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林光在蘇作玉雕界聲名鵲起,他已經和蘇州玉雕緊緊地聯在了一起。
林光,原是浙江上虞東關鎮人,出生于1976年10月。其父在鎮上開了一家玉雕廠,專做仿古玉器。林光從誕生的一天起便和玉結下了不解之緣。1992年從學校畢業后,就在父親廠里學習玉雕技藝。從小喜歡繪畫的他,就在大大小小的玉石上作畫。父親告誡他:“作畫只是開始,你還要在玉石上將人物的線條、明暗、深淺、留白等刻畫出來,要讓琢出的藝術形象永遠地流傳下去。”這時林光已經悟到:自己這輩子注定要跟玉相伴了。于是,他便全身心拜師學藝。六年間,他先后跟上海、蘇州、揚州的玉雕師傅學習玉雕技藝,如:向上海師傅學雕人物,向蘇州師傅學雕掛件,向揚州師傅學雕山子。與此同時,他也掌握了海派、蘇派、揚派的玉雕技藝特征。他從明清仿古件做起,發展到做人物、山水及和田玉小掛件,對玉的認識和情感漸漸由淺入深。諸多玉種中,他最鐘情和田玉。和田玉中,又以和田白玉最為珍貴,和田白玉溫潤潔白、質地清純、含蓄內斂。所以林光認為,玉之美者,無過于和田白玉,玉雕作品應盡可能地突出和田玉的天然美。但當時一般玉雕藝人對和田白玉的雕刻卻忽略了這一點,仍然以直來直走的老刀法表現。林光認為這種技法忽視了和田白玉的把玩、佩帶的功能,作品不能充分體現和田白玉的溫潤質感,這是令人遺憾的。但是,如何改變呢?林光開始思索,尋找玉器更大的表現舞臺。最后,他選擇了蘇州。
1999年,林光離開浙江,來到蘇州。他看到蘇州的古城墻、小橋流水、園林建筑、昆曲評彈、蘇繡、玉器……都是那么的精美,看到“蘇作”的精致,體現在每一個細小之處。他感到在蘇州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于是便在蘇州住下了。
此后幾年時間里,林光幾乎走遍蘇州,到處尋訪蘇作玉雕藝人。其間他認識了許多人,學到了很多琢玉技巧,同時也刻苦鉆研,借鑒別人的經驗,走自己的琢玉之路。他很信奉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學說。王陽明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又說:“知行合一,即是格物”。所謂格物,就是要窮盡事物之理。知行合一,就是強調知識和實踐的結合,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林光認為,作為一個玉雕藝人,也當如此;知玉是琢玉的開始,而只有琢玉,做出精品,才能充分體現玉的品質和內涵,也才能寄托自己對玉的情感。
大凡看到林光的玉雕作品,都會有一種同感:材美工巧。他的作品一律采用和田白玉籽料,雕工特別細巧。這一特點,在他的仿古題材作品上表現得更為突出。如在和田白玉籽料《吟龍開泰》中對龍的刻畫,就特別細膩,作品上一律采用曲線條,并在多條曲線的末端形成近360度的盤旋。精細,靈動,充滿力度的曲線,構成一個個圖案。林光用曲線取代了以往直來直走老刀法表現仿古題材的方法,使作品中吟龍飛行、國泰民安的意境得到精妙表現。作品在蘇州第四屆“子岡杯”精品展上獲得金獎,受到了業內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林光在其他作品中也采用了這種表現技法,并且獲得了市場的認可。但他并沒有滿足,他深知在玉雕創作中應有新的突破。技法固然重要,但比技法更重要的是創作思想。一件玉雕作品不僅是作者技法技巧的顯示,更重要的是作者創作思想和情感的表達。
林光在玉雕作品題材上也進行了不斷探索和創新。林光一直在思考,如何擺脫一般化、世俗化的問題。例如,在和田玉人物題材中,玉雕者通常以觀音、彌勒、鐘馗、劉海等神像為主,但造型卻千篇一律。他想,能否有所創新,有所突破呢?一次,他見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畫的圣像,很受啟發。他領悟到,神的題材也是能表達人性的,在和田玉上雕琢的神像,不應是程式化的,而應是和人相通的、富有人性的、靈動的,能引起世人共鳴的。
林光在2012年底創作的和田白玉籽料《起源》時,就對人物形象作了虛化處理。在作品的下半部,他僅雕琢了兩只手及手中掌控的一團“混沌”。作品表現的正是盤古開辟天地前的狀態。在白玉的上端,則雕有一只飛蟲,這或許就是天地萬物之起源。正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整件作品的造型虛中有實,線條簡潔,卻寓意深奧,令人深思。同時,作品還突出了和田白玉籽料天生的麗質。可見,林光的藝術創作又有了新的飛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