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西歐說,現實主義(Realism)(寫實主義)是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一種文藝思潮和創作方法,也是西歐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以及確立政治統治時期出現的一種文學現象。

庫爾貝作品
作為文學的一個專門術語,現實主義最早出現在十八世紀德國的劇作家席勒的理論著作中。但是,"現實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文學流泥和創作方法的名稱廣則首先出現于法國文壇。法語中的Realisme一詞,來源于拉丁文Realistas(現實,實際)。現實主義名稱的出現和這種文藝思潮的存在完全是兩碼事。在法國,現實主義之稱始于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最初,由法國小說家商弗洛利(1821--1599)用現實主義當作表現藝術新樣式的名詞,他于1850年在《藝術中的現實主義》一文中,初次用這個術語作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藝術的標志。其后,法國畫家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1819--1877)在繪畫上提倡現實主義。
一八五五年,庫爾貝舉辦了一次個人畫展,引起一場大辯論,文藝史上稱為"現實主義大論戰"。就在這次淪戰中,庫爾貝創辦了一種定期性的刊物,命名為《現實主義》。一八五七年,庫爾貝的熱心支持者商弗洛利又把他的文集定名為《現實主義者》,從此在歐洲文壇上正式樹立起一面現實主義的旗幟,這一術語也就在法國流行起來了。
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思潮既是歷史的繼承,又是現實的創新。它總匯了十八世紀以前的文學經驗,補充了文藝復興時代現實主義歷史具體性之不足,擺脫了古典主義的理性原則,克服了啟蒙時代現實主義的說教成份和浪漫主義的主觀性。它又從文藝復興文學中接受了性格描繪的具體性從古典主義和啟蒙時代文學中接受了社會分析因素,從浪漫主義中汲取了一些激情,但它逐漸喪失了前代文學中特有的樂觀主義,卻沾染了無法擺脫的悲觀主義。
代表作
最著名的寫實主義畫家是庫爾貝,他反映底層人民的生活,如“碎石工”,他有一句名言:“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沒有見過他。”
30~40年代的巴比松畫派,是風景畫中的寫實主義的代表。跟巴比松畫派有密切關系的米勒是與寫實主義的藝術寫實主義美術的重要人物,他滿懷同情地在創作中描繪農民的生活和勞動。庫爾貝是眾所公認的寫實主義美術運動的領袖。繼尚弗勒里於1853年寫作《寫實主義》一書后,他不僅在1855年發表的著名的寫實主義宣言中,提出藝術應真實地表現當代生活,而且以后還宣稱:"寫實主義就其本質來說是民主的藝術."杜米埃,H。也對發展寫實主義美術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參加過1830、1848、1871年的歷次法國革命運動,留下了大量反映革命斗爭的繪畫作品和雕塑。
評價
在藝術史中談論的“寫實主義”往往是一個邊界模糊的概念,它有的時候可以指代西方文藝復興之后追求客觀再現對象的整個藝術體系,有時則僅指這一體系當中尤其強調逼真的某些風格傾向。
寫實主義從這些不同的用法出發,寫實主義也一度成為一種普遍的參照物,被一些學者用以衡量從古典希臘到中世紀,從西方到東方不同藝術體系的成就和得失。寫實主義不僅僅意味著一種風格,同時也代表著一種態度、一種方法,在“反映現實”這一層意義上,很多不屬于狹義的寫實主義風格的藝術現象,也會被放在同一個主題下被思考和評價。
與其他定義藝術風格的詞匯相比較,寫實主義這個詞匯要更為復雜而容易引起歧義,這也構成了一個困境,一切與寫實主義或多或少有關的話題開始討論時所不能回避的死結。琳達·諾克林在其專著《寫實主義》的開頭所做的分析。
她指出“以樣式主義(Mannerism)、巴羅克(Baroque)或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這些詞匯而言,盡管真要理解也并不比寫實主義容易,但它們在用法上畢竟比較單純:這些詞匯一般用來界定藝術流派和相關運動,使用范圍大致不會超出視覺藝術這個范疇。但寫實主義這個詞則不是這樣,它不僅僅與視覺藝術領域關聯,更與諸多哲學和社會文化的問題有相當密切的聯系……”
早在1855年庫爾貝發起個人展覽并且直接亮出“寫實主義”的旗幟之時,這位藝術家最重要的一個朋友和支持者尚弗勒里(Champfleury)就已經在他的一封公開信中指出了“寫實主義”,“作為一個概念在使用上過于寬泛”,在他看來,即使在當時,謾言寫實主義也已經成了“一個玩笑”,因為這個寫實主義“在藝術中所有時候都存在”。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對寫實主義這一范疇做一個相對完善的概念化總結。寫實主義,是特指作為一項在造型藝術上的歷史性運動,它以法國為運動的核心,風行于1840-1880年間的整個歐洲,其后續和影響的效果則一直活躍至今日。
這種寫實主義的目標,至少它最初的目標,是要在對當代生活作最嚴謹的觀察的基礎上,試圖給予現實世界以一個真實、客觀的形象。對比當時矯飾的官方沙龍藝術和講求幻想和文學性的浪漫主義者而言,這是一種看來“不偏不倚”、“直截了當”的現實再現。
當然,即使是在這個“狹義”上的“寫實主義”,也仍然是一個涵蓋十分豐富的概念,并且人們并不能排斥這個“狹義寫實主義”同更寬泛意義上的寫實主義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實際存在的種種關聯和呼應。立足于寫實主義的“藝術”范疇,并不是企圖將“藝術”孤立于整個“歷史”,而是將通過藝術的層面反射出更為生動的歷史。
影響
19世紀中期法國寫實主義美術家們發展了美術作品的寫實技法,特別在風景畫中對表現光線和空間感,作了富有成果的探索。一方面,他們使歷來被上層社會不屑一顧的勞動者,在藝術創作中得到了一定的地位;另一方面,在他們的實踐和理論中,也有某些偏激之處。
例如,庫爾貝在反對學院派繪畫的僵化了的表現程式和弄虛作假的陳腐內容時,提出繪畫只應該去畫眼睛直接看到的東西,從而把歷史畫之類繪畫體裁事實上也給否定了。但從整體來看,19世紀中期法國的寫實主義美術運動是法國文藝史上光輝的篇章。它對19世紀歐洲各國的文藝運動影響深遠,開闊了民主藝術的新階段。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