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剛剛結束的廣州茶博會上,價格一路上漲的除了普洱茶,還有在很多人印象中一直很實惠的瓷器茶具。羊城晚報記者在現場就看到,目前市面上銷售的瓷器茶具主要來自三大產地——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和臺灣。價格最高的,是臺灣的仿汝窯茶具,以及釉色翠青如玉的龍泉青瓷。一套景德鎮的精品瓷器茶具,如今的價格也動輒幾千元、幾萬元,精品瓷器茶具的收藏屬性正在慢慢顯現。
在拍賣會上,這些當代瓷器茶具也開始嶄露頭角,如2011年景德鎮“貴和祥”鄒俊的作品《十八學士青花對杯》,就拍出了6.9萬元的高價。
但相比早走一步的宜興紫砂壺,當代瓷器茶具的收藏價值應該說剛剛被發現。雖然這幾年價格已經穩步上漲,但同等級別的工藝師的作品,瓷器茶具的價格很多都不到紫砂壺的1/3。
瓷器茶具收藏還在起步階段
趙利平:瓷器茶具的價格在很多人印象中一直很實惠,走的是實用的路線。近幾年精品瓷器茶具出來后,價格也開始往高處走了。我記得2008年風行的是仿汝窯瓷器,大家愛它青雅素凈,光澤柔和,富有水色。到了這兩年,玩家又開始追捧明清的青花、斗彩瓷杯,進而推動景德鎮精品茶具價格動輒幾千幾萬元。這些茶具貴得有沒有道理?
李斌:相比觀賞瓷,景德鎮直到現在做瓷器茶具的人仍不多,做得精致的更少。近幾年隨著茶文化消費人群的擴大,景德鎮的瓷器茶具也開始發展起來了。2004年我剛開始在廣州市場引入景德鎮精品茶具的時候,當時一個普通的手工青花杯,價格只有十幾二十塊錢,但那時市場上其他的瓷杯只有幾毛錢,很多人一聽說一個杯子要幾十塊都覺得不可思議。當時絕大部分人對茶具的要求和認知都還停留在實用階段,并沒考慮到茶具的藝術價值。現在這種杯子都過百元了,價格至少翻了五六倍。
但增值最快的還是精品茶具。早年市場需求很少,做的人也少,最近幾年價格持續往上走。現在一個景德鎮的精品茶杯,很多已經到了幾千元。但這個價格是逐年平穩向上走的,不是炒作出來的,我覺得沒有什么泡沫。作為收藏品,瓷器茶具現在還處于起步階段。
黃波:瓷器茶具的價值逐漸得到認可,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茶文化的回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所以瓷器茶具才逐漸向精細化、高端化的方向發展。
2000年的時候,廣州茶文化促進會創辦了國較早的茶事節會——廣州茶博會,當時的風潮是流行喝鐵觀音,整個茶博會上的瓷器茶具,全部是很低端的功夫茶具;2004年廣州開始流行喝普洱茶,紫砂壺文化隨之到來;瓷器茶具真正受關注應該也就最近這兩三年的事,這些年茶莊、茶藝館都往高端發展,瓷器茶具自然也越來越精致。
廣州茶文化的氛圍很濃,喝茶的人很多,但要說對瓷器茶具的認識,廣州并沒有北方深,這主要還是文化積淀的問題。我還記得2008年去北京的時候,北方人一喝茶,張口就是“曉芳窯”、“九段燒”,當時這些瓷器名窯在廣州還知之甚少。
