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在經歷了2011年與2012年兩屆博覽會超過80%成交率之后,Art Revolution Taipei 2013 臺北新藝術博覽會于2013年5月2日晚19:00在臺北世貿三館拉開序幕,并持續了為期三天的公眾開放,開幕當天共吸引6,021位觀眾,VIP夜場除了藏家的關注,還吸引了來自政界、商界眾多對藝術感興趣的嘉賓共同出席。
本屆臺北新藝博會相較于前兩屆在格局上更加擴大化,邀請了來自全世界40個國家的254位藝術家參展,繼2012年的“我的藝術我的個展”主題之后,今年的主題定為“蛻變”。
臺北新藝博會在創立之初就確定了參展對象以“藝術家”為核心,以呈現藝術家的創作為最大亮點,并將“新”凸顯成為藝博會的關鍵,要求參展藝術家、藝術創作每年都要有60%的變化。幾個“另類”的標準引發藝術界關注。第一屆臺北新藝術博覽會最終成家率為89.66%,并以26,681的參觀人次完成完美亮相;在2012年的第二屆臺北新藝博會落下帷幕之時,以成交率91.18%,總參觀人數28,587人圓滿收官。而經歷了三年來的“蛻變”,Art Revolution Taipei 2013 臺北新藝術博覽會在今年又實行了怎樣的新舉措?雅昌藝術網采訪了臺北新藝博會的執行董事鄭鈞元先生。
雅昌藝術網:從2011年到現在臺北新藝博會已經舉辦了第三屆,“新”也是藝博會一直以來的亮點,能否介紹下今年藝博會對于藝術家有什么的“新”的要求?
鄭鈞元:我們希望藝術家的參展作品至少一件作品不是畫肖像作品,或是藝術家的創作的技法應該有新的突破,例如藝術家原先擅長什么技法這次是不是有新的技法去呈現?我們鼓勵藝術家要創新,藝術家如果沒有創新就是畫家,這就是藝術家跟畫家的區別,藝術家一定要有創新,否則如果只是一直畫一樣的東西就是畫家,所以我們鼓勵他們突破,能夠創作新的作品。
雅昌藝術網:往年的“大師經典區展覽”在今年改變為“經典綜合區”,這屬于今年的一個大的改變,在改變之后會呈現出怎樣的不同的效果?
鄭鈞元:我們博覽會每年都會變,不會維持原貌,今年除了“大師經典”,大師經典主要包括有一些在藝術史上已經成名的藝術家的作品,不管是已經過世或者是仍然在世的大師,比如米羅、畢加索、趙無極、朱德群等等這些大師的畫作,有一些是只展不賣的,讓民眾有機會比較一下古典大師的巨作跟所謂當代和新興藝術;而今年的經典就是把一些成名的藝術家聚集起來,看他們新的不一樣的創作,專門規劃一個專區。今年還有西班牙專區,西班牙的國家藝術水平非常高,例如達利、畢加索、米羅這些都是畫壇的巨匠,我們今年有十幾位優秀的西班牙藝術家過來參展,讓臺灣民眾看到一些西班牙的不同風格,每個藝術家都有很獨特的創作。
雅昌藝術網:很有意思。我們也知道臺北新藝博會自建立以來就以藝術家為核心,從第一年的182位藝術家到207位藝術家再到今年的254位藝術家,由此可以看規模是一年比一年擴大的趨勢,那是否意味著前期肯定有很多的準備工作,大概是怎樣一個過程?
鄭鈞元:我們這次來自全世界四十個國家,二百五十六位藝術家,總共展出有1800件作品,包括雕塑、繪畫、攝影、裝置等是一個龐大的工作量,同時我們的參展對象不是畫廊,我們要面對這么多的藝術家,而且經過重重篩選,動用大量的人力,我們在全世界各地發現優秀的藝術家,把他們的作品引進來,這次也有七十幾位內地藝術家來參展,有的就是大家已經慢慢知道我們的藝博會主動來報名,經過我們的審核,所以我們是要篩選藝術家跟他的作品。
雅昌藝術網:以藝術家參展為核心就意味著主辦方要與無數個藝術家直接溝通,可能要比跟畫廊直接聯系付出的工作要大的多,博覽會是直接由藝術家申請參加?還是直接聯系藝術家?藝術家參展要經過怎樣的環節?
