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苗根作品“西湖十景”

顧景舟制、吳湖帆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的“寒汀石瓢壺”以1495萬元創顧景舟單把紫砂壺世界紀錄
2013嘉德春拍,顧景舟、韓美林作“此樂提梁壺”以828萬元成交;在剛剛結束的保利八周年春拍中國古董珍玩夜場上,由顧景舟制壺、吳湖帆畫風動竹枝、贈予江寒汀的“寒汀石瓢壺”以1495萬元的成交價創造顧景舟單把紫砂壺的世界紀錄。
近年來,隨著藝術品投資收藏的逐漸盛行,紫砂壺也不再是拍場上的“小配角”,其身價上漲之快,著實演繹了紫砂壺版的“速度與激情”。
每年漲幅30%至50%
6月20日,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程苗根紫砂壺精品展”在深圳“皆一堂”藝術館開展,展覽共展示了湖州非遺“長興紫砂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程苗根紫砂作品60余件,包括在各類紫砂大賽評比中獲獎作品“十八羅漢”、“西湖新十景”、“龍壺”等。
開幕儀式結束后,程苗根就“湖州長興紫砂制作工藝”的特色、紫砂壺受熱捧的原因以及如何著手紫砂壺收藏等話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程苗根表示,紫砂壺“漲勢驚人”的原因,與紫砂泥的稀缺性有關,“不過,外界盛傳關于‘泥料用盡’的說法有夸張的成分。一把好的紫砂壺,除用料外,從構思、制作到成壺無一不凝結著創作者的才思,其承載的藝術性是使其升值的主要原因。”
程苗根介紹,紫砂壺曾是中國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現也有機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為紫砂泥,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制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
“2010年至2012年,高級工藝師制作的紫砂壺價格普遍以每年30%至50%的幅度攀升,個別名家名壺的價格更是成倍飆升。”程苗根透露,其中獨領風騷的當屬上世紀90年代中期辭世的紫砂泰斗顧景舟的作品了。據了解,2012年顧景舟的“提璧壺”、“雙圈壺”、“虛扁壺”分別以1288萬元、1150萬元、943萬元成交,總價超3300萬元,真可謂是天價出售。
程苗根說:“評價紫砂藝術品的價值時,作品本身的品質只構成價值基礎,而作者自身的學養和素質才是決定其價值的根本原因。”
紫砂泥料的確稀缺
究竟為何紫砂壺會有如此昂貴的身價呢?程苗根表示,這是由紫砂泥的“稀缺性”決定的,他說:“外界盛傳‘紫砂泥料用盡’的說法有一定的炒作因素,泥料的確稀缺,但一直都有。此外,紫砂壺價值的很大一部分也取決于制作工藝。一把好的紫砂壺,除用料外,從構思、制作到成壺無一不凝結著創作者的才思,其承載的藝術性是使其升值的主要原因。因此,很多老一輩紫砂大師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中受到追捧,成為高端收藏者趨之若鶩的收藏珍品。近些年,很多藏家在買到精品紫砂壺后都會有一種‘惜售’的心態,致使精品紫砂壺很難再回流到市場,因此,精品紫砂壺市場存量的減少,是造成紫砂壺價堪比黃金的另一主要原因。”
程苗根說:“紫砂的神奇之處就在泥料,它的礦石中,含有石英、云母、高嶺石等成分,經高溫燒成后,能保持2%的吸水量與2%的氣孔量。至于紫砂是哪種泥好,這個跟人穿衣服一樣,有人喜歡白的,有人喜歡紅的,這其實是個人的選擇。此外,紫砂只有兩三種土,但可以調配出許多種顏色。不同的泥放在一起,出來的效果完全不一樣。這里面的‘道道’,說深不深,但說它簡單吧,如果沒有實踐經驗,你做不出來。就我而言,最看中實用性,泥料主要用所謂的‘底槽清’,實際上是‘紫泥’。”
程苗根還表示,紫砂壺最大的特點在于,它是一個兼具實用價值、觀賞趣味于一身的工藝品,還有巨大的收藏價值。它不僅有自身造型、工藝、材料的價值,而且與中國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大家都說“壺里乾坤”,因為它容納了許多文化的東西。一把壺,與詩、書、畫、印結合在一起,其價值就不僅是單純的壺本身了,這就是所謂的“字隨壺傳,壺隨字貴”的道理。
宜興紫砂壺仍是“老大”
作為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浙江長興新槐紫砂廠的掌門人,程苗根自1984年涉足紫砂陶藝。在談及湖州紫砂壺與宜興紫砂壺的區別時,程苗根表示,客觀地說,江蘇宜興產陶區丁蜀鎮和浙江湖州市的長興縣城都在太湖西岸,兩地只是一山之隔,紫砂壺生產所采用的是同一個紫砂泥礦脈。傳統上曾有“南窯北陶”之說,“南窯”指長興,“北陶”指的是宜興。湖州與宜興的紫砂,二者的制作技藝、方法、火候、形制,其實都是大體一樣的,但從知名度上講,宜興的影響力要大得多。