李斌:現在市面上的瓷器茶具價格差距非常大,便宜的蓋碗只要幾塊錢,貴的可以達到幾萬塊,但精品茶具還是貴得有道理的。這主要看工藝,比如模具是機壓坯還是手工坯,是貼花還是手繪,即使同樣是手繪的茶具,誰來畫,功底怎么樣,都影響了茶具日后的定價。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差別,就是看茶具的材質,用的是傳統純礦物質的配方,還是摻加了化工材料的現代配方。比如骨瓷,最早出現在英國,是用牛骨磨成粉摻入瓷土中燒制而成,牛骨粉的比例不低于30%。現在唐山那邊做的骨質瓷,跟骨瓷一字之差,實際上配方已經很不同了。因為骨頭的主要成分是鈣,為了節約成本,骨質瓷不加骨粉,直接加鈣粉。現在景德鎮很多人也不愿意用傳統配方了,因為一來成本太高,二來使用傳統配方的成瓷率會低很多。現在景德鎮高溫瓷的成瓷率能達到80%,但沿用傳統配方,成瓷率可能只有50%。
但有一點必須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柴窯燒出來的瓷器都是好的。因為現在的柴窯跟以前的柴窯不是一回事,以前的柴窯燒的是松柏,松脂油能附著在瓷器的釉面上,燒出來的瓷器釉面比較潤。而且要求直徑達到一定標準的松柏才能用來燒窯,如果松柏的年頭不夠,所產生的松脂油是不多的。現在因為柴窯燒出來的瓷器價格高了,很多人是為了燒柴窯而燒柴窯,什么木頭都往窯里塞,其實對釉面的燒制沒有什么幫助。
喝老茶用老杯不奪香
趙利平:精品茶具是否更能提升、增加茶湯的口感?同樣一壺茶,倒入不同的杯中,味覺敏感的人是會喝出差別的。
鄧婷:如果用酒來試杯區別更大,一個是做工細膩、用料講究的茶杯,一個是做工粗糙、含鉛量超標的低溫茶杯,倒入同樣的酒,喝起來會感覺一杯很醇,一杯很烈。這主要是因為不同的茶具胎土及釉水不同,會影響到口感。
黃波:特別是喝老茶,喝頂級的好茶,對茶具的要求更高。這個時候行家一般會用老杯,因為老杯已經退火,不奪香,這樣沖出來的茶感覺很“厚”,也就是茶喝過后舌面依舊有很長時間的“附著感”。
李斌:新杯的火氣的確比較重。如果是景德鎮的精品茶具,材質用的是當地的高嶺土,傳統配方用的也全是礦物質,用這樣的茶具泡茶,是能夠釋放負氧離子和遠紅外線的。現在有的茶具在生產過程中加入化工原料,或是在溫度不夠高的情況下加入重金屬,對人體健康無益,也會影響茶的口感。“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這是前人對景德鎮瓷器的美譽,其中“聲如磬”檢驗的就是瓷器燒制的溫度。高溫瓷敲擊的時候會發出金屬撞擊的聲音,很清脆,低溫瓷敲擊的時候則是悶悶的聲音。
黃波:其實飲茶方式的改變帶來了茶具的大變革。從粗放式羹飲發展到細啜慢品式飲用,不同的品飲方式,自然產生了相應的茶具。
唐代之前,茶具、酒具與餐具混用,沒有明顯的界線,唐代開始,因為茶圣陸羽寫了一本《茶經》,茶道開始盛行,茶具也開始與餐具區分開來。唐代流行煎茶,茶具喜用青瓷,宋代茶具以綺麗為時尚,茶盞敞口小底厚壁,多為黑色。這與宋代風行的斗茶時尚相適應,斗茶時,茶湯呈白色,與烏黑的茶盞相配,黑白分明,便于看出水痕,區分茶質優劣。
到了明清,茶具呈現一種返璞歸真的趨向,茶盞崇尚白色。明代開始,飲茶方式改變,之前盛行的龍團鳳餅不再時興,散茶流行,前代流行的碾、磨、湯瓶之類的茶具都廢棄不用了,宋代崇尚的黑釉盞也退出了歷史舞臺,代之而起的是景德鎮的白瓷。橙色的茶湯,襯以白瓷,更顯得清新雅致,賞心悅目。
鄧婷:這說的就是器以載道。就如公道杯,是上世紀70年代末臺灣人發明的。以前喝潮州功夫茶是沒有公道杯的,所以才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這樣的分茶手法,有了公道杯之后,再分茶就很均勻了。
紫砂壺跟黑茶烏龍是絕配
趙利平:現在中國有六大茶系:紅茶、綠茶、白茶、黃茶、黑茶、烏龍茶(青茶),不同的茶適用于什么不同的茶具?