鄭鈞元:我們透過世界各地的一些人脈,經過他們來發現一些藝術家或者是藝術家彼此相互推薦,或是我們藏家的推薦,經過這些網絡,慢慢的發展,第一屆當然是比較辛苦,大家也不曉得你是什么樣的展覽,當第一屆成功之后第二屆相對比較容易一些,今年第三屆所謂更容易其實也不容易,更容易就是有更多的藝術家來報名申請,不容易的地方在于我們要從更多的藝術家中去篩選,找藝術家反而變得稍微比較沒有那么困難,可是要去篩選,要從更龐大的申請者里邊去篩選,要看更多的作品,所以花的時間反而更多。
雅昌藝術網:那在選擇藝術家與市場之間會不會找一個平衡點?
鄭鈞元:我們藝博會找的藝術家不是以他的名氣,例如你在新藝博會中可以看到成名藝術家,可是很多藝術家不是你耳熟能詳的,我們甄選的標準是以他的作品跟藝術家的人品為主,但是藝術家的作品必須是值得收藏的,值得收藏包含兩個層面:第一是他創作的品質;第二是他的價格,價格太高,當然收藏的誠意也沒有那么高,你價格低可是作品不好也不行,所以我們必須是一個作品很好,價格要適中的,因為我們知道藝術市場往往都是集中在金字塔頂端少數人的游戲或嗜好,藝術市場不能往下推動就永遠是一個少數人的市場,也容易變成一個投機炒作的市場。
我們希望藝術市場在亞洲能夠跟歐美一樣,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你如果注意到在歐美拍賣市場80%的拍品拍價都在五千塊美金以下,所以歐美人士去拍場拍作品干嘛其實就是他因為興趣而收藏,亞洲就相反,價格都非常高,很多炒作的氣氛在里邊或者是投資、投機也好,還沒有辦法用一個正常的心態來面對,主要原因很高就是因為作品太高,所以就是少數人的市場,我們今天帶來很多歐美不錯的作品,會發現這么優秀的藝術家作品價格才那么低,很容易入手,所以我們開始把金字塔頂端的市場往下拉,變成更多全民性的市場,讓藝術收藏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才能夠有一個美學的底蘊、藝術的底蘊,而不只是一個比較膚淺的投資買畫行為,這也是我們藝博會希望達到的。
所以我們不太談高價和成交量,我們是強調有多少藝術家賣掉作品,我們有90%的參展藝術家全部有作品銷售,這是我們覺得很欣慰的,第一是我們篩選的作品藏家喜歡;大部分藝術家都有售出就可以對他繼續走向藝術這條路有了經濟上的基礎,也會把整個藝術市場都擴大。你看有的藝博會成交量很大,可是可能成交的藝術家搞不好只有20%,有80%的藝術家都沒有賣掉,那是幾個很貴的作品賣掉把藝博會撐起來,所以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
雅昌藝術網:昨天了解到現場非常火爆,第二天參觀人群也非常多,而且我感覺到很有新意的“藝出慈悲?百大名人”慈善義賣活動,有這樣活動是否是想讓大眾參與到博覽會中來?
鄭鈞元:我們在第一屆的時候就希望能夠做一個慈善活動,因為慈善活動能夠跟藝術結合,而不是單純的找人捐款之類,那樣影響層面太小、太狹隘,僅僅是甲捐款給乙,跟藝術也沒有相關,能夠參與的人又太少。所以那個時候就打算辦一個藝術創作與慈善義賣的活動,又想到請名人來創作就可以更多的吸引人來參與。
第一活動可以吸引更多的關懷,更多的人開始注意這樣的活動;第二,名人是自己要創作,而不是讓他捐錢,所以他自己創作以后就更多人會投入藝術創作氛圍,也會有更多人想收藏他們的作品來參與,本來是前面所說的兩個人就結束的活動,可能因為同樣也是他兩個人,因為甲來創作賣東西賣掉以后捐給乙,而這個過程可能就吸引三十個人參與其中,整個就結合了藝術跟慈善,又吸引更多的人投入藝術創作跟藝術收藏這樣的活動,鼓勵藝術收藏是我們這個藝博會很重要的一個角色之一和重點,所以借由這樣一個藝術創作慈善活動就吸引到大家。
雅昌藝術網:那本屆藝博會的義賣活動效果怎樣?
