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者方翠英打來電話稱,自家有一副精致的手工竹骨麻將,想與日本麻將博物館中的竹骨麻將一較高下。方翠英的父親方國成就是麻將制作者,也是成都手工麻將老藝人,其精湛的手藝讓女兒敬佩:“別人一副麻將只買一斗米,我父親的要賣五斗米!”

花牌和聽用牌

手工麻將
方國成送給3個女兒一人一副麻將以作紀念,其中一副來不及雕刻就過世,成為一家子永遠的遺憾....。.
牌雕精美 工竹骨麻將上,三國故事連環畫栩栩如生
記者一走進方翠英女士的家里,她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了兩套制作精美的手工竹骨麻將,一套是二妹方玉英的,是尚未雕刻完工的半成品,另一套是自己 的,已經雕刻完好。方翠英說:“這套雕刻完成的麻將,是我父親1980年專門制作給我留作紀念,如果有可能,我想拿出來和日本博物館收藏的那套竹骨麻將比 一比,看看哪套更精美。”
方女士的這套竹骨麻將一共144張,除了常見牌里的筒子、條子、萬字外,還有中、發、白板、聽用、花牌等。整套牌雕刻非常精美,雖然過去30多 年,但牌面上的顏色看上去還和新的一樣。“我父親是成都老的麻將制作藝人,這套麻將是專門為我做的,比他賣的那些麻要精美很多。”隨即,方女士拿出了一張 麻將。“這個是白板,但8張白板中有4張雕刻的是鳳凰,而普通的麻將一般雕刻的是孔雀。”這套麻將的條子也不是常見的“竹筒花”,而是被老藝人雕刻成 “萬”字型。一般麻將牌的筒子都是簡單的環,方女士的筒子里卻雕刻著精美的6角花。麻將的聽用牌面,也被精心雕刻成梅、荷、蘭、菊四種花色。
這套麻將中最特別的,要屬4張花牌——老藝人將其雕刻成“諸葛亮空城計”的連環畫,牌面上雕刻的諸葛亮,司馬懿等歷史人物栩栩如生。“我看你們 報上說,博物館里保存的竹骨麻將上雕刻了三國人物的花牌,我這套花牌不僅有三國人物,而且是一套三國故事的連環畫。我三妹那那一套上,父親將花牌雕刻成了 ‘包公鍘美案’。”
“這套麻將我父親從上世紀80年左右開始做,那時候父親已經60多歲了,雕刻時,每張牌父親都是直接下刀,從沒看見他用筆在牌面上畫過線條。” 從開始處理原材料到最后制作完成,方女士的父親零零星星地做了2年。當時整套麻將牌的成本,超過60元。“那時候工資就18元左右,我這套牌的成本就相當 于一般人3個月的工資。”
手藝精湛 慕名買主多,憑制作麻將養活一家八口
“我父親方國成是成都一名老手藝人,解放前就已經在制作麻將,我們一家八口人都靠父親這門手藝養活。”說起自己的父親,作為大女兒的方翠英非常 驕傲,“我父親的手藝是跟著當時成都皇城壩的八旗師傅學的,他的手藝比別的師傅好,做出來的麻將牌售價也比一般的貴。那時候一套麻將人家就換一斗米,而父 親制作的麻將牌能換5斗米。”
那時候,成都染坊街住著很多手工藝人,方翠英一家就住在那里。從小,方翠英就看著父親做麻將,做麻將牌的材料有人專門送過來。“以前父親做的麻 將牌,竹料主要來自江安的楠竹,而骨頭主要是牛的腿脛骨。”每次材料送到后,全家人都幫著父親做麻將胚子。“那時候物料拿到家里,我們偶爾會幫著父親打磨 胚子,但雕刻以及給牌面上色,都是父親一手完成的。給麻將上色的顏料,父親只買德國產的,這種顏料用很多年都不會褪色。”