鄧婷:不同材質的茶具各有所長。現在用來泡茶的器具主要有3種材質:紫砂、玻璃、瓷器。
先說紫砂,并不是所有的茶都能用紫砂壺來沖泡的,比如綠茶、黃茶、白茶,這些茶比較細嫩、口感鮮爽,如果用紫砂壺來沖泡,綠茶就會有一股燜熟味,如果改用玻璃茶具沖泡綠茶,則會散發出一種清新的味道,而且玻璃茶具更直觀,可以直接看到綠茶在里面的綻放。
但如果用紫砂壺來泡黑茶那就是絕配,包括云南普洱茶、湖南安化黑茶、廣西梧州六堡茶、四川邊茶、湖北老青茶、陜西涇渭茯茶等。紫砂壺的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厚,日久使用空壺注入沸水也有茶香。紫砂的茶具除了適合泡黑茶,還適合泡烏龍茶,包括閩北烏龍系的武夷巖茶、水仙、大紅袍、肉桂;閩南烏龍系的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廣東烏龍系的鳳凰單叢、鳳凰水仙、嶺頭單叢;臺灣烏龍系的凍頂烏龍、包種、阿里山烏龍等。
瓷器茶具的蓋碗,基本上適用于所有的茶。而玻璃茶具比較適合沖泡綠茶、白茶、黃茶。
趙利平:最近最流行的茶具應該就是日本鐵壺了,據說鐵壺能夠軟化水質,用于泡茶時,茶湯細膩厚實,加分效果更為明顯,不同的燒水工具,是否也適合不同的茶?
黃波:鐵壺之所以好,因為煮出來的水溫度夠高,水分子重新組合,可以軟化水質,同時釋放人體易吸收的二價鐵,補充鐵質,對身體有益,尤其適合泡普洱茶。
鄧婷:沖泡黑茶、烏龍或一些老茶的水,最好是能夠達到100攝氏度以上的。但現在人們燒水,九成以上都是使用電子壺快燒,很多時候水的溫度都達不到沖泡老茶的水溫要求,電子壺煮的水不及明火煮沸的好。
李斌:水是泡茶這門藝術中最考究的一環。不同的煮水工具燒出來的水,口感是不一樣的。為什么用五行燈煮出來的水會比較甘甜?因為明火和慢火不一樣,慢火會軟化水質,更適合泡茶。
收藏不重作者重窯號
趙利平:相比早走一步的宜興紫砂壺,當代瓷器茶具的收藏價值應該說剛剛被發現。雖然這幾年價格已經穩步上漲,但我們發現,同等級別的工藝師的作品,瓷器茶具的價格很多都不到紫砂壺的1/3。我們想知道,什么樣的瓷器茶具才具備收藏價值?
黃波:看一個瓷杯或是一套瓷器茶具有沒有收藏價值,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工藝和稀缺性。工藝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而稀缺性更是適用于所有的收藏品。有些瓷器受到礦石資源和手工制作難度的制約,成品數量有限,價值自然就高。而豇豆紅的瓷質茶器,由于燒制技術難度大,難得一見,更是重金難求。
趙利平:除了看工藝和稀缺性,影響價格一個很大的因素是作者,如果是國家級的大師,作品很多都過十萬元了。但當代瓷器茶具這一塊,現在好像很少有國大師介入?
