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6日下午,著名主持人王剛在平潭參加回歸國寶展出活動
著名主持人王剛到平潭來“鑒寶”,他幾度口無遮攔,說海外回流的“古董”問題多多。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他說私人博物館規模蓋得很大而空洞無物“挺可笑的”,一個歷史人物被強加了幾個故居“挺可悲的”。
26日上午,王剛出席回歸國寶平潭展出活動。在臺上時,王剛說,26日凌晨一點多,他和首都博物館專家王春城及收藏家翟建民乘坐飛機到平潭,幾個人特地摸黑去展館看了下。確定“都是真貨”后,他心里才踏實了,臺上說話也大聲了:“起碼有幾件,我當年也瞄上了,但囊中羞澀,拿不下來。”
現在很多古董是出口轉內銷的。”王剛說,他原來聽說展出的是海外回流的古董,心里一哆嗦。還好驗明正身了。隨即,他說到一件很烏龍的“愛國事件”。王剛說,電視上看到華南有一個海外華僑把自己全部的收藏捐給國家,當地政府花了兩千萬元給它蓋了個博物館。但是,那些都是假貨。王剛當場發了狠話:“它里面有一件是真的,我當場磕死。”
“如果博物館規模蓋得很大,空洞無物,我覺得是件挺可笑的事情,還不如蓋商場或民居。”王剛說,有的民間博物館是本身東西不好,有的是藏品品味不太上檔次。老物件有的是舊貨,是破爛,不一定都是藝術品。“很多企業家做的私人博物館,大部分不成功。”
“故事是有必要的,前提是要貨真價實。”王剛的“講故事”和“做收藏鑒賞”都深入人心,他卻告誡在文物收藏中警惕“講故事”。他說,孩子從小喜歡聽故事,我們小時候的啟蒙經典也很多是正面的,故事是人生很重要的承載。但是,故事到了文物收藏中,就是矛盾的了。好作品首先要有個好故事,好故事值錢,但鑒定藝術品真假時,要拋開故事本身,不能戴有色眼鏡,不能感情用事。否則,就會為虛幻的東西付出過高的代價。
“一個歷史人物的故居有好幾個,因為是沒內容的東西,做的人也心煩氣躁,這是挺可悲的。”王剛說,比如房地產的文化內涵不是強賦予的。開發房地產講的文化內涵的故事,必須是歷史上有,只是還沒有開發出來。你盡責任開發出來,這是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沒有個交代。不能本身沒有這回事,是生造出來的,或者是胡編亂造的。故事講過頭了,就貽笑大方了。
“做好一件事情最好的動力是愛和癡迷。”王剛說,做收藏不能太急功近利。真正得到財富的,往往是無意插柳柳成蔭,有心插花花偏不活。每個人都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有個老人家,只投了10萬元,收藏了百年來的學生成績單,這個事情很有意義。
“文化是一件慢工的活,是一件潤物細無聲的事情。”大家都在熱衷做文化,冷文化變熱鬧,是不是一件危險的事?王剛回答,“也不見得。熱鬧是整個大趨勢,總比冷清好。但熱鬧的前提下保持幾分冷靜,不能搞大躍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