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泓盛拍賣公司董事長趙涌
1979年,國家教委在恢復高考后,首次從當年的30萬應屆生中選出100個人赴德國留學,趙涌入選了,他覺得這是命運的無心插柳,其實那一年他高考物理滿分。最終,趙涌沒有選擇去做工程師,而是在異國愛上了收藏,并進入通信拍賣行業,這一次,他說自己無心插柳卻找到了終生的事業興趣。其間收購德國Julius公司,并說服德國銀行給自己這個中國窮學生貸款擔保20萬馬克,很有成就感。
1995年,趙涌毅然回國投身互聯網,但理念太新,缺少共鳴。他就轉身去做傳統拍賣,十多年的耕耘與等待,互聯網大潮席卷整個市場。趙涌一直懷揣著的“藝術品在線拍賣”的種子終于迎來春天。
也許在成功之神看來,根本沒有無心插柳這回事。
在線拍賣吸引“主力軍”
記者:你認為在線拍賣給藝術品拍賣行業帶來的最本質的改變是什么?
趙涌:最根本的是客戶群體的改變,它解決的是老一代和青年一代的無縫銜接,而不是簡單的拍賣地點的改變。就像從固定電話最重要到今天離不開手機一樣,傳統拍賣從行業主角到角色之一,會有一個過程。年輕一代一定會成為收藏的主力軍,他們對虛擬空間很熟悉,而且現實空間成本很高,現在參加拍賣的旅行、住宿、時間成本都非常昂貴,年輕一代往往接受不了,會考慮是不是要換個方式。從業者要考慮的是用什么模式吸引他們,我們不必過多考慮網絡是不是合適拍賣,要反過來想,不能適應網絡的就不適合年輕一代,不能吸引主力軍,就意味著將慢慢消亡。
記者:你如何定義“藝術品拍賣電子商務的生態”?它的理想狀態應該是什么樣的?
趙涌:這是一個生態系統,它的形成涉及的面非常非常廣。其中最重要的是宏觀環境、宏觀政策和科技發展。如果過早做一些宏觀環境還沒達到的操作,反而會失敗。
舉個例子,實際上線上線下拍賣的結合我們2008年就開始做了,當時沒成功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帶寬不夠,網速1兆都不到,文字輸送都有很大問題。這些都會影響到用戶體驗和它的發展。還有各種行業環境因素,博物館、拍賣公司、畫廊、藝術家以及藏家本身,他們對互聯網的了解和操作熟練度,在網上是不是有安全感,使用網絡是否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等等,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這個生態系統的形成。只靠泓盛或者“趙涌在線”,做不了整個事情,這涉及到國家政策、技術、物流以及用戶習慣等多方面。此外,還有從業者,比如拍賣師是不是經過相關培訓,是否習慣在線拍賣或者線上線下的結合,做在線拍賣就要開發相應的軟件,開發者要了解這個行業,這些相應人才的培養,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積累。
但大趨勢不會變。20年之后,在線拍賣甚至會超過傳統市場。但它有自己的市場,不是簡單的傳統市場轉移到網絡上。網絡市場會讓交易頻率增加,遠遠超過傳統交易量,會打開新空間,并不會搶傳統的飯碗。
不會稀釋高端藝拍
記者:淘寶等大眾電商進軍藝術品在線拍賣,對行業將會造成何種影響?會考慮和淘寶合作嗎?在線拍賣帶來的大量增加的客戶會不會“稀釋”高端藝術品拍賣?