鄭鈞元:我們這次有六百多件名人創作的作品,開放日第一天中午12點開始義賣,其實VIP之夜來看就看到頭天晚上十點民眾就開始在館外排隊等今天12點的進場,徹夜排隊超過12小時,賣Iphone的時候都不見得有那么多人。而且這些名人創作的作品簽名都在畫作的背后,所以你買的時候不曉得是誰創作的,要買下來之后看他的照片和簽名才知道是誰的創作,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繼能推廣藝術又可以做慈善。
雅昌藝術網:往年這個季節大陸的藝博會也比較熱鬧,但今年春季開幕的只有“藝術北京”,包括畫廊等普遍反映生意都不太好,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臺灣的市場會受到這種影響嗎?
鄭鈞元:我想這個現象主要因為大陸前面幾年炒作的厲害,所以如今的市場只能說是一個正常化,當然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宏觀的調控,包括稅收的問題;也有一些以前投資或者投機的市場受到影響,所以也直接影響到藝博會和畫廊,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良性的發展,需要經過這個過程;就如美國的投資大師巴非特說過當退潮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漲潮的時候大家都在水底看不出來,退潮的時候才知道誰沒穿泳衣是裸泳的,藝術市場也是如此,當退潮之后才知道誰是真正的藏家,誰真正對藝術感興趣,投機的就離開了這個市場,經過這樣的篩選能夠有一個正常的發展;坦白講很多藝博會是一窩蜂,因為我們自己以前也參展過很多,我個人以前參展過的藝博會不下三、四十個,也算是看得蠻多的,大陸我也去參展過很多次,現在可以說慢慢市場來篩選,最后剩下的可能就是比較好的藝博會,我覺得這是一個良性的發展。
雅昌藝術網:那臺灣的藝術市場有受到類似影響嗎?
鄭鈞元:臺灣的好處是投機性的買空不像大陸這么嚴重,當然也不能說沒有炒作,可是它的成份不像大陸那么多,尤其是大陸過去十年來經濟快速發展,新富階級膨脹很厲害,很多熱錢流入,這種現象在臺灣二十年前也有過,可臺灣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所以相對投機性、泡沫性沒有那么強,所以這一撥受到泡沫破滅的影響沒有那么嚴重,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這邊藝博會成交還是不錯的,慢慢大家對于欣賞藝術的眼光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對品位來講,比如說過去十年很多炒作大家喜歡某一種類型的畫作,那時我們看到很多符號性的作品在前幾年非常流行,而此時則消退了熱度,群眾又重新回到美學的觀點上,開始回歸到最原始的,回歸到比較容易理解的美學眼光基礎上的作品,慢慢又回到這樣的基礎上。
雅昌藝術網:我發現臺北新藝博的不同點在于藝術行業之外的人參與度很高,像內地的藝博會90%都是這個行業里的人,雖然說藝術要走進大眾但往往都是行業里的人在參與,您覺得博覽會怎樣藝術走進大眾?
鄭鈞元:很多口號講藝術要走進大眾最后就是辦一個比較小型的藝博會,展出一些比較小型的作品,展出一些售價比較低的,不是所謂的走進大眾,我們走進大眾還是維持一個高格調、高水準的藝博會,可是本身作品質量跟價格確是能夠走進大眾,不會說因為要走進大眾就把整個檔次降低,這是絕對不可以的。我們就是要藝術市場從金字塔頂端往下,可是我們的水準不會跟著往下,這個就是我們經常的對社會做一些教育觀念的熏陶,所以我們每一年的藝博會希望培養好幾百個新的藏家,這些人以前從來沒有收藏過藝術品,可是借由這個藝博會可以跨出他的第一步,開始收藏藝術品,我們就在替社會,替市場做這樣的一些工作;
我想你剛剛談到的內地的藝博會現狀,我覺得有一些東西是快不來的,就像臺灣也走了這么多年,現在才有人開始做這樣的工作,畢竟是以經濟發展為背景,你如果去看看二十年前臺灣,它也不見得能夠這樣,他可能有錢還是先做別的事情,買一些物質上的東西,滿足他的物質需求,現在可能二十年后大家開始愿意把他開銷的一部分投入到藝術之中,我們去歐美常常看到歐美人每年有一部分開銷就是會投入藝術,要不然收藏藝術品,要不然就去聽音樂會、開美術館,他可能在物質生活的條件不如我們,可是他顯然在藝術生活、精神生活層次比我們高太多,所以我們也希望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我覺得大陸會開始推廣這樣的美學觀念,可能從學校教育開始,而不是說把它當成一個時髦的事來做,當成一種文化的一部分,這是一個最基本的。
雅昌藝術網:您估計今年博覽會落幕之后大概會有怎樣的一個成交量?
