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螺工藝是揚州漆器的珍貴品種之一,“點”指的是技法,“螺”指的是材料,即選用各種色彩自然的鮑魚貝、夜光螺等原材料,通過磨制和切割,精制成薄如蟬翼、細若秋毫的螺片,使用特制的工具,按畫面的要求,切劃成點、線、面等不同的形狀,點植在光滑平整的坯面上,經過精湛的髹漆工藝,構成精美的畫面。

點螺《桃花源》圓盤臺屏
點螺產品色彩絢麗,選料考究,其山水作品畫面層次突出,遠近虛實結合,隨光變幻,立體感強,精致細膩;其花鳥作品花形色彩各異,飛禽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畫面構圖飽滿,給人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
點螺產品的特點和魅力在于其產品畫面的隨光變幻,絢麗多彩,而這些色彩全是螺片材料天然形成的,并非人工染色,并且制作時對鑲嵌工藝的要求很 高。制作點螺產品,為了圖案和畫面的需要,常常要利用螺片的自然弧度進行切割,這就需要纖巧的工具,而不同的紋樣和不同的角度需要的工具也是不同的。因 此,點螺制作中需要藝人們根據實際的情況自己制作各種形狀的工具,對工藝制作來說這一點是極其重要的。也因此,點螺工藝技法的精巧和結構的嚴謹是漆器其他 工藝所無法比擬的。
歷史 始于元,興于明,清末失傳
揚州漆器點螺工藝是在平磨螺鈿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即軟螺鈿鑲嵌。其自元代開端,明代興盛,傳至明代工藝大師江千里,始名噪海內外,工藝水 平達到了相當精湛的程度。繼江千里之后,揚州漆工盧映之、王國琛等也是制作點螺工藝的高手。明清時代的點螺產品類型較為單一,以杯、盤、碟等小件器皿為 主,但是小巧玲瓏,精美無比。清代中期以后由于點螺工藝制作成本高,工藝要求也較高,制作者往往入不敷出,難以糊口養家,于是開始衰落直至失傳。當時在工 藝制作上沒有什么創新,只是以仿制明末清初的作品為主,且質量差、工藝粗。
現代 點螺精品成為國禮
從1976年開始,揚州漆器廠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力支持下,對珍藏于故宮的明清時期點螺工藝品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兩年多不懈的努力和多次試驗,終于在1978年恢復了這一寶貴的傳統手工藝,這也是揚州漆器廠對中國漆器工藝作出的一大貢獻。
由于點螺工藝品工藝精湛,選料考究,造型典雅,在點螺工藝恢復以來的一段時期中,產品一直作為漆器中的高檔禮品,而其中的精品更是屢次作為國禮 被國家領導人贈送給外國元首,1979年,為鄧穎超副委員長訪問朝鮮,揚州漆器廠特制了一件點螺臺屏《錦繡萬年春》。作品畫面以孔雀為主體,以青翠的松樹 和茂盛的紫藤作為背景,邊框裝飾著竹葉形狀的二方連續圖案,臺屏的背面繪以金色的梅花,以松竹梅的傳統題材,體現了中朝人民友誼錦繡萬年的主題。臺屏精巧 細膩,畫面隨著不同角度光線的照耀,閃爍變幻,異彩紛呈。此外,還有多件點螺精品有幸成為國禮。
在制作國禮和高檔展品的同時,這一傳統的手工藝也被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向高雅藝術與實用器物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生產了種類繁多的文房 四寶用品和臺屏擺件以及首飾盒、果盒、名片夾等各類實用器物。由于產品結構的調整和人們消費能力的提高,以及文化素養的提升,曾經是高檔國禮的點螺產品也 走進了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這一轉型,也賦予了點螺工藝更多的發展活力。
當下當代揚州漆器點螺工藝發展依靠新興力量
作為揚州漆器傳承和發展載體的揚州漆器廠,為了點螺工藝的傳承和發展,從全廠抽調精兵強將成立了專門、獨立的部門進行工藝生產。而在后來成立的 漆器研究所中,也有專門研究制作點螺工藝的部門。通過選拔人員,悉心研究,開發新品,技術革新,在培養了數十名技藝精湛的點螺藝人的同時,也將這一寶貴的 傳統工藝發揚光大。
如今,揚州漆器廠點螺工藝車間專門從事點螺工藝生產制作的人員有數十人,其中年輕人占了一定的比例,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具有大專以上文憑,并且有美術專業的功底,他們既是點螺工藝生產的新興力量,也是揚州漆器工藝生產的新鮮血液和未來的希望。
回顧歷史,點螺工藝的發展可謂是歷盡坎坷,經過了起源、發展、興盛到失傳,再獲新生,從恢復到發展,再到興盛,這其中傾注了好幾代揚州漆器人太 多的心血和汗水,正是因為有了他們不懈的努力,這一傳統工藝得以延續和發展,也正是他們見證了點螺工藝的再次興起,相信通過一代代揚州漆器人的努力,點螺 工藝必將成為當代揚州工藝的新輝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