
少數民族的老房子
影視巨星成龍喜好收藏古建筑,柳州人黃聯紅則癡迷于收藏少數民族木構老房子。近兩年來,他遍訪融水、三江的少數民族村寨,先后將約50棟少數民族木樓“搬”進柳州市郊的君武森林公園。經過復原、修繕,這些木構建筑已陸續向外界公開展示。
村民建新房“丟”了舊居
夏天的君武森林公園,灼熱的陽光透過松林,打在連片干欄式或吊腳式木樓上。木樓依山勢而立,青瓦鱗蓋,屋檐層疊。樓身木色蒼蒼,散發著古老木構建筑特有的黑褐色光澤。
收藏并復原這些少數民族木構民居的黃聯紅,是柳州君武原生態旅游開發公司老總。
2006年,黃聯紅接手君武森林公園的旅游開發。君武森林公園林茂景幽,為了不破壞這片原生態自然景觀,有朋友向黃建議,園區建筑可采用融水、三江少數民族木樓樣式,以跟周圍環境相融。
此后,黃聯紅便驅車前往融水和三江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落,考察當地傳統民居生態。苗、侗、瑤族同胞居住的木樓,有著鮮明的民間手工技藝特征,讓黃聯紅為之傾倒。然而,他在考察中還發現,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許多村民拆除了祖祖輩輩居住的古老民居,蓋起了氣派實用的磚瓦洋房。
“看到村寨里一座座木樓有的正被拆除,有的已經被棄置荒廢,我感到一陣陣心痛啊!它們可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建筑藝術。”黃聯紅想,能不能從村民手中買下他們棄用的舊居,把它們“搬”進君武森林公園,加以保護和利用?黃聯紅咨詢了融水、三江地區經驗豐富的工匠,發現這個方法具備可操作性。
2011年3月,黃聯紅從融水苗族自治縣一個偏遠村寨收購的第一棟木樓“搬”進了君武森林公園。
老總覓木樓“找”回故事
“我收藏的老房子都是有歷史、有故事的。”黃聯紅指著一棟三層樓高的侗族木樓告訴記者,那是舉重世界冠軍蘭世章的舊居。
黃目前收藏到的少數民族木構老樓,大多有著近百年歷史。每一棟古舊民居里,都包含著一個家族世代繁衍的故事。除了年代印記,黃說,他更看中木樓背后這些家族和人物的故事。
“100年前,這棟木樓住著一個在當地很有名望的老鄉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生活在這間老樓的人家,一連出了3個大學生。還有旁邊那棟舊樓的家族,走出了個大城市火車站的站長……”黃聯紅饒有興趣地向記者介紹每棟木樓的來歷。
去年,黃得到消息,三江籍世界冠軍蘭世章的家準備蓋新房子,他馬上驅車趕往蘭世章的家鄉——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馬坪村大理屯。眼前的蘭家老樓為三層三空格局,是典型的侗族木構民居,加上是蘭世章從小生活的舊居,讓黃聯紅滿心喜愛。而蘭世章家人同意出讓這間舊樓,更讓他如獲至寶。
四處尋覓村民棄用木樓的同時,還給黃聯紅帶來意外收獲。他發現,隨著村民淘汰老舊木樓,被丟棄的還有各式傳統手工制作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和樂器等。這些當地村民習以為常的器物在黃聯紅看來,個個是寶貝、件件有故事。
黃聯紅把這些古老的器物帶回柳州,隨著數量和品種增多,他萌生了修建個人博物館,收藏、展示這些少數民族特色器具的想法。去年5月,在柳州市文化部門扶持下,君武民族風情博物館正式開放,圓了黃聯紅的這個夢。
要建最大木構博物館
一棟木樓經過拆除后,從少數民族偏遠地區運回柳州,再重新組裝、修繕,直至恢復原貌,整個過程需要一兩個月時間。黃聯紅請來三江古宜鎮馬坪村木工名匠吳發光,協助完成這個浩大的工程。
8月2日,記者來到君武森林公園采訪時,吳發光正帶領工匠,復原一棟不久前運至園內的木樓。吳發光介紹,侗族木樓由成百上千、長短不一、大小不等的梁、柱、枋、板構成,“拆除舊樓的同時,要在每根方條上做標記,以便運至柳州后復原”。
將數量如此之多的原生態少數民族木構建筑“搬”進城,黃聯紅了解到,類似的舉動在廣西乃至全國,還未曾有過先例。他把柳州的民族文化專家、旅游業界專家請到公園,為如何保護、利用好這筆寶貴的歷史遺存和旅游資源提建議。
結合柳州正在打造民俗休閑旅游地的目標,專家提出,根據苗、侗、瑤少數民族建筑特點,將這批木樓分區復原,分別形成三個少數民族“村落”,并配套旅游設施,建成休閑度假區。專家還建議,保持木樓建筑外觀原貌、修舊如舊;內部則采用高檔裝修,并作隔音、防潮處置,適應現代人休閑消費的需求。
從摸索到實踐,以五星級農家樂為起點復原、建設的“侗寨”度假別墅區基本完工,將于本月底向游客開放。踏著山徑,穿過寨門,走進8月的“侗寨”,一座座古老木樓靜靜佇立,沉甸甸、黃燦燦的稻穗隨風搖曳,一派單純而安靜的鄉村景致。
黃聯紅告訴記者,他更大的夢想是在柳州君武森林公園內,建成中國最大的非物質文化木質結構博物館,“讓游客在城市里就能觸摸歷史、了解中國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