李斌:景德鎮的大師,很少做小件的作品,覺得畫茶具體現不了他們的藝術水平,也真的賣不起價格。他們畫一個花瓶,10只蝴蝶;畫一套茶具,5個杯也是10只蝴蝶,但這套茶具的價格跟花瓶就差得很遠。
瓷器茶具的開發真的很滯后。同等職稱的工藝師,做同樣的壺,宜興紫砂壺的價格,會高出景德鎮瓷壺的價格很多。收藏茶具的玩家,如果是同等職稱工藝師的作品,很多人還是愿意買紫砂壺。
黃波:所以現在判斷一套當代瓷器茶具的好壞,還只是停留在看工藝、看材質的階段,還沒上升到看作者的階段。這與紫砂茶具的發展歷程相似。若干年前紫砂壺的價格還沒漲起來的時候,選一把好壺,也是挑紫砂一廠、紫砂二廠的出品,后來才是看制作人及工藝師。所以現在的當代瓷器茶具,還是處于發展的低級階段,加入的工藝師很少。而在日本、中國的臺灣這兩個茶文化發達的地方,就有很多大師級的人物加入到瓷器茶具的創作中來。
看工藝、看材質這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最直接的收藏現在還可以看字號。如臺灣最出名的就是“曉芳窯”的茶具。2008年的時候,“曉芳窯”一個杯子也就八百塊錢左右,現在起碼都要三四千元了。而景德鎮最出名的是“貴和祥”、“九段燒”與“小雅”這三大窯口。
李斌:另外,純手工的茶具才具有保值和收藏性。特別是做精品手工茶具的工藝師,他們的手藝并不是短短兩三年時間就可以培養出來的,只有具備了十年以上功底的,才能做出高品質的茶具。
當代瓷器茶具名窯
“貴和祥”、“九段燒”與“小雅”并稱當代景德鎮瓷器茶具三大名窯。
景德窯“貴和祥”,現已改名“春風祥玉”,傳承于清朝嘉慶年間“貴和堂”,其瓷器茶具最大的特點在于柔潤的色調與精致的畫片,重點在于人物的開臉和畫片的流線柔和而富有韻味,使人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與眾不同。內容多是傳統題材,模仿康熙、乾隆朝的畫片,古韻盎然。
“九段燒”的特點在于人物的刻畫,畫片選材較傳統。人物的開臉,從面部表情到肢體動作,每一個細節都讓人賞心悅目。
“小雅”把每件作品都當收藏品制作,仿古不是簡單模仿,而是張揚傳統精華。其作品器型優美,工藝精湛,畫工精良。
臺灣茶具則以“曉芳窯”最為著名。“曉芳窯”的主人蔡曉芳先生已經年過七旬,從事仿古瓷器的燒制超過30年,中國歷代各種名窯瓷器,“曉芳窯”都仿制過,其品質在臺灣至今還無人能出其右。當年蔡曉芳以其對故宮瓷器的熱愛和研究,感動了臺北故宮高層,特準他近距離觀摩館藏瓷器,并為臺北故宮仿制過不少經典名瓷,像臺北故宮珍藏的汝窯水仙盤、溫碗等,當年曾代替真品到海外參展,隨即成為藏家爭相收藏之物。
仿汝瓷茶具
目前宋代汝瓷真品基本都安靜地躺在世界各大博物館內,市場上流通的汝瓷幾乎都是仿制汝瓷,按時間和產地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類是臺灣藝人、陶瓷工作室燒制的;他們大多采用品牌運作,產品以茶具及工藝品為主,常見的品牌有曉芳、聚寶龍、柏采等。
另一類為中國大陸仿制的,品質不一。常見的有廣州的問鼎汝瓷、廣東恒福旗下的東道汝窯、“璡”字款等私人窯口瓷,以及河南汝州出產的仿汝瓷。
還有一類仿古汝瓷,是指明清及民國時期等一些瓷器高手制作的,介于哥窯和汝窯之間的青瓷仿汝,常見的有青瓷蘭庭、御賞青瓷,工藝比較粗糙,但具有汝瓷的部分特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