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鏞的《呂洞賓詩意圖》

青白瓜棱瓷執壺(宋代)

竹刻扇骨
見習記者 王惟一 文圖
上周六,本報大河鑒寶恰逢六一,滿街的童聲童趣中,大河鑒寶如約舉辦。像是在應初夏和六一的景兒,本期鑒寶活動呈現的精品,透著一份活潑,一份閑適,一份清涼。
汪鏞的《呂洞賓詩意圖》(清代)
點評專家:大河鑒寶書畫鑒定專家 于建華
點評:這次鑒寶活動趕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心想最好能碰上兒童題材的作品來鑒賞。想啥就有啥,下午鑒寶即有一位先生持來一軸人物畫,雖然不是純粹的兒童題材,但畫中有牧童橫笛坐在水牛背上隨著長輩歸耕,這也足以聊勝于無了。
畫中兒童盤著腿坐在寬大的水牛背上,橫著的長笛子比牧童半個身高還要長,雖然未見兒童眉目,但從神態上可以窺出兒童耽于其中的享受勁兒,頗富童趣。水牛則通身淺墨,先以水墨細線勾出輪廓,然后是細筆密密地勾寫,似乎畫家有用不完的工夫。扶牛老農身披蓑衣,背著草帽,右肩扛著耙子,左手搭在牛背上,樂呵呵側面看著牧童吹笛。布景是人和牛走在黃土青草之上,右前方是白墻和瓦屋,墻腳樹高過屋頂,青青的柳絮隨風飄拂。柳梢頭上是一輪圓月高掛,月光淡黃,被周邊淡灰藍色的云彩包圍著,好一幅春耕歸來、童叟無憂、月掛柳梢的田園景致呀!
畫筆工致細膩,著色妍麗典雅,人物動物造型準確,布景明快清爽。畫題:“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背摹文安國有此本。古吳汪鏞。”鈐印“譜笙”朱文。題詩錄自唐末道士呂洞賓的《牧童》七言絕句中的后兩句,原詩前兩句:“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從錄詩看,此畫倒真是兒童題材。“文安國”宋朝畫家文勛字安國,工畫山水人物,蘇東坡有跋贊其畫扇。“譜笙”是汪鏞的另字別號?曾在汪鏞的一幅《華封三祝圖》上看到過其署款“古吳譜笙汪鏞”,鈐印“譜笙長壽”朱文。
汪鏞初名銘,字笠甫,華亭(今松江屬上海市)人,天資穎異,少從玉壺山人(改琦1774-1829)游,山人 以愛女小茶(允綿)妻之。“凡人物、花卉、山水,盡得其傳。又時與松壺(錢杜)、裴舟(廖云槎)商榷討究,所詣益進,晚復摒棄一切,專事山水,渾厚沉著,直追董其昌、王原祁之室。”(《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汪鏞》)
市場參考:汪鏞此軸人物148× 42cm的尺幅,有6平方尺左右,設色紙本。年頭久,但品相極好,可謂真、精者也。此軸包手處有朵云軒文物公司的收藏標簽和火漆,可知為上海百年老店朵云軒的庋藏之物,所以尤顯彌足珍貴。種種,每平方尺怎么說也要三四千元,若遇著真心喜愛,四五千元一平方尺也出得的。
青銅官印“萬戶之印”(金代)
點評專家:大河鑒寶錢幣與青銅器鑒定專家 于倩
點評:藏友帶來鑒定的是一方金代青銅官印,長方柱狀鈕,又稱橛鈕,方形印面鑄漢字陽文九疊篆“萬戶之印”四字。通高3.13厘米,印面邊長6.1厘米,厚1.12厘米。萬戶,為軍隊官名,金朝初期設置,隸屬于都統管理,統領千戶(猛安)、百戶(謀克)。
金代為女真人在北方地區建立的王朝,在制度方面相當多地沿襲了唐、宋官僚制度,以往,金代青銅官印出土、存世較多,這與金代末期戰爭頻繁、官吏冗雜有著直接關系,為金代末期戰亂、衰敗的見證物。
市場參考:這方金代的青銅官印品相完好無損,為研究金代軍隊官職等歷史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價值約3萬元人民幣。
竹刻扇骨(清代)
點評專家:大河鑒寶玉器及雜項鑒定專家 張保龍
