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胡人牽駝圖
駝馬出行圖出自一座唐墓,由墓中出土的墓志得知,墓主是唐代安國相王的孺人唐氏,墓葬的年代是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安國相王就是后來的唐睿宗李旦,孺人,在唐代是對皇室宗王之妾的稱謂,官職相當于三品。
唐代高等級的墓葬一般都由長長的斜坡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等幾部分組成,它是模擬貴族府邸宅院的結構布局而設計建造的,其中墓道部分相當于府宅的大門以外,過洞天井部分象征府宅大門之內的重重院落,甬道和墓室則相當于主人起居的內宅。每一部分繪制不同題材內容的壁畫。通常墓道兩壁繪出行儀仗圖,過洞天井兩壁繪儀衛武士圖和男女侍從圖,甬道和墓室繪與主人家居生活有關的壁畫。
駝馬出行圖有兩幅,它們左右對稱地分布在墓道的東西兩壁,長4.5米。兩幅圖的內容和布局相同,均由三名馭者、兩匹馬和一頭駱駝構成,出行方向是朝向墓外。圖中人物、馬匹和駱駝的尺寸和真人真物相差無幾,畫幅巨大,氣勢壯觀。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牽駝控馬的兩位胡人。牽駝圖中的那位胡人,頭戴尖尖的卷沿胡式氈帽,身穿翻領窄袖袍服,腳蹬黑色高靿靴,是典型的胡人服飾。再看他的長相,濃眉深目高鼻闊嘴,還有連鬢卷曲的絡腮胡子,“眼睛深似湘江水,鼻孔高于華岳山”,唐代詩人陸巖夢的詩句可謂貼切、寫實。他身后的那頭駱駝高大雄健,駝背上載著的似乎是成卷的絲綢。牽馬圖中的馭者也是一名胡人,但他的穿著卻完全是漢人的裝束,頭戴幞頭,身穿圓領袍服,牽著一匹五花馬。兩幅出行圖中,除了上面提到的那頭駱駝背上馱有貨物外,其他的4匹馬和另一頭駱駝雖然轡頭、鞍韉、障泥齊全,但都沒有馱運貨物,更沒有乘騎的人。
出行圖,早在漢代就是墓葬壁畫中非常流行的題材內容,它一般由車、馬、人物組成。人物有步行者、騎馬者和乘車者, 墓主人通常以乘車者的形象出現在畫面中。出行的目的地有兩個,或是去祠堂享受子孫的祭祀,或是到天界。出行圖一直是后代墓葬壁畫經常表現的內容,只不過,同一母題的繪畫,在成百上千年的流傳過程中,其內容會隨著社會風尚的變化而有所改變,比如,北朝時期出行圖中出現的牛車,唐代出現的轎子、鞍馬和駱駝,遼代出現的駝車等等,但出行圖所蘊含的喪葬意義是沒有改變的。
在這兩幅駝馬出行隊伍的前方,分別繪有一只長達6米的在云中飛行的青龍和白虎,這恰好證明這兩幅出行圖的目的地是天界。■
(作者系壁畫研究專家、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副館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