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第八屆當代中國陶瓷名家精品展在北京大鐘寺愛家收藏市場大廳舉行,十幾位國內當代陶瓷名家攜作品亮相。收藏家饒中亮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十幾年來,當代陶瓷收藏逐年升溫,其增值空間很大,但收藏者須注意,不要把名家作品與創作精品混為一談。
現場
老一輩藝術家作品頗受關注
據介紹,第八屆當代中國陶瓷名家精品展匯集了百余件陶瓷精品。除了陸如、汪桂英、汪平孫、汪吟泉等老一代陶瓷藝術家的作品外,還有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高級工藝美術師的作品,其中既有余欣、余晨洲,張春勤、樂知林等歷屆參展的藝術家,又新增了鄒達懷、付國勝、計明等人的陶瓷作品。
據介紹,當代中國陶瓷名家精品展已舉辦了四年,每年舉辦春秋兩季。這個展覽的特點是,大部分參展藝術家能來展覽現場與藏家交流。四年來,廣大陶瓷收藏愛好者通過這個展覽,逐步形成了一個理性、專注的收藏群體。
在展覽現場,汪吟泉、陸如等老一輩藝術家的作品受到藏家關注。其中,汪吟泉的光影青花《溪山煙雨圖》《明月松前照》等作品,價格在幾萬到十幾萬之間,而余欣等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在幾千元到幾萬元之間,如他的《百蝶圖》,價格在一兩萬之間。
特色
當代陶瓷器型多變題材廣泛
據饒中亮介紹,當代陶瓷主要是指解放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制作的陶瓷作品。與高古陶瓷不同,當代陶瓷已經遠遠從技術手法、表現題材等方面與其拉開了距離。
在饒中亮看來,當代陶瓷的器型千變萬化,色彩特別多,采用多種裝飾手段。它們的共同特點,一是清代以來泛濫成風的繁縟、滿飾、華貴、躁浮的“宮廷”風氣,受到大多數藝術家普遍的厭棄,代之以簡練、空靈、淳樸、明快的風格。
二是康熙以后那種瓷畫與紙畫漸趨一致的畫風,以瓷代紙、以繪畫代裝飾的一統藝壇的局面,已被風格各異、個性強烈的新風尚打破。
“比如這種鑲器,由兩個瓷片拼接而成,這種器型制作很隨意,沒有一定標準,當代陶瓷根據畫面需求可做出各種器型。”饒中亮說,“此外,表現題材大大拓寬了。比如說熊貓題材過去是沒有的,現在借鑒西方寫實手法,通過光影的透視關系,使非常傳統的筆筒富有了現代氣息。”
行情
藝術家級別上升帶動價格漲
記者走訪多家陶瓷市場發現,目前的當代瓷市場價位區分明確。第一梯隊為資深陶瓷教授和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他們的作品認可度最高,流通性也是最好的,一百件大概是十萬到五十萬之間,頂級的到一百萬;第二梯隊是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年輕的陶瓷教授以及資深副教授,這一類價格五萬到十萬。第三梯隊就是市級工藝美術大師這一級的價格從五千到一兩萬。據了解,件數是估量一件作品體積的單位,當代陶瓷一般都按件數來交易。
“打比方,一個省級大師評上國家級大師后,其作品價格肯定翻一番。但并不是所有的省級大師都一定能評上國家級大師,這個比例大概只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類似于金字塔,塔尖上的人很少。”饒中亮介紹說,因此投資當代瓷需要眼光,能發現一些有潛力但未被市場發掘的藝術家作品。
建議
景德鎮瓷器賞玩價值高
從當代陶瓷收藏來講,饒中亮認為,如果要玩還是玩景德鎮的。因為中國很多窯口都斷過,后來復燒。只有景德鎮千年窯火不斷,千百年來聚集了全國最優秀的陶瓷人才,他們相互交流,互相影響,產生集群效應。其次,當代陶瓷制作,從采泥到礦石的碾碎,拉坯上釉,直到燒成,共有百余道工序,作為投資者你要了解一些,否則你就不知道創作難度、裝飾手法,比如粉彩和新彩,粉彩先要打一層玻璃白,在玻璃白上附以粉彩。要是新粉結合,表現力就不一樣了,創作難度就增加了。
“不怕買貴就怕買假”,這是高古瓷行里公認的看法。據饒中亮介紹,在當代瓷器會好一點,但是以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為代表的第一梯隊藝術家的作品,在市場假冒的也很多,投資者需要細心甄別,最好請專家幫助鑒定。然而,收藏當代瓷最大的誤區是,某些著名藝術家,毫無克制地重復創作自己作品,甚至粗制濫造。饒中亮特別提醒說:“鑒定價值需要辯證來看,不要把名家作品與創作精品混為一談。”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