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漢武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收玉,從最初幾塊錢的玉鐲到現在價值不菲的古玉,經過他手的玉器不計其數。見記者到他的文淵閣尋寶,他給記者拿出了兩塊古玉佩。
這兩塊玉佩玉體通透,質地細膩,色澤溫潤,正反兩面均為浮雕。一塊是明代羊脂玉,玉身為一尾活靈溫潤的桂魚,取“富貴(桂)有余(魚)”之寓意;另一塊是乾隆年間的玉佩,玉身由蜻蜓、牡丹花、菱角三物銜接構成,意寓鴻運當頭、富貴花開、國泰民安。彭漢武說:“古玉所雕刻的圖案大多是有吉祥寓意的,因為古人佩玉重視玉能帶來好運氣。”
玉乃石之美者,中華民族愛玉敬玉崇玉的歷史悠久,從上古先民直至近代,人們對玉均情有獨鐘,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在古代,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彼德焉。“鑒賞古玉,更應重視的是其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也就是說,這古玉,除其年份和玉質外,它所雕之物,所寓之意也極為重要。所謂‘圖必有寓,寓必吉祥’,這其中是飽含民俗文化。”彭漢武說,“一般的玉器紋飾有人物、動物、花草、文字等,每一種圖案都通過其表面的紋圖,或諧音、或象征,作為祥瑞的象征,多取長壽、祝福、快樂之寓意。”
古玉收藏是一件怡情養性的事,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眼力、財力、精力和機緣,還需要有良好的心態,“我曾經就把上百萬元的玉器以幾百元的價格賣出去了,但是沒辦法,這樣的買賣過程讓我逐步學會了鑒別,練就了火眼金睛。”彭漢武說,器物的升值也不是唯一目的,玩玉的樂趣在于研究、欣賞、弘揚、傳承,在于感受研究器物背后深刻文化內涵的過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