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
這里所指的“熱錢”是有限定的,專指那些蠢蠢欲動、用于投資的閑散貨幣。根據調查發現,隨著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政策出臺,以及未來將征收房產稅的傳聞,使許多不動產開始變現,以江浙及晉陜一帶的“炒房團”為例,不少房產持有者已經開始售房,換以持幣,而股市的不靈光導致投資通道受阻,藝術品市場的“調整”、市場行情的下降 讓金主們發現了商機。因此春拍第一輪行情中出現了“一擲千金”的豪客。
“投資藝術品”似乎成為了當下沒有太多選擇的首選。據某業內人士透露,他在嘉德春拍中,遇到了3位賣掉房產的客戶,他們從春季小拍至今已各消費了一套房款。這路投資者不是少數,有的則是以團隊出現,隨著市場中這類投資客的漸多,也許會出現“炒房團”雄霸藝市之勢,目前發現:“棄房從藝”者中有的曾經購買過藝術品,但也有的從未染指過。
【利弊】
新客戶的入場,對于低迷行情而言,無疑是針強心劑。對于依靠傭金尚存的藝術品拍賣商家而言,這肯定是個好消息,因為有交易才會有收益。但就整個市場來說,依靠一些 “重投資”而“輕藝術”的金主托市,也許不是好事,因為這些錢是用于投資的,投資的過程也許會存在著投機。一邊是“休養生息”的市場,一邊是“無孔不入”的金錢,兩者 的結合短期也許是件好事,但也會攪亂現有的市場局面:生貨迅速變成熟貨,無中長期規劃的買、賣也許會讓未來的市場更加艱難。
【應對】
拍賣行無理由拒絕一個合理消費者,但是否有義務引導消費者呢?是否有義務對投機型消費者提供顧問、朋友式服務呢?是否有必要去反思過去市場所受過的“創傷”成因呢 ?是否有必要為配合市場長久發展而提供一些個性化的貼心指導呢?一系列問題的出現,開始考驗市場從業者的遠見、能力。
生貨是可以量化的,甚至是會枯竭的資源,這是從業者在過去一年的征集中遇到的實情。如何讓市場尊重這些市場從業者的心血,如何讓人們尊重這些蟄伏多年的藝術品?讓 它們遇到可持續的行情,而不是入市就成為“貴族”呢?但,誰該、誰會思考這些問題呢!
【反思】
如今的市場并不單純,拍賣中介并非單純的中介,有的個人生意已經牽扯其中;藝術家也不單純,創作就是在“造錢”;老收藏家也紛紛向市場投降;八面玲瓏的藝術經紀人 也組成了“設局團隊”;“貌似該公允的藝術媒體也因利益而成了市場中的吹鼓手”……林林總總,就構成了現在“怪相百出”的藝術品市場。
一系列問題還未解決,好日子就已經到來,是短視眼前的業績,還是放眼百年老店。只能依靠市場的力量,但市場從業者卻不能旁觀,因為不能說“調整期”與從業者沒有關系。
痛定當該思痛——如果未能思痛,也許只能說明其在市場中受到的傷害還不夠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