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冠中版畫作品《高粱》,曾以1.15萬元在拍賣會上成交
“復制版畫”在市場的持續走好,已經引起不少人的關注,不但在成交量方面超過原創版畫,甚至有時候在價格上也比原創版畫要高。一時間原創版畫與復制版畫哪個更值得收藏,業內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對此,如何辨別顯得非常重要。
“現在市面上看到的大部分‘復制版畫’的材料,幾乎跟原作的材料是完全兩回事,所以性質上,它連復制品都不是,充其量只是個工藝品。是通過一些技術的手段模仿出來的產物。”
——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李全民
復制版畫算版畫還是藝術衍生品?
原創版畫是版畫家通過精美的構圖、嫻熟的刀法、豐富的藝術情感進行創作,并集畫工、刻工、印工于一身,完成版畫的制作,即原創版畫。其在我國歷 史上有著幾百年的歷史,然而真正彰顯藝術價值的,則從上世紀30年代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版畫開始,這種通過用刀具或化學藥品等在版上刻出或蝕出畫面,再復 印于紙上的畫種便逐漸走上藝術神壇。
廣東省美協主席許欽松在接受收藏周刊記者采訪時對版畫如此下定義,“版畫是藝術家獨立創作構思,獨立刻制印制,獨立完成的作品,還要具備編號和 簽名。”而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李全民也表示,版畫的藝術價值在于它呈現出來的有限版數里面,幾乎每一張作品都體現著藝術家創作過程的勞動痕跡,版畫并 不是創作完原版就叫完成,而是經過一道道工序,嚴格謹慎地執行下來,等到整個印制過程結束后,才算完成了一個完整的版畫作品。
那么,我們來看“復制版畫”,復制版畫之所以被行內也稱為“版畫”,很多原因在于其也與原創版畫一樣具有“編號”和藝術家自身的簽名。那么,僅 僅是因為具有這樣的“編號”特點和簽名就能讓一張原本只是通過機器或者技術手段延伸出來的一個產品稱之為版畫嗎?對于這一點,不少藝術愛好者與筆者有著同 樣的疑問,“所以,這種通過‘復制’來制作出來的畫充其量只能算是藝術衍生品,而不是版畫,跟版畫完全是兩回事。”許欽松如是告訴記者。
而且許欽松強調,這種“復制版畫”的編號跟原創版畫的編號在數字和寫法上雖然是一樣,但是所代表的意義卻完全不一樣。“‘復制版畫’的編號,只 是一種數量上的標識,沒有順序可言,第1/100張跟第99/100張,完全沒區別的。然而原創版畫的編號在順序上則顯得很關鍵,雖然其中差別不大,但是 因印制每一張的順序都不同,所以每一張的價值含量甚至有時候都會有區別。”
而本身作為版畫家的李全民則從材料的角度上分析,他認為,在同等材質的基礎上才算復制品,例如用油畫的材料復制一幅油畫原作,或者用版畫的材料 和手段復制另一張版畫,這樣出來才算復制品,然而,現在在市面上看到的大部分“復制版畫”的材料,幾乎跟原作的材料是完全兩回事,“所以性質上,它連復制 品都不是,充其量只是個工藝品。是通過一些技術的手段模仿出來的產物。”
“復制版畫”有時價值體現在簽名與限量上
俗語說“回報率越高,所冒風險自必然越大”。然而對于“復制版畫”而言,似乎自出娘胎,便決定了其在市場上的價格不高,這樣從投資的角度看,回 報自然就越低了。“我們不能以收藏的評價標準和眼光去看復制版畫,因為它甚至只是一個消費品,在國外也就幾百美金的事,如此的價值,談收藏意義不大。要收 藏,還是得找原創版畫。”資深藏家梁先生告訴收藏周刊記者。
然而,也有人認為,也有不少復制版畫價格不低,甚至比一些原創版畫還高。對于這個,版畫收藏家朱述賢表示,這二者沒有可比性,“我們不能用一個 很有名的藝術家的復制版畫,跟一個沒什么名氣的版畫家的原創版畫對比,楞要這樣對比,得出的結論就是怪異的。我們只能針對同一個藝術家,進行‘同比’,例 如吳冠中的復制版畫作品,基本就不可能比他的原創版畫要貴。”
針對上述現象,許欽松則認為這種情況的存在只是一種名人消費的表現,因為相對畫面的藝術語言,“復制版畫”很多時候的價值甚至只是體現在“簽 名”與“限量”上。而從所具價值的角度來看,許欽松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他把原創版畫與復制版畫之間的關系比作明星演唱會的現場與一張簽過名的限量版光盤 一樣。無論光盤通過什么高端技術來制作,它都無法跟明星現場的藝術感染力對比。版畫收藏家陳述賢也表示,要談收藏,還是選擇原創版畫,復制版畫,無論是石 板畫,絲網印刷還是數碼印刷,它能滿足人們的,都是只是觀賞方面。但是,從收藏方面,這類作品始終只是個衍生品,嚴格來講不屬于藝術品,所以談收藏則意義 不大。
原創版畫、復制版畫中的石板畫、絲網印刷、數碼版畫價值排序如何?對此,版畫收藏家朱述賢表示,毫無疑問,原創版畫一定比其他三個的收藏價值要 高,而后三者則依次順序來排,因為制作石版畫的成本和工藝投入都要比其他兩個要高,而絲網印刷則是其次,通過這兩種傳統的藝術手段進行復制的作品,自然藝 術性也相對數碼版畫要高點。但同時朱述賢也表示,目前只有數碼技術能達到高仿真的程度,其他傳統的技術都無法做到。所以朱述賢建議,藝術愛好者購買這些作 品的時候,還得清楚自己需要的是具有一定藝術性的衍生品,還是高清仿真品。
對話 藝術衍生品價值無法與原創相比
許欽松:廣東省美協主席李全民: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主任
記者:如何給原創版畫、復制版畫和衍生品做一個定義呢?
李全民:簡單來講,如果原原本本就是藝術家為了創作一幅版畫而制作成的那個模子來印制作品的話,就算原創版畫;如果不是用原來的模子,但是使用 跟原來那幅版畫作品一樣的工序、手段和材質來制作的作品,那就算是復制版畫;如果模子不同,所用的材質手段也不同,即便是99%以上的相似,那也只能說是 衍生品,是屬于工藝品。
記者:既然通過數碼技術“復制”的作品,只能算是衍生品或者工藝品,那為何藝術家還愿意簽名?
許欽松:要清楚一個概念,藝術家簽名只是為了版權,因為作品的著作權是屬于他的。簽名不代表他就承認這是通過他自己一手一腳創作而成的。
記者:現在不少藝術家采用這種“復制版畫”的形式,對此您怎么看?
許欽松:從審美的角度,這樣做確實有利于藝術品本身藝術內涵的傳播。但是一般來說,這種衍生品它僅剩的價值只是原作畫家的簽名和限量,所以從收藏來看,是不具有太多的收藏價值的。所以,這種衍生品的價值根本不能跟版畫家的原創版畫的收藏價值相提并論。
李全民:這種形式是沒錯的,而且也是一種推廣的方式。但是我們不要把這種概念混淆。消費者無論是在購買原創版畫也好,購買這種藝術衍生品也好,要注意一點是,要清楚這是什么東西,清楚自己的定位,要想收藏就買原創版畫,要想欣賞或者裝飾使用,就買藝術衍生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