鄭鈞元:預估成交量因為我還沒有最新的統計資料,目前看起來還是相對蠻樂觀的,可以看得到有一些可能作品在去年很受歡迎的,今年不一定那么受歡迎,有一些新的可能會很受到大家歡迎,所以這次我強調一點藝術家要不斷地進步,即使是新的藏家經過我們這個訓練之后眼光也開始越來越提高了。
雅昌藝術網:跟往年相比今年邀請的藏家結構有沒有什么樣的變化?我了解臺灣新藝博宗旨就是要培養新的藏家,有沒有觀察過這兩年臺灣的收藏家有哪些行業是新進的收藏群體?
鄭鈞元:我們的觀察確實是有,很多企業家開始進入收藏,不是說以前的那種大收藏家,可能是一些比較年輕的一代,慢慢開始進入,像我接待好幾位都是新的藏家,本身經濟實力都沒有問題,他們甚至是第一次來藝博會,大家都很驚訝怎么會有那么多人來看藝博會,甚至自己都不了解臺灣有這樣的藝術市場,他們自己都蠻驚訝的,后來大家看到彼此等于是互相影響,一個良性的影響,看到有這么多人喜歡,就不覺得寂寞了,很容易跨出他收藏的第一步,我們發現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再來就是企業的中高級主管也開始慢慢進來,可能是家里需要什么東西,不管是為了裝潢還是什么也好,總之他開始來尋找藝術品,一般外面畫廊往往需要一個什么東西。
一般畫廊往往給人的感覺是比較令人望而生畏的,讓人家不敢進去,大家也因此抹殺了他可以收藏藝術的角度,來到我們這個藝博會發現完全沒有這種問題,感覺到很溫暖,我們的工作人員也都很熱情,所以就消除了他心中的隔閡,可以開始來收藏,尤其是很多白領階級、中小企業的企業主都是我們培養出來新的階層,甚至一般的上班族也有能力來購買這樣的藝術品,甚至從去年開始在金字塔頂端的大藏家也開始出現在我們的藝博會,這些大藏家可能他要收的作品,我們還是有很多知名的畫家的作品,可能大藏家更有興趣看到年輕的、新秀的藝術家有潛力的作品,他們喜歡的口味可能都不一樣,他們在收的一些作品,剛剛我陪一位企業家,他全場大概收了二十件作品,這也是蠻不錯的,開始有一些新的藏家,有一些大藏家也慢慢進來,每個人在挑的東西,要的東西都不一樣,可是在這里都能找得到。
雅昌藝術網:您了解他們的收藏行為是基于興趣、愛好還是有收藏升值投資的方面?
鄭鈞元:我們藝博會基本上希望建立一個以收藏愛好為基礎的,不可否認確實以投資為主,因為所有人收藏藝術品不管是為了愛好還是什么,如果能夠未來有增值的空間大家都很高興,可是要建立一個觀念的第一步就是作品都是你喜歡的買回去,而不是為了純投資,為了純投資做藝術通常不會有太好的結果,大家都是無意做投資,為了喜好而收藏,可能過了十年突然發現很值錢,所有在藝術品上賺錢的心態都不是為了賺錢而投入的,都是為了喜好而投入,最后有人賺到錢,為了賺錢而投入要賺錢非常不容易,我們也不鼓勵這樣做。但是可以看到有一些藝術家兩年前第一次在臺灣展出的這個大陸藝術家,那個時候作品兩年之內已經漲了快十倍,這個不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然是整個漲了非常多,可是可以告訴你在我們藝博會展出過的藝術家成功的例子相當相當的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