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硨磲貝過去朝代作為罕見珍貴海洋生物,少人知 曉。而近二十多年來,硨磲貝因其能加工成各種工藝品,逐漸成為海南新興旅游商品門類;發(fā)展成為一個新型產業(yè)。
解放前瓊海潭門鎮(zhèn)漁民到西南中沙捕撈硨磲貝, 只割取貝肉作為干貝海珍品出售,硨磲空殼丟棄在海中。后來發(fā)現硨磲殼厚潔白,可加工成白玉飾品,價值提升,便將空殼也運回販賣給加工廠。硨磲物質成分為碳 酸鈣,硬度不大,比重中等,拋光性能良好,易于加工造型,進入門檻不高。
目前,瓊海潭門鎮(zhèn)已經有40多家加工廠及店鋪,成為我國初具規(guī)模硨磲貝生產加工銷 售中心。海口也有幾家硨磲高檔禮品加工廠,硨磲貝加工制品種類較多,主要制作禮佛的掛珠、持珠、手串,各種大型佛像、觀音像;祈福辟邪鎮(zhèn)宅旺財的麒麟、金 蟾、獅子等瑞獸;以及印章、鎮(zhèn)尺、山子等文房用品,文玩把件和各種飾品、實用品系列產品。融自然天成的純白材質和精心巧妙做工于一體,既可觀賞使用又有收 藏價值,受到國人普遍喜愛。
一些硨磲大型雕刻賣價均在數千元至上萬元,一些經打磨拋光的原貝因其造型奇特,自然天成,光潤潔白,也身價倍增。海南建設國際 旅游島,大力發(fā)展具有海南特色高檔旅游商品,硨磲貝及其制品于是受到商家青睞。但是硨磲工藝品產業(yè)的可持續(xù)利用又受到國際與國內相關環(huán)保法規(guī)的制約,如何 在保護與開發(fā)博弈中取得平衡,是一個令人深感隱憂與糾結問題。

小心低價硨磲注意鑒別真假
如今在珠寶市場中,出現了價格極低的硨磲手鏈、掛件等飾品,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塊錢。眾所周知硨磲資源是極其稀有的,價格相當昂貴。低價硨磲無非有以下幾種情況:
1、 人工合成。真正的硨磲是從高山或深海中開采出來的,開采過程困難巨大,要想買到實質不易。如今市場中,硨磲的消費日趨增長,一些商家看到硨 磲的價值,就運用化學手段人工合成硨磲,以低價出售從中獲利。硨磲可以吸收人體內毒素,具有安定心神、消災解難、驅鬼化煞之功效,長期佩戴會有意想不到的 神奇力量和感應。而佩戴人工合成的硨磲只會對人體有害。
2、普通貝殼。硨磲是經過幾千年的地殼運動、火山爆發(fā)而形成的化石,埋藏于高山深 谷之中,特別是西藏喜馬拉雅山系地段(遠古時代為大海)的硨磲 最為罕見、珍貴。而普通貝殼在海邊隨處可見。因此一些商家收集普通貝殼,制成手鏈、掛件等飾品以較低的價格賣給消費者。這種貝殼飾品只是一般的海洋貝殼類 生物,是沒有佩戴、收藏價值的。
硨磲功效之多、資源稀有、發(fā)掘困難、因此價格昂貴是不足為奇的。在硨磲種類繁多的市場中,如何鑒別硨磲的真假呢?以下是個人幾點拙見,僅供參考。
1、顏色。硨磲潔白如玉,外表光潔明亮,表面呈珍珠般的光澤,部分有發(fā)黃的色澤。而假的硨磲是用白石頭、貝殼粉或白石粉加膠壓制而成,直白無暇,白得呆板,表面油光發(fā)亮、不自然。
2、紋路。硨磲的天然紋絡紛繁清晰、清逸美觀。年代越久遠的硨磲紋理更為細密,而且紋路是自然地,不可一致的。天然硨磲是有裂紋的,且裂紋的粗細、方向、長短無序、更無一致。放大鏡下觀察會發(fā)現裂紋周圍均發(fā)黃,而人工合成的硨磲不會有這樣的特征。
3、 質地。硨磲是自然形成的,除了觀察顏色、紋路之外,還要看硨磲的結構。硨磲具有層狀結構,單層厚度為0.5—1.5mm。層面清晰而又致 密。假的硨磲無天然的生長紋,放大鏡下觀察沒有明顯層狀結構。再者硨磲的密度為2.7,硬度一般為2.5—3.4度,所以重量感覺非常重或太輕,則有可能 為非天然硨磲。
當然硨磲的鑒別還需要掌握更多的有關知識。今天,人們已逐漸開始重視對硨磲的收藏,硨磲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寶石,它凝聚著佛教修持者的心血和精力,蘊含著典雅、高貴的藝術芳香,極具文化品位。

天然硨磲資源幾近枯竭
