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98年我認識黃建南先生開始,就曾對他的作品產生了興趣,當時看了黃先生畫油畫我覺得有些另類,油畫像國畫一樣潑寫,國畫像油畫一樣艷麗.構圖沒有戒律, ,時空正在游離,物象具有強烈的沖擊感。如今靜下來細讀黃建南創作的作品頗有情趣,其作品在傳統繪畫上增加了理想繪畫的色彩加之主觀性符號突出便有了更新的發展,個人也形成了獨特的繪畫藝術風格。
黃建南先生在藝術特點上我作了幾點分析:
一、 黃建南先生中國畫作品簡練明確,以濃墨重彩表現物象,具有很強的視覺張力。黃建南繪畫不屬于學院繪畫體系的風格,他的作品是繼承了中國民間傳統彩墨特點,汲取傳統水墨精神,吸收西方繪畫的構成形式,結合佛學理論綜合進行繪畫,達到無我忘我的藝術純境界。
《神韻》移動著的空間與自然對話
二、 畫作中時而體現中國民間壁畫特征,用簡練筆墨概括形象,以強烈色彩及抽象思維表現物象。他的作品《野趣》具典型的民間民俗文化特征。經過交談得知黃建南曾經搞過相當時間的玻璃畫,木工雕琢創作,民間藝術自然流露是必然的了。
具裝飾性的水墨構合
三、 滲透中國傳統繪畫“八大”山人大寫意風格,筆墨淋漓,張弛有度。帶有極強的主觀愿望。雖說不屬學院派,但黃建南卻飽讀全書,閱讀中外美術史,臨摹各“大家”作品學之長處。他說:古人;名人;還有周圍人都是我的老師,“學人之長補己之短”我就這樣學習。黃建南經常就“八大”大寫意風格,用最簡潔的筆墨最有代表性的符號,借物抒情的形式表達自己創作思想。
作品《永生》充分展示畫家的主觀意念。
四、 融入禪學,中國佛教圓融哲學體現在繪畫中,“既有儒、佛的調和,又有佛、道的融合,于是三教合一便勢所必然”。 禪學中“一心等同萬法,而能觀之心和所觀之境本質上又都是精神實體,所以,用能觀之心去“觀”所觀之境,只能是精神的相互作用,是一種純粹的唯心主義臆造,是宗教神秘主義的典型例證”。黃建南有一種探秘心理,又是是很忠誠的佛家居士,在先生作畫中無論科學,還是神學,他更重視自己心對它們的感受,通常畫些有著神秘色彩的作品來。每當作品繪畫展示出來時總是和佛境結緣 。如作品 : 《火山》《天際》《韻》《天眼》《團團圓圓》等…
五、 合成西方野獸派馬蒂斯的色彩繪畫特點,利用超然主義的表現手段大膽夸張變形,體現作者的主觀夢幻境象。黃先生作品以簡練的造型純粹的色彩用最強烈的互補色彩及理想色彩沖擊觀者的視覺,如同狂野周末中的動物世界,有些色彩近乎于咆哮,有的卻是安寧恬靜,有的是充滿浪漫,色彩純粹的畫法是典型的中國式野獸派化身。且60歲的黃建南先生天真執著的性情與馬蒂斯老玩童的性格如此的接近。勢必就形成大膽張力的色彩來。
黃建南沒有約束力,不怕失敗。他常說“油畫藝術應當博采眾長,中西藝術語言融合,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個性,這樣才能在藝術的長河中有屬于自己涌起的浪花。”因此藝術追求是他畢生精力,他用自己人生經歷,探討過程,失敗教訓,開創了中國藝術思維新定勢。
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油畫家戴澤先生評論黃建南說:黃先生在油畫創作上其技法獨樹一幟,出奇制勝,這是一般畫家難以做到的。他打破了傳統的思維定勢,創作了特殊技法,這無疑使傳統藝術增加了新的養分,增添了難能可貴的活力。
英國著名收藏家布賴因先生這樣評價黃先生:黃建南以超凡的想象力加入特有的手法創造出夢幻般的畫面,如他畫冊中的作品《黃山神韻》和《雨后甜泉》,他的神奇就在于不是以僵硬煩亂的現實畫面出現,而是像科學家幻想宇宙地球及自然的未來,如果中國人稱這是藝術的創新,我看應稱為藝術的發明更適合,他已打破傳統寫實手法,可稱之為發明家。
泰國著名收藏家賴南興先生評價說:黃建南先生的特有技法并非簡單的創新,也并非簡單的探尋,而是超乎想象,簡直可以說是神奇和巨大的發明,他的未來是注定非常美好的。
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評價:。。。。。
黃建南先生風格建立非一朝一夕,首先黃先生對藝術有他獨到的見解:“藝術的靈魂是創造、是個性。如果把自己依附在某個大師,以某某大師的門生為經,以某個流派派為緯,他的作品永遠都是一種藝術的重復”。當與其交談中偶得其繪畫經歷頗感震動,原來具有一定經濟實體的他,突然遇到一起車禍,此時的第一感念不是車禍的結果,而是突然冒出一個想法,“我要畫畫了”。傷愈后從此踏上藝術之路。
可見藝術在他心里的重要性。他執著的背后所飽含著無數的艱辛……做過木工,畫玻璃畫,為人畫頭像,想盡方法畫畫,求學等, “臨摹作品中受到多方面的教益:歐洲古典寫實主義的樸實、嚴謹,弗拉芒畫派素描的精細,印象派的朦朧和外光的技巧,野獸派的粗獷,立體派的變形,近代流派革新精神的多樣式,都給他許多智慧的啟迪。他把這些流派藝術家們都作為自己的學習對象,作為自己的導師,把別人的精華變成他創作手段,探求和建造自己油畫藝術語言”。
但這也恰恰詮釋了黃建南作為中國當代著名畫家、畫壇禪學巨子的學習成功之路。強烈的色彩感觀,炙熱的張力。幽靜,忘我之境界。利用曲線構成,抒發溫暖柔情之美。筆墨淋漓,張弛有度,以借景抒情 用觀之心去“觀”所觀之境,近乎于神話般的繪畫語言解讀心理。
張春萍2012.3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