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山大地震天津救助情況
一直以來,在天津市檔案館中留存有許多舊時照片,作為天津城市發展難得的見證和珍貴史料。這些照片從新中國成立之后陸續匯集到這里,到2007年天津檔案館將它們進行系統整理,經歷了幾年的時間,幾萬張照片已經不僅僅是一張張簡單的圖像,而漸漸升華成為城市歷史的鮮活見證,為我們訴說著關于這個城市過去許多不為人知的隱秘故事。從即日起,本報與天津市檔案館聯合推出“老照片”欄目,定期為讀者展現這些館藏照片中的光影,為您講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在天津市檔案館中,保存著5萬張珍貴的歷史照片,這些照片來源不同,有的漂洋過海,行程數萬里,才來到這里;有的之前常年存放在某地無人問津,它們的歷史價值很多年后才被人發現;還有的曾是收藏者家中的珍藏,一直被精心保存……但無論這些老照片曾經歷了什么,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這一張張照片,濃縮了天津從清末至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種種變遷,把我們所有人拉進這個城市曾經走過的時代,回味那已經塵封的歷史。
1939年天津水災照片
出自市民家中珍藏
老照片,從年代上來講,少說是十幾年前、幾十年前的,甚至上百年前的老照片也有存留。這些年代久遠、承載了歷史的老照片,其收集過程的艱難與漫長可想而知,而這樣的工作,正是天津市檔案館一直在堅持完成的。
在檔案館的這些浩如煙海的照片中,新中國成立前的天津影像占到一半比例,為天津城市的發展以及記錄天津近代歷史提供了極有價值的依據。劉生是天津市檔案館的老職工了,66歲的他雖然已經退休,但回想起在檔案館搜集老照片的日子,他仍舊記憶猶新。劉生告訴記者,檔案館的老照片來之不易,其中有著全市各個部門和普通市民的幫助,更有著海外檔案館的支持。
這些照片,最大的來源是全市各個部門的檔案資料,其中以市公安局、報社等單位所占比例最大。檔案館每年到各個單位征集檔案,為天津的歷史和發展保存圖文資料,很多珍貴的歷史照片都是通過這樣的形式進入檔案館的。市公安局1949年之前保存下來的歷史照片資料;一些商業單位保留的外國洋行、租界地的歷史照片;機關、工廠、企業多年留存的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照片等,在這許多年間,源源不斷地匯集到檔案館。
同時,天津作為當年的九國租界,在上世紀初,不少外國人穿梭于天津這個都市中,留下了眾多珍貴的影像,一個多世紀以來,流散在海外各處的有關天津的照片也是為數眾多。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天津市檔案館在做好本地老照片的征集工作之外,還不定期地前往海外檔案館搜集有關天津的影像資料。在搜集過程中,天津市檔案館與日本、法國、英國等國的檔案館進行交流,充實了天津檔案館的館藏。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老照片來自于市民的私人捐贈,雖然,這些捐贈的照片無論在數量和題材上都比較有限,但其鮮活地反映了早期天津居民最質樸、最真實、最鮮活的生活狀態。在這些照片中,有一套來自民間捐贈的照片令劉生印象深刻。那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位市民(一位老銀行職員)捐贈的一套拍攝于1939年天津水災時的照片。雖然相片尺幅不大,但清晰度很好,涉及租界地、南市、南門外等多地災情以及災后救助工作,為了解當年天津水災和賑災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圖像資料,而市民愿意捐出手中的這些歷史照片,也說明了他們對檔案館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考證福煦將軍路街景
“天外天”小劇場“提供線索”
照片從各處,通過各種渠道源源不斷地匯集到天津市檔案館,對于檔案館的工作人員來說,搜集照片僅僅是一個開始,拿著這些照片,他們還需要知道照片上拍攝的是哪里?里面的人物是誰?照片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繼續尋找答案。
在這些珍貴歷史照片的整理過程中,劉生付出了很大心血。劉生是1986年來到天津檔案館工作的,一直在天津檔案館保管部的他與文字資料及圖片資料打交道。20多年里,他一邊工作,一邊積累相關的歷史知識,可以說是這里學識較深的員工之一。2007年之后,他便一門心思扎進這些黑白影像之中。
這些照片大多是“雜亂無章”的,很多只是拍攝的街景和樓房,沒有任何地點、年代的文字注解,劉生解釋道:“照片不像別的檔案資料,沒有相應的文字說明,根本沒法利用。”而他的工作就是通過照片中的信息,標注出照片拍攝的地點、年代以及人物等重要說明。
提到這份工作,劉生顯得很興奮:“這工作就像破案一樣,你必須通過細心查看、分辨和思考才能拼湊出線索。”曾經,他整理了一張從法國漂洋過海而來的照片,照片是空中俯拍的,只注明拍攝的是舊時天津的街景,雖然眼前的一片建筑清晰度極佳,但乍看上去這些房屋樣式相似,看不出拍攝的是天津具體哪里的風景。不過,在劉生細致的觀察下,線索馬上出現——他發現在照片里遠遠地能看到天津西開教堂正面那獨一無二的穹隆形圓頂。既然確定了西開教堂,那么照片里的這條街道毫無疑問就是濱江道了,地點確定了,可是拍攝時間呢?如何確定照片拍攝的年代?劉生繼續耐心思索。其實,為這些照片找到它們拍攝時的信息,除了靠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歷史知識也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又經過一番細致的時空比對,劉生弄明白了,其實照片所拍攝的西開教堂以北的這座大樓,是天津著名的建筑——勸業場,只是由于是空中拍照,俯視的角度使拍到的大樓也不完整,讓人無法看出勸業場的全貌,難以分辨。“但如果再仔細一看,你能發現照片中勸業場頂樓上的‘天外天’露天小劇場,這在當時的天津是獨一無二的。”劉生說。
據此又可以進一步斷定,此照片拍攝的確實是天津勸業場濱江道街景。勸業場建成于1928年,據此推斷,這張照片拍照的時間上限早不過1928年,又根據天津近代史相關資料記載:西開教堂是1916年建成的,當時其周圍并無別的建筑,直至15年后,西開教堂周圍才蓋滿樓房建筑。而從這張照片上看,教堂周圍建筑物很少,那么,又可斷定它拍攝的時間下限不會晚于1931年。這樣就可以確定此照片拍攝于1928年到1931年間。當年,濱江道屬于法租界,街名為“福煦將軍路”,于是,有關這張照片的基本信息就補充全面了,其說明文字即被標注為“1928年后的天津法租界福煦將軍路街景(今天津濱江道街景)”。
一套套珍貴的歷史照片,沒有任何說明文字,就這樣被劉生和他檔案館的同事補充完全,而天津市檔案館在不斷完善這些照片中的信息,不僅是對館藏資料更好的保護,更為今后研究天津的歷史提供了更多資料和素材。老照片中記載了一個城市百余年的滄桑變遷,盡管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它們記錄的只是一些事件的片段,但在每一張照片的背后,都曾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也留給后人無限的遐想。
本組撰文本報記者肖明舒
圖片由天津市檔案館提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