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克《海灘上的年輕女子》
今年春拍整體成交的成績表明,藝術市場已經走出了陰霾。在一片漲聲中,有業內人士認為,處于價格洼地的當代版畫,極有升值的可能。當代版畫是否能成為藝術市場下一匹價格黑馬?
版畫的復數性特點
版畫是通過“版”為媒介印刷出來的藝術品,就必然會帶有一定的“復數性”。尤其是目前拍賣市場上出現得較多的版畫作品是當代藝術家如張曉剛[微博]、方力均等油畫作品的絲網版畫作品。這也使得不少藏家心中總會有個疑問:我收藏的這張作品,作者還會不會再復制、印刷呢?
其實在1960年和1962年,世界教科文組織和世界美術家聯盟召開了兩次會議,針對版畫和雕塑藝術的復數性特點,制定了相關行業規范。一般版畫的印刷基數為25張。而且,版畫印制的數量與價格成反比,但是也不絕對。版畫家會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增減,太多對市場不利,太少也不便于流通。
隨著國內國畫、油畫的名家大腕們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天價頻出,但是原作只有一幅,不能滿足火熱的市場需求。于是,聰明的商人開發出了一種新的藝術品制作方式——絲網復制版畫。因為有原作的天價為參照,每幅價格高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但這些作品也是屬于版畫嗎?
版畫原作作品的國際標準
2010年,版畫家應天齊在對照了一本由百雅軒畫廊出版,名為《吳冠中絲網版畫·2007》的畫冊,及一本1992年出版的《吳冠中自選畫集》后發現,前者將后者的作品以絲網印刷的方式作了一次復制。“按照國際標準,這些作品均不能被稱作版畫,只能稱之為復制畫。”
應天齊所說的國際標準來源于1960年維也納國際造型美術協會會議上,對“怎樣才能稱為版畫原作作品”做出三個方面統一約定:一、為了版畫作品的創作,畫家本人利用石、木、金屬、絹等材質,參與制版,使心中意象借此版轉印于畫面之上;二、畫家親手或在其本人監督指導下,用其原版直接印刷而得到的美術作品;三、在這些完成的版畫原作上,畫家有簽名的責任。并且附帶兩個項目:一、印刷用的版中圖形不固定的獨幅版畫不被認為是版畫;二、版畫原作作品除了要有作者簽名外,還得附加試作或限定版次記號。
因此應天齊認為,百雅軒推出的吳冠中絲網版畫并非藝術家心中的意象,而是將藝術家完成的意象絲毫不差地通過原版轉印成畫面,不符合創作版畫規定。所以,這樣的絲網版畫只能作為吳冠中以往墨彩畫有限印數的印刷復制品。
如何區別復制品與作品
以絲網版畫為“唯一”的藝術作品創造的更多可流通的版本,的確可視為作品傳播的途徑之一。但是如何區別是復制品還是作品呢?
蒙克的作品或是一個解答。他于1894年開始從事版畫創作,版畫題材多取自于油畫。如《病室里的死亡》,一幅是1896年創作的石版畫,一幅是1893年創作的布面油畫,和油畫相比,石版畫在構圖上把幾個人物合并成為一個整體,床推得更遠,室內的空間增大,顯得整個房間很空曠、靜寂。其版畫作品可以說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
3月20日倫敦佳士得[微博]的拍賣上,蒙克的《海灘上的年輕女子》以213萬英鎊高價成交,創造了世界版畫拍賣的又一個新紀錄。
原創版畫市場依舊難以打開
內地的版畫在1996年開始走向市場,2003年11月廣州嘉德舉辦的“1940 - 2003中國版畫典集”專場作為首場中國版畫拍賣,最終以134.2萬元的成交額和55%的成交率將版畫變成內地拍賣場上一個常見的拍品種類。
在這個號召藝術品“買得起”的時代下,版畫更成為一個熱點所在。只是眾多買家追捧的,依舊是那些名家作品的絲網印刷作品,停留在消費層面。而原創版畫市場依舊難以打開。
有業內人士表示,原創版畫在中國市場推動最大的困難在于,其藝術表達上不像其他畫種那么直接和豐富,與人們傳統的審美習慣不很協調;此外版畫在國內藝術市場中缺乏引導和經營。
另外,版畫本身復雜的制作工藝也讓很多藝術家感到頭痛,所以對于版畫來說超過60厘米已經是巨作了。而且版畫的制作周期也是漫長的,通常“十日一水,五日一石”,三四個月才能制作一張。價格與創作時間的錯位,這樣也制約了中國版畫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