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冠中《江南水鄉》,1985,布面油畫,60X50厘米
前兩年,深陷狂迷,到處搜尋吳冠中“水墨江南”畫系列,圖片畫冊書中插圖,找來欣賞。遇丹心赤子大紅“荼”字簽名,才懂得,這個字竟然詮釋了大畫家為藝術而不辭勞苦、不停奔波的一生。
讀吳冠中,他的自傳,他的散文,他晚年的語錄,從書后面《吳冠中年表》中得知:1939年,吳冠中20歲,就讀林風眠主持的杭州國立藝專期間,酷愛凡·高、高更,在畫面中喜用大紅大紫強烈的色彩,給自己取名“吳荼茶“的筆名,后改為“荼”,一生用赤紅的“荼”字,專做畫面簽名。
畫家吳冠中青少年時就認為:生命必須有一份熱情,壯烈似火,如火如荼。一個十六七歲的宜興水鄉少年,初次與繪畫見面,無可救藥地愛上藝術。違背父命,選擇繪畫。理智和熱情,后者更像一團火,沒有任何水質物可以滅掉。毅然決然,放棄就讀了一年的浙大工程科,改考入杭州藝專。他的苦“荼”,就在那年破土而出。
“荼者”,嚼盡苦汁,愛畫如命的吳冠中先生,一生不斷從凡·高、高更、塞尚的畫汲取苦肥,不斷滋潤自己“荼者”土壤。從被下放河北農村,背上糞筐,日夜繪畫。到劫難年代得了嚴重肝炎,痔瘡惡化,通宵失眠,它的良藥就是苦畫,拼命地畫,準備哪一天畫死,這種世界上最獨特的自殺方式,反而讓他的肝炎不治而愈。而吳冠中筆下,不過是老鄉們司空見慣的花花草草、蔬果莊稼。大概這正印證了,神農嘗百草,得荼而解之的最上古的天理。
太多的世人,只記得,僅次于齊白石的“荼者”吳冠中,畫價值連城,百萬千萬上億元,但是有幾個人,細細品味過吳冠中的苦荼人生。他在《苦瓜家園》中這樣題寫:“苦瓜藤上結苦瓜,血統也,命也。多少事,光環與花圈,都靠苦瓜成正果。苦瓜不苦,我曾題四字:嚼透黃連。”
當年,拼命阻攔兒子學繪畫的父親,在兒子選擇學藝術之初,就預想到兒子遇到的人生之苦。晚年兒子說他遭受的藝術苦難,正重復了父親的嚼透黃連之苦。父親萬沒想到,這個嚼透黃連的“荼”兒,嚼盡苦汁,卻吐出藝術之靈秀:將西方油畫抽象藝術和民族筆墨國畫相互交融,把繪畫藝術登至世界之巔。
吳冠中畫里,那火紅的“荼”字,就像上古神農氏找到的那株”苦荼”,用來醫治國人急功近利浮躁之病,“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