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記者 韋穎琛
縱觀國內畫壇,靠自學闖出一條路子,作品多次在國家級畫展中獲得金獎的恐怕不多,其中年齡達到五六十歲,卻還在研究并推出新技法的,更是少之又少,客居南寧的黃建南就是這樣一位畫家。他在南寧期間創作的國畫《旋律》去年獲得法國盧浮宮畫展中國區銀獎,畫中展現的新概念、新技法就是他在59歲時想出來的。2月20日,記者在位于南寧市柳沙半島的寓所兼工作室采訪黃建南先生。個子瘦小、長相斯文,說話和氣,他看上去和小區里隨便一個鄰家阿伯沒什么區別,但只要看看他的畫,和他聊聊創作,就強烈感覺到他的人和他的畫一樣,夠另類。
另類畫風
用西方技法畫東方神韻
黃先生的的畫很另類,其油畫注重色彩、光影、透視等西方技法的運用,畫出來的畫骨子里卻充滿著東方的思想和味道,他的國畫就更好認了,線條和用色都極為大膽,畫面呈現出某種超現實的奇幻色彩。2008年11月,當代中國畫壇大家吳冠中在翻看他的畫冊和作品照片時評價,“感覺他的油畫很特別,用色既大膽,又豐富,對光線的把握十分微妙,畫面洋溢著濃重的自然氣息,對生命與自然的熱愛成為他畫作的主題,最大的特點是他把油畫給中國化了,但又沒有丟失色彩,在自然的狀態中孕育了一個新胎,誕生了一個新生兒,在這方面我認為他做了很大的探索,是一個有新思想的畫家。”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姚治華曾專門撰文,稱“他在開拓中國油畫的藝苑中,獨辟蹊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舉起了一面‘寫實和意象相融合’山水油畫的旗幟,把西方繪畫藝術民族化、中國化。這是很值得研究、也頗有啟迪價值的藝術現象。”
他的油畫很難從中國山水畫追根溯源,也難以歸屬某一西方油畫流派,那么他的這種另類畫風是如何形成的呢?“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黃先生給出了答案,“只學傳統的東西,不加入新的養分,是畫不過古人的,古人用的有些顏料、技法現在都失傳了,我們還是照抄那一套,只會越畫越死板,只有加入對生活的認識,才有新的東西出來。比如我們傳統的教育強調對著風景寫生,其實現在網絡這么發達,我們能看到的東西已經遠遠超越了古人的想象,我們為什么只能畫眼睛看到的現實呢?畫未來不行嗎?我就想畫一千年以后的天池,我畫的山你現在看也許覺得不對,過上幾百年之后它可能就只是那個樣子。”
在繪畫的理念上,黃先生具有一種超前的意識,而在油畫繪畫顏料的制作、調配和運用顏色方面,他也有自己的創新,用特有的方法使繪畫的顏色更加豐富細膩。2008年時,黃先生的一位朋友曾把他的一幅山水油畫拿到江蘇南通織繡廠做織繡畫,分色機顯示畫中的顏色多達270多種,而絕大多數油畫的色彩都在60種左右,雖然后來因為顏色多,成本高,織繡畫沒做成,但其調色、運色的高超由此可見一斑。
另類求學路
從畫家具開始自學油畫
敢于打破傳統,博采眾長,獨樹一幟,這些特點和黃先生的另類求學路有著密切關系。學油畫,他是以一種最土的方法起步的,當時南方的婚嫁風俗是新做的木床要畫龍雕鳳,10多歲的他就把油畫顏料和油漆桐油調成多種顏色,為城市鄉村的人家畫床,這期間他吸取了鄉土古老和新鮮的藝術營養。1972年他高中畢業后,就以畫畫為生,9年間到過黑龍江、北京、湖南等10多個省市,行程三四萬公里,期間畫過舞臺和照相館風景畫、水彩畫、碳畫、油漆畫、玻璃畫,沒有經過藝術院校的專業訓練,在實踐中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1977年秋天,在廣東一位古姓老畫家家里,他遇到了嶺南畫派領袖關山月,關老這樣評價他的奇特技法——“這些技法吸取了油畫作品現實主義寫實手法,融入了中國國畫的創作意境,是中西繪畫藝術元素的融合。”
當初身無分文的黃先生,到1982年時靠畫畫攢下了兩萬多元,他用這筆錢開起家具廠和裝修公司,畫畫的手藝用到了家具和裝修圖紙上。1999年,在當了17年老板之后,他決定關閉公司,回到純粹的畫畫上來。47歲,年紀也不小了,也沒什么名氣,但黃先生還是決心重回畫壇。“你別看我現在看著蠻光鮮的,其實早期的時候很慘的。”黃先生說,“搞藝術的人大都很清苦,要畫好就要犧牲很多,愛情、家庭,可能都要做些犧牲,所以我去大學講課的時候就給那些藝術專業的學生潑冷水,說沒有決心和毅力,干脆就別選(畫畫)這條路。”
