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復興

《瑞雪》136cm×68cm紙本水墨

《漓江煙雨更宜人》136cm×68cm紙本水墨
7月25日,“守望家山——張復興國畫作品展”在北京經典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張復興個人畫作32幅。當日,張復興在接受《京華時報》專訪時表示,他所創作的山水畫是生活與心中醞釀的意境所結合而成的,描繪的就是自己心中的那一方天地。
京華時報記者 楊菁 本版圖片均由經典美術館提供
人物小傳·張復興
1946年出生,系文化部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國山水畫創作院副院長、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友聯畫院畫家、清華美院張復興寫意山水畫創作研修班導師、北京人文大學書畫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廣西美協榮譽副主席、廣西藝術學院名譽教授、桂林畫院名譽院長、廣西政協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
□談作品
生活與內心世界融合
此次展出的作品大多數都是從去年至今創作而成的,首次與觀眾見面。展覽之所以以守望家山為題,張復興表示這是他的精神追求:家山泛指讓人們休息的精神家園,平凡中帶有田園美感,溫馨中寄托情感歸屬。
雖然張復興沒有上過美術專業院校,但在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出他對于自然的描繪不是復制與照搬,而是將自己的體驗、感悟和理解融于畫作之中,使景色游離在真景與內心向往的模糊圖像之間,筆觸中又包含中國畫傳承當中的筆墨技巧。
在《谷雨時節敬亭山》這幅作品中,張復興利用宣紙的性能,嫻熟地使用濃墨、淡墨、線條、色彩,把它們融會在一起,形成一種煙雨境界。“這個境界不是寫實的,但是對生活又有所關照。畫畫就好像做菜,買好菜后加工做成各式各樣的美味佳肴,所以說不清楚到底哪幅作品畫的是哪里,是我將自然景色與我心中向往的家園意境相結合的畫面。”張復興說。
□說寫生
寫生就好像吃飯一樣
寫生對于張復興來說不是堅持,而是像吃飯一樣,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山水畫家不去大自然體會,在家閉門造車是完全不行的。”張復興說。張復興雖然游覽過名山大川,但還是南方山水最適合他的稟賦,尤其他對桂林風貌情有獨鐘。桂林是一個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景色宜人的地方,張復興常年生活工作在此,所以對這里最熟悉,也有著最深厚的情感。每個描繪的地點,都是張復興的精神家園:“我喜歡這個地方我才會進行創作,才會有我的感情融入。”
張復興每次寫生都不用照相機取景,而是用素描記錄下來。“素描讓今天的中國人物畫大幅進步,同時也沒有淡化我們東方特有的精神,我對此類似的借鑒持肯定態度,這種汲取可以讓我更豐富。”通過素描,張復興對景色的感知已經深深地印記在腦海里。
在充斥著浮躁的現代感時風之中,張復興顯得特別平靜,他一直以恬淡、平靜舒緩作為自己創作的主旋律,這與他自身平和、質樸的性格有關。“我天性就不是那么雄強的人,所以我還是喜歡休閑舒適、溫潤、平和、詩境一般的感覺。”張復興作品畫面通常是南方的煙雨朦朧、錯落有致的小村落,或者是平緩舒展的原野,彎彎曲曲流淌的小溪這些景色,給人一種怡然舒適之感。
“現實生活節奏太快,現在的人都太浮躁了。我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營造一種寧靜、休閑、淡泊的境界,我畫的就是自己心中的這一方天地。”張復興說。
□聊轉變
畫畫從密到松張弛有度
張復興早年的山水畫相對工細茂密,漸漸以寫意手法為主,但仍保持著穩妥樸實的風格。在滿構圖的藝術意象中,他有意識地設計富有韻律變化的平面構成,將近中遠景有序鋪陳淡化,以不留痕跡的微妙過渡來表現一個近乎無層次整體的空間。
張復興認為,以前的作品畫得比較嚴謹、細密,但是伴隨著一個缺點——嚴謹難免刻板:“畫得緊繃繃的,讓看畫的人也感覺很累。”隨著張復興心境的轉變,畫面更加舒淡一些:“松但不能垮,松要松得有節奏,要把握好度。感覺揮揮灑灑,但是造型、構成、意境的處理,都要有安排,讓看畫的人感覺很隨意,是一種享受。”張復興一直對自己的畫作進行思考,長期以來,他總是在不斷地總結,不斷地舍棄,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風格不是故意形成的,傳統浩如煙海,每個人學習的方面不一樣,這就形成了自己的個性。”
張復興調侃自己“我很不負責任”,他解釋,畫山水畫比較自由,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追求筆墨上的自由和精神上的放松。“其實我挺負責任的,我所說的不負責任其實是指我不受約束和限制,我不對市場負責任。”
記者手記
下棋太臭于是獨樂樂
張老師已經67歲,仍然堅持每年外出寫生。他會假裝很生氣地說:“別說我老,不愛聽,我還很年輕。”由于自己喜歡安逸散淡的生活,所以張老師除了繪畫、聽聽音樂,與朋友聊聊天外,還有一個愛好,就是下象棋。張老師自嘲由于下得“太臭”,所以一般都是自己和自己玩。
張老師對晚輩藝術家給予很高的希望,有中年藝術家來看展,張老師總是介紹我們認識,并對這些中年藝術家贊不絕口,夸他們“后生了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