趙涌:電商進入帶來的是整個行業的革命性改變而不僅是競爭性改變。競爭性的改變,只是各拍賣公司所占市場份額的改變,而革命性的改變是看企業有沒有電子商務的基因。即使是今天做得最大的蘇富比、佳士得,在電商時代也會受到挑戰,他們有一天可能會變得很小,只做其中一塊業務;今天還不太大的公司,在電商時代也有機會做到最大。
這對中國企業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以前中國拍賣公司在這塊沒有機會,人家做了三百年了,你一個毛頭小伙子,哪來的機會?但現在微信也好、阿里巴巴也好,完全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很快起來,我們有多少傳統企業能這么快起來?傳統拍賣可能我們再努力二十年也達不到他們的高度,這是人家幾百年積累下來的。但是在線拍賣是全新的市場,這里根本沒有這種限制,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不要看他現在做得很大很牛,但在電子商務這一塊他不一定是最好的。
目前我們還不會考慮進入淘寶。第一,現在仍有很多人認為淘寶是建立在義烏小商品市場上的,奢侈品都很少進淘寶,認為會影響品牌。藝術品比奢侈品更高級,是精神領域的,所以我們更不會進,藝術品進“義烏小商品市場”,客戶會感到落差太大。
第二,淘寶也不適合整合傳統拍賣,傳統拍賣流程和淘寶是完全不同的。淘寶是對于一次性消費的東西,今天買了很少有人再賣掉,而藝術品拍賣是重復交易,是二級市場。淘寶沒有系統性的二級市場的后臺和數據采集,所以長期看這個合作很難深入。
高端藝術品數量本身就少,能收藏到的話,要有經濟實力、有專業知識還要有緣分,這就注定是一個很小的群體。不管你用任何模式和交易方式,頂級藝術品的量不會變。基礎群體做得多大,高端藝術品還是那么多、客戶還是那些人,不會“稀釋”。
記者:傳統拍賣產生了很多行業巨人,你認為出現什么樣的標志性事件,才能說明在線拍賣具備了與這些巨人抗衡的能力?
趙涌:總的來說是個影響力的問題。要看中國公司能不能走到國外去,能不能在國際市場上有自己的影響力和新的產品。這個新的產品就是不同的服務模式。能否在網上展示給你,得到你的關注,完成這筆交易,這就是一種新產品,和傳統方式完全不同。
記者:一旦在線拍賣成為行業主流,藝術品交易的整個產業鏈都會發生巨大變革,你如何評價這個產業鏈上的新商機?
趙涌:大家都在摸索過程中,任何產業都只有進化完成了回過頭來看才能明白是怎么回事。在過程中很難看到一定會朝哪個方面走,但我相信肯定是朝好的方向發展。
物流肯定是個商機。藝術品物流在國內基本沒有,歐洲已經很成熟,我相信一定會有企業注意到這個空白點。另外,企業走向電商之后,他對信息的需求也會改變,不一定要完全從雜志上得到信息,那么拍賣圖錄的印刷就少了,首先這是好事,更環保了。但并不是說不印刷圖錄了印刷廠就活不下去,雅昌不是也在轉型嗎,它不是也有互聯網服務和文化產業嗎?所以企業也會轉型,最終還會形成一個良性生態。
文交所是畸形產物
記者:你怎么看我國藝術品拍賣的“國家優先購買權”?
趙涌: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肯定是公共利益優先,只要在平等、透明的基礎上,同一件拍賣在某一個價格,國家提前提出,只要按正常流程走,是可以考慮的。國家優先購買,能為大家提供服務。如果是個人收藏,可能這件藝術品再也不見天日,甚至到下一代人也不一定出來。但關鍵是操作,一定要公正、公開、規范,要做好流程,提前告知拍賣公司。
而且應該規定清楚,是國家博物館一級的非營利性機構,如果是盈利性機構或與之掛鉤就不應該享受這種優先權。
記者:你怎么看中國藝術品進口的稅率對藝術品行業的影響?能否像香港取消“紅酒稅”那樣取消它?
趙涌:整體看影響有限,因為進口藝術品在藝術品總量里是有限的。但是也應該注意到,我們國家往往把文化當作物質的商品來看,國家對文化產業的支持方式主要是給你土地、建場館,但這不是文化產業最需要的,文化產業最需要的是精神性的,是政策性的,能夠提高文化產業的社會地位,真正讓大家覺得文化消費不是那么高,從這個角度看,現在進口稅過高的確有不合理之處。
我們現在是稅收收入考核機制,如果干脆取消的話,這部分對應的稅收從哪里去找?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要滿足這些稅收,文化產業就得不到發展,文化產業不發展,稅收也收不多。
記者:曾紛紛興起的文交所現在大多已悄無聲息,規范市場的同時也讓藝術品收藏的退出渠道更少了,你怎么看這一情況?
趙涌:所謂退出就是二級市場的問題,一級市場是第一手的,二級市場是收藏之后再出售的。現在相當大一部分還是通過拍賣公司。文交所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主觀意志的產物,是畸形的。一些管理者沒有市場和企業經驗,想出這個東西,國家出很多錢來支持,資源、人力和財力上都是浪費。我建議不要國家做模式或支持某個企業,國家應該做生態、做政策,而不應該出面做一個實體,這遲早要出問題。總體來說,不論哪個行業,國家撥款做一個企業,長久來說必然是虧的,首先錢會被瓜分掉,然后企業還是會失敗,最后這個負擔還是老百姓來承擔。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