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搖著羽扇的諸葛亮 葉雄 作

唐寅的《枯木寒鴉扇》
我國素有“制扇王國”的美稱,早在商代就有了扇的雛形,但那時的扇子不叫扇,而叫“翣”,為帝王、王后障風蔽日所用,由侍者手執,它象征著權力與地位。后來演變為一種儀仗,因此這種扇也稱儀仗扇。閻立本的《步輦圖》就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情態——唐太宗坐于輦上,宮女九人前后左右分列,有的扶輦,有的持扇,有的打傘。這里的扇就是儀仗扇,顯得富麗堂皇,氣勢恢弘。
扇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西周時期,扇子真正作為一種納涼工具進入人們的視線和生活。王子年的《拾遺記》中記載:“時東甌獻二女,一名延娟,二名延娛。使二人更搖此扇,侍于王側,輕風四散,冷然自涼。”周昭王命人用青鳳、丹鵲的翅和尾制作了四把扇子,分別取名為“游飄”、“條翮”、“虧光”和“仄影”,然后讓宮女為他打扇,果然涼爽無比。漸漸地,這種扇子流傳開來,成為人們夏日納涼的工具。《爾雅》中載:“以木曰扉,以葦曰扇。”這是最早的扇子,用葦所做。唐朝詩人張祜在《賦得福州白竹扇子》中寫道:“金泥小扇謾多情,未勝南工巧織成。藤縷雪光纏柄滑,篾鋪銀薄露花輕。”這種扇子是用白竹所制,做工精細。晉代許詢詩云:“良工眇芳林,妙思觸物騁。蔑疑秋蟬翼,圓取望舒影。”這種扇子其面為圓形,精巧別致。
扇子發展到后來,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納涼的工具,更具有了多重的身份和意義。裴啟的《語林》載:“諸葛武侯與宣王(司馬懿)在渭濱將戰,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一把羽扇,讓諸葛亮變得沉穩自信,足智多謀,風流倜儻。在此,扇子成了智慧儒雅的象征,反而弱化了它納涼的功能。
《晉書·王羲之傳》記載:“王羲之在蕺山時,一老媼持六角竹扇以賣,羲之書五字于扇上。媼初有慍色,羲之曰:‘但虧右軍書,求百錢。’人競買之。”王羲之在扇子上寫了幾個字,然后讓老婦拿出去賣,結果扇子身價倍漲,供不應求。從晉朝開始,一些文人雅士就喜歡在扇面上吟詩作畫,以此抒情達意,或作為禮物贈予他人。歷史上就有不少畫扇佳作,如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鴉扇》,沈周的《秋林獨步扇》等等。這時的扇子已不再是用來納涼的普通扇子,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西漢辭賦家班婕妤在《怨歌行》中詠嘆:“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在班婕妤的眼里,女人就好比一把扇子,需要時,就出入懷袖,被人捧在手心;而一旦過了夏天,不再需要時,就被棄置于箱中,無人問津。由此,扇子又成了棄婦的象征。
唐人王建《調笑令》云:“團扇,團扇,美人并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一把團扇,既展現出了宮廷歌女的千嬌百媚、柔情似水,又映射出了她們痛苦無奈的生活。《水滸傳》中載:“赤日炎炎似火燒,田里禾苗半枯焦。農夫心里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一把扇子將農民和王孫公子不同的心情和態度展現得淋漓盡致,也將封建社會的階級矛盾暴露無遺。
一把小小的扇子承載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它迎來了炎熱的夏天,也帶來了一段段凄美動人的故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