2003年,久蟄于天山、天池、黃山、泰山作畫的黃先生迎來藝術生涯的重大轉折,這年他的山水油畫屢屢獲獎,聲名遐爾。應中國書畫研究院之請,他擔任了該院的常務副院長,定居北京。此后佳作迭出,獲獎不斷。在談到畫好畫的方法時,黃先生脫口而出:“曲不離口,拳不離手,畫畫也是一樣的,畫得多想得多了就有新東西出來了。”
另類收藏觀
別人囤房我囤畫
有了名氣和地位,黃先生的畫更值錢了,各種藝術機構給他的畫標價每平尺六萬至八萬元,但他卻不愿意輕易賣畫了。“只要生活過得去我就不賣,留著,實在沒有生活費了我就賣一兩幅,人家存房,我存畫。”黃先生笑著說。為了維持生活,他從上世紀70年代到2003年期間畫的畫全賣了,自己一張都沒留下。2003年之后,他開始有意識地存畫,為了實現他的夢想——建一座“黃建南藝術館”。
“我不相信有來世,人沒了就什么都沒了,但我的畫可以留下來,放在藝術館里,作為一種精神財富留給子孫后代,那時候的人看到的天池,可能就是我畫的那樣,因為天氣變暖,只剩下一點點水。”黃建南說,“也許哪天有哪個老板有這個眼光,愿意合作建這個藝術館,也許哪天我自己有這個實力,我就自己建。”這個藝術館可能建在他的第二故鄉深圳,也可能在北京,或者南寧。
而提到國內藝術市場上炒作常有,贗品橫行的現象,黃先生說:“有些老板喜歡跟風買畫,誰的名頭大就買誰的,沒有名氣的,即使畫得好也不敢買,這影響了一些畫家的心態,就炒作,把名氣炒出來了,也能賣到比較高的價,但實際上水平不高,以后也是站不住腳的。還有些人就買那些年紀大的畫家的畫,覺得他年紀大,人不在了畫就值錢了,這是個誤區,畫沒有一定的水平,人不在了就更不值錢了。收藏要保持平常心,首先是喜歡這幅畫才去收藏它。”
另類生活觀
能畫畫就是享受
61歲,這個年紀的很多知名畫家開始享受生活,住別墅,開好車,游山玩水,但這個年紀的黃先生卻對“享受”有著另一種定義——能畫畫就是享受。“我對房產那些東西看得挺淡的,我沒房沒車,不抽煙不喝酒,也不喜歡應酬,別人就覺得我好像沒什么生活享受,其實我對生活要求很簡單,只要能畫畫就很享受了。除了畫畫就喜歡收藏些古玉、木雕、奇石。”黃先生說,他現在一年里有一半左右的時間在南寧,兒子在南寧工作,他的寓所兼工作室就是兒子的房子,沒有事的時候他可以一整個月都呆在家里畫畫,一般要畫到凌晨三四點才睡覺,第二天十點又起來畫,如果要到各個地方去參加活動,也會隨身攜帶畫筆和畫毯,在賓館里畫。記者提醒他上了年紀要注意身體,他卻說:“老了就更要拼命了,再不拼命就沒時間了。”
黃先生雖至花甲之年,但卻依然精力旺盛,他善于學習新事物的精神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畫好畫之后自己拍攝,用圖片軟件進行處理,然后配上自己喜歡的歌曲做成碟片,全都是他自己完成,他的官方網站、博客也是他自己更新、管理。有這樣的學習精神,難怪在別人這個年紀畫風都趨于保守,鮮有變化,而他直到現在還在研究新技法、新概念,畫出像《旋律》這樣有開創性的國畫作品。
人物檔案
黃建南,筆名耕夫,1952年出生于廣東河源市東源縣,現任中國書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禪藝書畫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協創作中心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交流協會油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擅長山水油畫、國畫。1981年,作品就參加西德世界家庭藝術博覽會;2004年,多幅油畫入選中國11屆藝術博覽會;2005年,作品入編《中國現代名家名作》專輯,在中國書畫名家作品2005金秋國際展中被評為金獎,在全國書畫美術大賽中榮獲金獎,并被評為中國美術百杰,作品《畔江春意》和《氣壯河山》分別榮獲第五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展創新獎和精英獎;2008年3月,在日本世界華人藝術精品大展東京展中,油畫《溪水人家》、《朝霞》獲國際金獎。2011年,作品《旋律》獲法國盧浮宮畫展中國區銀獎,并被法國羅浮宮收藏。曾在美國、泰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地舉辦個人作品展。
另類畫家黃建南
另類畫家黃建南
另類畫家黃建南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