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繡《南國水鄉》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黃璨 實習生 李錦媛
6月初,蘇州鎮湖的三幅精品蘇繡正式被大英博物館永久收藏,刺繡市場再次被引爆。近日,在廣州市嶺南工藝美術館內展出了一批以粵繡為主的刺繡精品,吸引了不少收藏愛好者。據了解,蘇繡和粵繡代表我國刺繡的最高水平,但市場價值上,粵繡與蘇繡仍有一定差距。不過,隨著部分名家作品價值拉高,粵繡市場也在逐漸向好。
刺繡制品版權規范難
隨著各大繡種的不斷發展,四大名繡之間開始“相互借鑒”,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成為作品創新的主要方式。
嶺南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楊飛武介紹,廣繡跟湘繡、蜀繡很相近,但幾大繡種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廣繡多繡荔枝孔雀;蘇繡的雙面繡常繡金魚貓狗,也有平繡繡花;湘繡是繡獅子老虎;蜀繡擅長繡錦鯉。“除了潮繡,其他繡種相互借鑒、融合得比較明顯。”
在各大繡種相互借鑒學習時,出現刺繡畫面沒有專利和版權的問題。據了解,目前僅有少數刺繡大師能自行設計創作,例如廣繡大師陳少芬,而大多數是在名家名畫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一幅畫署了名就有版權,但是繡娘們將畫變成繡品,實際上已是另外一種創作,所以有些畫家也默認了,甚至主動授權將其作品繡成繡品。”楊飛武說。
作品版權難以規范,是否會影響繡品的市場價值?楊飛武表示,刺繡制品版權無法規范,在一定程度上,繡品的市場價值和收藏價值都受到影響。“即便如此,選擇繡品收藏時,可更看重作品的繡工以及作者,有時也可根據興趣分繡種收藏。”
粵繡價格偏低潛力看好
近期,多場拍賣會拉高蘇繡和湘繡的市場價格,然而除少量名家作品外,粵繡價格并不高。其中,廣繡產量少、價格近幾年有所拉高,潮繡產量稍多但價格較低。
繡品所適應人群的審美不同也會影響其市場價值。“蘇繡作品中有很大部分是古代宮廷名畫,元明清和宋代的古畫多為水墨畫,追求淡雅,深受江淮人、北方人喜歡,但是到了南方就不行,南方人喜歡色彩明艷、意頭好、吉祥如意的繡品,如荔枝、年年有魚等,所以到廣東展出蘇繡,色彩鮮艷的作品很快便被人家收藏,而水墨畫收藏的人不多,價格也上不去。”楊飛武說。
那未來粵繡市場如何?楊飛武認為,粵繡做的人很少,“蘇繡和湘繡繡娘均有幾千人至一萬人左右,而粵繡只有一兩百人。”比大件比精細很難超越蘇繡,所以粵繡應從藝術效果和視覺效果來尋求突破。
作品少也影響粵繡在拍賣會上的表現。“不過近5年,一些名家繡品價格還是漲了5-6倍。上世紀90年代初不少精品的市場價值也升了十幾倍。”楊飛武說,他對粵繡的市場潛力依舊看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