據報道,近兩三年來,被稱為佛家七寶之一的海南硨磲逐漸成為收藏熱點,價格以幾何倍數增長,從而催生出捕撈產銷一條龍的產業(yè)鏈。但是隨著捕撈量的增多,近年來硨磲貝殼數量在逐年減少。 目前貝殼工藝在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zhèn)初步形成產業(yè)。據統計,譚門現有銷售貝殼工藝的店鋪200多間,每年的產值已經達到兩三億元,貝類工藝已成為當地經濟增長的有力支撐。然而,在產業(yè)鏈繁榮發(fā)展的背后,過度捕撈、賤賣原材料等隱憂也逐漸顯現,更有環(huán)保人士為硨磲這種海中貝類之王的命運堪憂。
由于硨磲承載了厚重歷史文化元素,被列為寶奉為玉,需求日趨旺盛,價格趨向上升,使它成為漁民爭相捕撈對象。經過50多年不間斷捕撈,天然硨磲資源幾近枯竭。據考察西沙群島海域大型硨磲貝已不見蹤影。各種如拳頭大小的小硨磲被捕撈殆盡,其殼體殘骸一座座堆在西沙趙述島岸邊,可見捕撈強度何其大!目前大硨磲貝僅少量見于中沙與南沙群島海域。由于南沙 群島不少島礁被周邊國家蠶食占領,海域紛爭一時不能解決,南海珍貴硨磲貝也無法得到有效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于1983 年將硨磲貝列為世界稀有海洋生物加以保護,其國際貿易加以管制。我國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里也將庫氏硨磲貝列為一級國家保護海洋生物。南海共有硨磲貝 有六類:長硨磲、鱗硨磲、無鱗硨磲、硨蠔等。加工成硨磲玉工藝品后,如何區(qū)分原料是庫氏硨磲,還是其他品種硨磲?實踐中如何區(qū)分,如何執(zhí)法保護?顯然難以界定,技術上存在較大困難。因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里,注明了包括“硨磲科所有物種”。這種規(guī)定杜絕灰色地帶,堵死靈活變通之路。由此 可知,“硨磲科所有的物種”都是受到保護,并受到國際貿易管制的海洋生物。
我國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在保護海洋環(huán)境與海洋瀕危生物方面也應該表現為大國 風范。把本應受到保護的硨磲貝加工成制品,列為最受游客歡迎的旅游商品,如同把象牙雕刻品列為中國游客最喜愛的旅游商品,把魚翅佳肴列為中國人最喜愛的菜 品一樣,這不是在鼓勵消費這些保護生物嗎?世界環(huán)保組織與環(huán)保人士對國人這種行為會怎么看?南海周邊有關國家,過去屢屢抓扣到中沙、南沙的海南漁船,指責 海南漁民違規(guī)捕撈海龜、玳瑁、硨磲等珍貴保護動物。南海是海南漁民“祖宗之海”,我們自己要自覺遵守保護珍稀海洋生物法規(guī),更不允許他國肆意掠奪我國南海 資源。否則很容易授人以柄,陷入被動局面。印尼、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水產資源十分富饒,也是硨磲重要產地,但在其旅游商品市場上卻沒有硨磲及其他貝類 工藝品銷售。這不是他們不能加工制作,而是其保護海洋環(huán)境政策所不允許。中國一些暴發(fā)戶大肆食用保護動物行徑為世人所詬病事例不少。世界各國都在瞪大眼睛 看著我們如何開發(fā)與保護這一片有爭議的南海。如今堂而皇之打出“黃巖島硨磲玉”品牌旅游商品,這種不分是非不顧法規(guī)的商業(yè)促銷行為,較真起來會使一些人一 味追求商業(yè)利益而蒙羞,也會令國人面臨環(huán)保意識的尷尬。
據悉,在我國的《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中,庫氏硨磲屬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也早已將“硨磲科所有種”列為世界稀有海洋生物加以保護,對其國際貿易加以管制。對此,海南省海洋環(huán)保協會秘書長陳慧建議,海南應對潭門天然硨磲貝的加工應采取限制政策,嚴格按照《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對經營利用硨磲的活動 予以特許審批。同時,她還建議,海南省應對南海諸島硨磲貝資源進行調查,建立檔案、加強保護;大力發(fā)展硨磲貝人工繁育,選擇合適海區(qū)實施底播硨磲貝苗,建 立硨磲貝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切實進行有效保護。
