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動---張天志和周惠明的藝術 >>封面
前言:兩個人的互動
張天志與周惠明原來是兩個不同世界里的藝術家。張天志1989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設計專業,現在是上海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和藝術總監。周惠明1975年從部隊退伍后分配到工廠做了一名鉗工,不久便迷戀上了繪畫,15年前,44歲的周惠明因精神分裂癥病退在家至今。由此可見,張天志與周惠明走的是兩條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與張天志學習藝術的經歷不同,周惠明天賦極佳,其藝術經驗全是他在業余時間的自學中獲得的。這兩個人為何會在中國上海這樣的現代化都市里走到一起,又在今天一起出版這本畫冊?這的確有些耐人尋味。

張天志作品1
我與張天志相識源于周惠明。因為喜愛周惠明的畫,我一直很想見到作者本人,終于通過張天志見到了周惠明。開始認識張天志,我為他長期關注周惠明,并為周惠明所做的一切而感動,后來又發現他雖然肩負大量行政管理工作卻從未中斷自己喜愛的藝術創作,這就更是讓人敬佩。對于張天志近些年創作的繪畫,開始我很難與其上海大學出版社副社長身份聯系在一起,因為在中國,他這樣的社會角色即使內心保留一些自由獨立的精神,那也一定是要藏而不露的,但他對此似乎很難做到,他總忘不了要在繪畫中盡情地表現那個真實的“自我”。
張天志的“自我”是通過神話般的情景,以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來表現的,這也許與他的戲劇學院背景有關。雖然用超越現實的色彩與形象來表現世界同樣也是周惠明藝術的一大特色,或者說,他倆對夢幻般的超現實世界都具有共同的愛好,不過,比較兩個人的作品,張天志表現的情境顯得更有思想、更有理性,也更像是一幕幕“舞臺劇照”。在這些“劇照”中,大多數畫面中都會出現一個人首鳥身的主角,這個主角有時停歇在籠中,有時站立在黃浦江畔,有時還會飛翔在粉色的天空之中。通過張天志對這些面孔的認真描繪,我們可以清晰地辨認出這些角色都是不確定的,如有時是藝術家自己,有時是愛因斯坦,有時是老人、兒童或女人。再審視這些主角的神情,有的傲慢,有的疑惑,有的沮喪。這一切,張天志不僅沒有半點隱瞞,而且是希望盡可能地讓他們生動傳神。張天志為什么會對人面鳥身的形象如此鐘情呢?我想,他一定是想通過這種類似于神話中人物的形象來表達他對現代生活和現代文明社會的反思,一旦賦予人以鳥的身體和翅膀,作為“導演”的張天志也就輕易擺脫了現實的束縛與限制,由此讓他獲得了更多的精神自由。所以,我稱張天志的這些作品是現實版的“神話系列”。張天志近年來創作的“漢字”系列在保持了以往作品特質的基礎上,又加入了更多的思考與探索,我期待他帶來新的藝術突破。

張天志作品2
周惠明的繪畫看似與張天志相同,如都有鮮艷夸張的色彩和超現實的形象,但仔細欣賞,我們不難發現周惠明的作品更內心化、更自由,也更具有浪漫主義的精神,但在這些天真浪漫的畫面背后,我們卻看到了他對人與現實的戲謔、調侃、嘲弄和諷刺,而這一點他卻超越了大多數精神分裂者不關注現實的那種精神屬性??磸執熘镜淖髌?,雖然也具有戲謔、調侃、嘲弄的特質,但周惠明似乎更無所顧忌,也更隨意超脫,如周惠明雖然沒有為他的那些形象增添鳥的翅膀,卻顯得更加自由;雖然沒有像張天志那樣去精心表現形象的特定空間,但給人想象的空間更加深遠開闊。正是這種隨心所欲才讓周惠明的作品顯得更感性、多情,也更自由、浪漫。

張天志作品3
將張天志與周惠明的藝術并列在一起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他們是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張天志是屬于理性的、經驗的、現實的世界,他在其作品中也試圖想掙脫這些束縛,但我們能感覺到這種掙脫不僅艱難,而且也讓他感到了某種痛苦。周惠明在精神分裂之前的作品,雖然反映的內容也與潛意識密切相關,但經歷過分裂之后的他似乎是超越了意識與潛意識、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界限,而這正是其藝術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張天志與周惠明的世界是相互對立與排斥的,但在他們兩人之間卻形成了互助與互補,如周惠明讓張天志的精神世界更自由和豐富,張天志讓周惠明對現實和現代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或者說,周惠明讓張天志的精神超越了理性的許多限制,張天志又讓周惠明在重返社會時也超越了許多非理性的幻想。也正是這種互動、互助與互補才讓他們之間建立了一種相互依存的親密關系。
不過,在中國很少有人會像張天志那樣用行動去支持處于社會邊緣的周惠明,這不僅僅是一種情感和勇氣,而更是一種覺悟,只有當人有了這種覺悟,他才有可能與周惠明這樣的邊緣人物建立起如此割不斷的緊密聯系。眼下,張天志正在為推動中國邊緣藝術和原生藝術的發展嘗試作更多的努力,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從他與周惠明的互動、互助、互補中獲得收益。也許這正是張天志編輯出版這本畫冊的初衷。

周惠明作品
周惠明的個案在中國非常難得,尤其是有了張天志的幫助,使得我們可以對周惠明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周惠明今天依然保持著良好的創作激情,并有可能為我們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我確信,不久的將來,周惠明一定會有一座類似于梵高一樣的藝術博物館,在他的博物館中,中國公眾將可以獲得藝術、心理學、精神學、社會學等豐富多彩的知識,那時,我們也許會對張天志與周惠明在今天互動的價值和意義有一個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
再過幾個月,這本《互動——張天志和周惠明的藝術》將隨同周惠明的作品一道參加在法國舉辦的“里昂邊緣藝術雙年展”,在此我祝愿周惠明的藝術能在里昂贏得國際藝術界的廣泛好評,并希望中國會有更多像周惠明這樣的藝術家走進我們大家的生活,同時,我們也希望中國能有更多的人能像張天志那樣去熱心幫助周惠明這樣的藝術家。
郭海平
于南京海德衛城
2013年4月10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