程苗根說:“在歷史上,湖州的制陶業在清末民初之后就不斷衰落,解放初期也不受重視,除了當時紫砂本身難賺錢,還有一個原因是湖州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竹子、水產等,所以搞紫砂的人不多。綜合來講,宜興名聲響亮,專注做紫砂的有好幾萬人,而且大師也多,這一點湖州長興比不了,宜興始終是紫砂行業里的老大哥,我們要向他們學。”
“紫砂壺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上說,它就成為了一種特殊的藝術品。作為我個人,不敢說不斷創新,但要生存的話,總歸要動一點腦筋,今年這樣,明年還這樣,肯定不行。我始終認為,紫砂壺的創作是作者精神的一種表達。要得到別人的欣賞,首先這個作品要自己喜愛。對我而言,設計一把壺,不是一天兩天就設計好,也不是一次性造就,更不是做好了就不能改,而是要經常琢磨,在哪里改進,如何做得更好。”程苗根說。
價格應該“合乎情理”
“紫砂壺有‘大路貨’、‘細貨’、‘名家壺’等不同檔次,所以在買壺時,究竟什么壺才算好,其實是從個人需要出發。”程苗根強調說:“如果你自己對壺都不認識,人家說好,你也跟著說好,這就是盲目的趕潮流。因此,我的建議是,在實用的過程中提升認識,體會其中的好處,從而尋找適合自己的壺。”
程苗根還表示,市場上有不少便宜的壺,甚至在某些商店門口,用筐子裝了一筐子的壺堆在那里,百元左右就可以買到,“這種壺與好壺相比,其主要的差別是‘泥料’。一把好壺,首先要有好泥料,就像好衣服同樣講究用料一樣。用料低劣的壺,如果與好壺放在一起,你立刻能看出差別。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對于紫砂壺收藏“標價亂象”,程苗根認為,紫砂壺仍是著重實用價值的工藝品,創作是讓大家陶冶情操,不應該搞得神乎其神,“現在市場上把紫砂壺炒作到過高的價格,似乎是有點過了。當然,社會上有些有錢人喜愛這個,覺得價格便宜了不是好貨。但我覺得,價格應該‘合乎情理’,才能讓整個產業健康發展。”
紫砂壺收藏防三大“歪壺”
“一方面是火爆的紫砂壺收藏市場,另一方面是隨之而來的收藏亂象。”面對近幾年飛速增長的藝術品收藏市場,紫砂壺收藏家劉曉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謹防三大“歪壺”
“‘代工壺’、‘高仿壺’、‘化工壺’是紫砂壺收藏無法回避的問題。”劉曉表示,由于紫砂壺制作者名氣不同,導致其價格差異巨大,“大師級作品價格在幾十萬到上百萬元之間,知名工藝師作品價格則在數千元至萬元之間,而那些名不見經傳的紫砂藝人,其產品卻只有幾百元而已,巨大的差價催生了‘代工壺’,而模仿大師作品,再蓋上大師的印章,這種‘高仿壺’也很難辨別。此外,對普通消費者傷害最大的‘化工壺’比比皆是,此類壺添加了化學成分,使得普通的陶土能產生紫砂的色澤,但畢竟它不是紫砂,無論是手感還是質感,都與真正的紫砂不一樣,會比較粗糙。”
紫砂達人陳先生也表示,“目前市面上涌現的‘化工壺’讓人難以辨認,往往要買回家后,在養壺的過程中才能發現,因此,消費者要擦亮眼睛,千萬不要被低價所誘惑。”
陳先生透露,上好紫砂泥一斤就要上萬元,對于一把壺能賣到幾十萬、上百萬的大師而言,泥料成本上升對其影響不大。而一般工人為了降低成本會使用存在有害物質的泥料,于是就出現了所謂的“化工壺”,“這類‘化工壺’有的使用了非紫砂類陶土,有的甚者還會摻入‘氧化金屬物’用以豐富壺的顏色,長期用它泡茶,會危害人體健康。”
不要迷信“天價壺”
據了解,按照傳統的手工制作方式,一個紫砂陶藝人,即使再勤奮,一年也最多不過做50把壺,事實上更多的紫砂陶藝人為了保持自己的作品水準一年往往只有三五把壺問世,市場上哪里有那么多的大師壺供收購呢?
劉曉告訴記者:“現在的藏家對紫砂的了解不夠,交了很多學費,要藏紫砂壺,先要從了解作者入手,每個大師都有自己的制壺特點。此外,千萬不要迷信‘天價壺’。”
劉曉說:“紫砂壺首先是一種實用器,自古就不存在官窯,是廣泛在民間的實用茶具,泡茶才是它真正的價值所在。就像是人們吃飯用的碗碟,與藝術品是兩回事,技術難度有差別。即使有的‘大師壺’稱得上是藝術品,但大部分紫砂壺還是實用器,價格不該被炒得這么高。而一些明清大師壺之所以價值不菲,原因在于它承載的是歷史與文化的意義,與現在的高價紫砂壺在價值取向上是存在差別的。”
養出溫潤如玉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普通的一把紫砂壺,光是泥料的成本價已經近百元,加上人工費、運費、運營成本等,上架后,起碼需要200元以上。劉曉表示,“真正的紫砂,在剛制成后,顏色會比較‘啞色’,需要經過泡養,才能有如玉的溫潤感覺,因此,紫砂壺收藏必須要‘養’。”
怎樣辨別一把好的紫砂壺?劉曉表示,“純正紫砂壺”給人古樸的感覺,選壺可以從嗅覺、視覺和觸覺上來分辨:首先,純正紫砂壺只有一點兒土腥味,泡幾壺茶后基本消失;其次,純正紫砂壺顏色黯雅,不會很鮮艷,會給人以古樸的感覺,很容易養成。而化工料壺加入了色素,顏色會更鮮艷,毫無純正紫砂料淳樸的美感;此外,做舊的壺,主要靠嗅覺和洗滌來發現,如使用數月后,還有異味,應棄用。
“好的紫砂壺是用出來的,倘若將它束之高閣,再好的紫砂壺也不過泥塑一件。只有經過茶水滋養,紫砂壺表面才會呈現出‘外類紫玉,內如碧云’的狀態。”劉曉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