硨磲貝人工繁育應大力發(fā)展
華盛頓公約(CITES)將硨磲貝分為天然與 人工養(yǎng)殖兩大類;規(guī)定禁止天然硨磲貝出口貿易,允許人工繁殖硨磲貝商品貿易。由于資源嚴重枯竭,為拯救硨磲貝物種,東南亞各國及澳大利亞都積極投入人工繁 殖,并明令禁止捕撈天然資源。我國臺灣澎湖縣政府從2006年6月起禁止采捕販賣硨磲貝,并由縣府水產種苗繁殖場加速復育,投放貝苗移入海底讓其自然成 長,不必投放飼養(yǎng)。
硨磲貝種群數量是珊瑚礁生物多樣性發(fā)育的指標性生物,是進行珊瑚礁盤生態(tài)修復的必要物種,由于大氣污染,地球變暖,海水升溫,珊瑚大量死亡,硨磲貝賴以生存的珊瑚礁日漸減少,加之硨磲生長緩慢以及過 量捕撈等原因,資源越來越少。隨著近年來收藏熱連年升溫,人們對硨磲貝的認識加深,市場需求趨向增大。另外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也加速了這一進程,致使 硨磲玉價格連年上漲。潭門鎮(zhèn)各個硨磲加工廠都有一定空殼儲備,少則幾十噸多則上百噸,總之總量并不多。按這種加工消耗速度,出不了二十年,便無空殼原料加 工,同時我國管轄的三沙海域中天然硨磲貝活體因上述原因,可能瀕臨滅絕。屆時硨磲加工業(yè)便難以為繼。不能只無度開發(fā)利用,而不采取保育護種措施。因此為了 硨磲業(yè)可持續(xù)保護與利用,建議如下:
1、對目前天然硨磲貝的加工應采取限制政策,不能任其無序發(fā)展。應按保護動物管理辦法采取發(fā)放生產許可證制度,通過提高稅收,資源補償費,提高硨磲加工業(yè)準入門檻。
2、 按照《野生動物保護法》確立的“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yǎng)繁殖,合理開發(fā)利用”方針,大力發(fā)展硨磲貝人工繁育,推行增養(yǎng)殖。泰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都 在發(fā)展人工繁育。海南作為我國海洋大省, 國內唯一硨磲貝產區(qū),理所當然應負起保護硨磲貝物種的責任。目前海南尚未開展人工繁育,建議海南省科技廳將人工繁育硨磲貝課題下達水產科研部門,投入資 金、人員、設備進行攻關。
3、對南海諸島硨磲貝分布海區(qū)、數量、種群進行資源調查,建立檔案,加強保護,明令禁止撈捕。選擇在中沙群島海南省水產研究基地海區(qū)底播硨磲貝苗,設立標志,建立硨磲貝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確實進行有效保護。
4、把硨磲貝工藝品列為海南十大旅游商品與華盛頓公約(CITES)、中國重點保護野生水生動物名錄是相悖的。建議硨磲加工經營業(yè)主實事求是多宣傳硨磲貝保護法規(guī),同時也要宣傳國際貿易管制,即人工繁育硨磲產品可以上市規(guī)定。盡早在南海發(fā)展人工繁育恢復硨磲貝在珊瑚礁海域種群,拯救瀕危物種,維護海洋生態(tài)平衡,實現人工繁育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從而化解與環(huán)保政策相悖兩難困局。
5、通過對加工企業(yè)審查核準發(fā)放生產銷售許可證,調整優(yōu)化產品結構,重點推出高檔、優(yōu)質工藝品;實施行業(yè)協會管理,有序控制產量,提升質量,提高價格。不能將珍稀生物資源賤賣,避免硨磲玉價格惡性競爭,從而達到價值極大化,延長存量硨磲貝原料生產年限。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