根據用料和雕刻的工藝,麻將牌被分為很多等級,價格也不相同。那時,方家做出來的麻將從來不擺攤,做出來就會被人買走,有時候甚至需要提前預定。“那時候父親根本不用說打廣告什么的。我家的麻將都供不應求,很多人慕名來找父親買麻將,有的甚至提前很久就預定。”
方國成做麻將的手藝精湛,也吸引了很多工坊邀請他去做麻將牌。方翠英姐妹回憶,曾經有個工廠邀請方國成去那里做師傅,還下了大紅色的聘書。“可父親直接告訴他們說‘我忙,不可能天天來上班。’后來父親也沒在那里去工作過。”
留下遺憾 有些美中不足,二女兒的麻將沒能做完
方國成手藝精湛,可他的一身手藝卻無人繼承。老人家既沒有徒弟,也沒有讓后代繼承衣缽。“平時我們一般給他打下手,做點打磨工作,其他父親不要我們碰。”方翠英解釋道。
退休后,老人想著給3個女兒一人做一副麻將牌,給女兒們留作紀念。3個女兒一人一副手工竹骨麻將,本是美事一樁,卻也有讓方國成遺憾的地方。
“父親不止一次跟我說過,二女子(指二女兒方玉英)的麻將沒雕刻,自己很難過。”方翠英回憶道,那時是1990年,方國成因肺氣腫住院,制作起 二女兒的麻將時已經有些力不從心,等到麻將竹骨嵌成、打磨光滑后,方國成再也沒有精力雕刻144張麻將牌。而送給三女兒的那套麻將牌,也僅僅是雕刻完成, 沒有上顏色。病床上的方國成每次提到這個憾事,方翠英也只能安慰說:“你二女子白手起家組成家庭,你送一副白板麻將象征性正好。”
1990年春節大年三十,方國成去世,而那副白板麻將牌也成了永遠的遺憾,“我也到處向父親以前的老客戶打聽,想把以前父親賣出的麻將買回來, 再多錢也沒關系,可惜沒人愿意賣。”方玉英口氣有些遺憾。盡管如此,方玉英依然細心保留著這副白板麻將牌,麻將牌正面空空如也,摸上去光滑如綢,敲起來清 脆聲響。
成都正宗手工麻將 需12道工序
成都正宗手工老麻將制作非常繁瑣,經歷12道工序。
“得取江安楠竹和牛腿頸骨,這些材料厚而結實,方便雕刻。”方翠英口氣肯定。浸泡洗凈后,用工具將牛骨粗糙面磨平,切割為麻將大小的牛骨和竹片。“為使竹片與骨片嵌合緊密,在切割時會對骨片和竹片打一個木楔子,骨片凸出、竹片凹進,再用粘合劑黏合。”
接下來又是打磨過程。“先用碾細的金剛砂打磨,再用沾水的節節草來回擦拭。”方翠英說道。節節草是草本植物,明代李時珍解釋其用途:“此草有節,面糙澀。治木骨者,用之磋擦則光凈,猶云木之賊也。”
方翠英和方玉英惟一能幫忙制作麻將的,就是用節節草打磨。“十來張麻將一字排開,放在一米寬的板凳上,人半身躬下手膀子來回擦拭。”一副麻將144張,一張麻將6面,往往1個小時還擦不了一面,“每次非得等手上擦起一個個窩窩才得行。”
麻將打磨完才是雕刻過程。方翠英數不清父親方國成有多少只雕刀、多少種工具。只記得父親雕梁畫棟、畫花描鳥,都是信手拈來,從不打草稿。“也沒有畫冊,直接雕刀上陣,一切圖案成竹在胸。”
雕刻完畢是上色,“父親每次說,只用德國進口西魯(音)顏料。”上色過程中,連方翠英的母親周銀貞也不能插手,不同顏色在方寸之間一一描繪,“一旦顏料花了,就前功盡棄。”等到上色完畢,擦拭多余顏料一副麻將才算制作完成。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