點評:這件藏品長30.5厘米,2大9小,共十一檔。以接近根部的玉竹為材,全手工精制而成。玉竹質地細密,包漿厚重亮澤,色澤紅潤悅目。作者采用“平地留青”的陽刻技法及陰刻技法,在兩扇大骨之上分別用陽文篆書和陰文行楷兩種書體交替刻字:一骨刻“千石公侯壽”(平地留青陽文篆書),“漢千石公侯壽”(陰文小行楷),“元命”(平地留青陽文篆書),“漢元命文三字經本”(陰文小行楷);另一骨刻“大康”(平地留青陽文篆書),“漢大康二字”(陰文小行楷),“六年作”(平地留青陽文篆書),“六年作古本”( 陰文小行楷),“八方”(平地留青陽文篆書),“漢八方文三字經石本”(陰文小行楷)。刀工嫻熟利落,字底平整干凈。其書體仿漢印及漢磚文字,布勢工穩勻稱,文字端莊遒麗,風格渾穆古雅。
市場參考:這把竹刻扇骨,雕工精美,書藝高超,材質上佳,包漿紅潤,品相完好,市場參考價8000元左右。
青白瓜棱瓷執壺(宋代)
點評專家:大河鑒寶陶瓷鑒定專家 李衛國
點評:永城藏友帶來的青白瓷瓜棱執壺,高14cm,底徑6cm,胎土潔白,素凈淡雅,有一沖線,經鑒定為北宋湖田窯產品。
青白瓷也叫影青瓷,是宋元時期一種釉色介于青白之間的瓷器。因白中泛青,故稱“影青”。根據最近的考古發現,安徽的繁昌窯創燒,宋代湖田,景德鎮窯創新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當時大量燒制,廣銷全國,由于影青瓷器素凈淡雅,很受歡迎。全國各地也紛紛燒制,滿足人們生活需要。如江西南豐白舍窯、吉安永和鎮窯、廣東潮安窯、福建德化窯、武昌舍口窯等。
河南各地窯口調查發現,宋代河南也燒造影青瓷。在鈞臺窯的汝瓷燒造區,發現一定數量的影青瓷,河南燒造的影青瓷與湖田窯有明顯別,湖田窯覆燒,而河南影青瓷采用與汝窯相同的支釘仰燒,胎骨潔白程度比景德鎮湖田窯略有遜色。湖田窯花卉圖案紋痕較深,手摸時有凸凹感,而河南影青花紋淺,手摸時無明顯感覺。河南影青從北宋初開始燒造,多素面,造型單調,宋中期有了較快的發展,品種增多,注重裝飾,形成了南北瓷藝交匯競爭之風。
市場參考:5000-6000元。
訪手記
采扇骨收藏的四要素
專家論藏
扇骨收藏的四要素
記者 王惟一
在大河鑒寶活動現場,雜項鑒定專家張保龍向記者介紹了中國扇子的文化和收藏要領。
在中國傳統的古董折扇中,扇面書畫除講究名家揮毫外,扇骨的制作也往往極盡奢華。論材質,玉竹、斑竹、紫檀、烏木、玳瑁、象牙,爭奇斗妍;論題材,山水、人物、花鳥、蟲魚、文字、篆刻,豐富多彩;論技法,陽雕、陰刻、微刻、鑲嵌、髹漆、燙花,各競工巧。
竹子在我國資源豐富、品種繁多,而且具有硬而耐磨、柔韌易刻等特性,因而逐漸成為制作扇骨的主流材質。在明代吳中,棕竹與毛竹扇骨被視為懷袖雅物,而名貴的紫檀、象牙及烏木扇骨則被視作俗制,足見文人雅士對竹制扇骨的青睞。
雕刻是扇骨尤其是竹骨裝飾中最重要、最常見的手法,雕刻藝術的優劣高下不僅是扇骨藏家最為看重并據以賞析和估價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標示著扇骨的工藝價值和藝術價值。
明清竹刻扇骨通常具有高超的雕刻藝術及豐厚的文化內涵,因而長期以來在國內文玩藝術品市場上深受藏家喜愛,一路走俏。收藏扇骨要綜合考慮四點:一是雕工。扇骨雕工的精與粗,內容的雅與俗,是否出自雕刻名家之手,是關乎扇骨檔次的關鍵。二是看材質。象牙骨、玳瑁骨、紫檀骨當屬珍貴之列,烏木、雞翅木屬上等佳材,羅漢竹和優質湘妃竹為稀貴之材。三看品相。品相上乘的扇骨應符合扇骨、扇釘全為原配,小骨完好,刻工精美等條件。有些扇骨品相雖不佳,但雕工出自名家之手,仍有較高收藏價值。四看年代。年代愈早,價格愈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