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市場雖然火爆,當代攝影卻已沉寂多時。以劉香成這樣的卓然大家,藝術機構收藏不在話下,如香港正在九龍興建的M+,就收藏了他三十多幅作品,還將在今年11月為其舉辦學術研討會。不過據凱倫透露,他的作品除了多年前在北京三影堂做過個展外,很少商業銷售。從藝術市場的角度看,尚屬有待“發現”。
攝影市場老照片主導
從拍賣市場看,包括照片在內的影像拍賣一直不溫不火,僅北京華辰的影像專場碩果僅存,而其中的老照片、紀實攝影與當代觀念攝影三大板塊,只有老照片一枝獨秀。今年春拍拜藝術市場反彈所賜,華辰的影像專場的總成交額暴漲,突破了千萬元臺階,但仍然是老照片獨霸的格局。
這也和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格局相吻合:傳統的文物藝術品所占的份額太大,當代藝術,加上當代水墨、當代陶藝等的成交額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不難發現中國藝術市場的主力資金的興趣所在。在資本看來,經過歷史經驗并達成共識的藝術經典,尤其是稀缺性已經得到市場確認的,成為市場需求追逐的目標,才能成為“硬通貨”
當代攝影熱曇花一現
2006年前后,當代觀念攝影曾經火爆過,但幾乎是曇花一現。當年的火爆有幾個特點:首先是爆炒帶來虛火,有的作品的成交價一下子漲到6位數,近乎離奇。同時,市場暴漲后又暴露出攝影作品作為新的收藏品類,許多基本的收藏要素被混淆,其中包括照片作為復數藝術,其版權和版數的問題,甚至還涉及收藏級照片的標準問題。這些問題都使剛剛試水影像收藏的新買家裹足不前。
當然還有更深層的原因:一方面觀念攝影,從美學標準、技術要求等方面沖擊甚至顛覆了傳統攝影藝術的取舍標準,給新買家帶來困惑;另一方面,當代藝術本身也是來勢洶洶卻后繼乏力,其本身還徘徊在十字路口。大的板塊前景不明朗,自然也影響到觀念攝影這個子板塊的市場表現。
發現是第一要義
由此可見,“發現”是藝術收藏尤其是當代藝術收藏的要義:藝術家借助發現,創造當代藝術;收藏家通過發現,收藏當代藝術。
因此,我們說劉香成的作品會帶來市場機會。而如何判斷他的作品,則集中體現了當代攝影收藏所面對的挑戰:第一,如何看待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的關系?劉香成的作品包括新聞攝影與紀實攝影作品,每個種類都有值得收藏的作品,而且,有的作品已經不受標簽的限制。當代攝影不僅要有當代性、流行性,又要有文獻性。正如劉香成本人所說的,經過10年、20年,這些照片又有了新的意義;或如著名攝影評論家顧錚所說,用當下的材料書寫現在留給未來的歷史。這是藝術家面對的挑戰,相應的也是收藏家要面對的挑戰:如何在當代攝影中發現現在留給未來的文物?
挑戰二,當代作品與攝影傳統的關系如何?中國有紀實攝影,但力量薄弱,尚未形成強大的傳統。劉香成的作品,則可以追溯到西方攝影的強大傳統。但是,西方攝影傳統也要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尤其是面對新興數碼攝影技術帶來的變局。劉香成對此交了一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秀答卷。
挑戰三,當代藝術的本土價值與國際性的關系:中國當代藝術從本土價值出發,以國際性打開市場,目前正以回歸傳統為特征重建其本土價值標準。在這個回歸過程中,劉香成因其特殊身份,其攝影作品具有特殊的價值。劉香成可以定義為一個受過西方教育、為美國媒體打工的中國人,有著被西方教育武裝的頭腦,卻懷揣赤子之心。他獨特的視角,加之因為身份的原因所經歷的思考與痛苦,有助于我們發現當代藝術國際性的最佳范例。
從這個意義上看,前幾年的當代攝影熱只是過眼云煙,真正的當代攝影熱尚未開始。而劉香成的作品,從中國當代攝影的角度看已經具有經典的地位;而從藝術市場的角度看還只是原始股。無疑,這次個展會帶來全新的市場機會。當然,這還有待市場去“發現”。
當代攝影的市場價值有待發現
當代攝影的市場價值有待發現
當代攝影的市場價值有待發現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