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字畫,白紙黑墨,五花八門,如何識得好壞優劣?收藏界之共識,此物難度蓋藏品之最,多看多問,加強學習,積累經驗,在實踐中逐漸成熟,提高眼力。技術學習,唯可識別真假,識別好壞優劣則需要學問、眼力方為可能,非普通學習途徑與方法所能及耳,請教高人,高人何在?嗚呼!
此等眼力如何具備?是否有捷徑可循?今天就此問題,給與回答。由于課題較大,篇幅有限,力求精到,裨益收藏愛好者,我得先從下面幾個角度談起,然后加以歸總,引出正題。
中國書畫之本質
中國書畫乃中國文化之末技,然廊廟登庸,可謂圭璋特達之物。何故?《禮記·聘義》:“圭璋特達,德也。”孔穎達疏:“行聘之時,唯執圭璋,特得通達,不加餘幣;言人之有德,亦無事不通,不須假他物而成。言圭璋之特,同人之有德,故云德也。”后人以“圭璋特達”形容德才卓絕,與眾不同之意。中國書畫又被視為中國文藝之肇端,其根本原因就是這個“德”字!何謂“德”?天地萬物皆偕天地之理,萬物相雜自有序,能感悟得到“序”的,謂之懂道理,即謂“有德”;能將繁雜之事駕輕就熟地順理成章地加以解決,謂之“才”,德才卓絕,與眾不同,此乃中國書畫本質,故謂“人學”。
評定中國書畫高下之標準
俗稱好壞優劣,行內論畫是講畫品的,是論高低的。上述中國書畫是“末技”,其源是“本”,“本”是什么?是“人”。書畫是人之性情修養水平的毫無掩飾的外在流露,末端故謂“末技”。本末倒置,即為工匠。工匠將筆靠近客體(繪畫對象)、交給顧客,文化人將筆靠近主體(畫家自身),工匠視毛筆為工具,文人視毛筆為文具。工匠被工具使役,文人駕馭文具,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區別。當下絕大多數畫家均屬前者,自命得意,終其一生,不明不白地流逝。在此謹告收藏者,此類畫家,不管他的官授頭銜有多大,拍賣行情如何,均無價值可言。“大師”的稱號不是官授的,大師使筆用墨寫韻味,這是他們作品的主要特點,亦是鑒定中國書畫之畫品高下的重要標準。其作品歸屬在中華文化主脈上,收藏者的工作就是收藏保護好這些大師的文化產品,這是收藏愛好者的一種歷史的責任。
當今畫壇之現狀與困惑
從畫面看,畫家們普遍犯了哪些錯誤呢?一,畫山水起伏、橋梁屋宇、樹林遠近,認真有加,而格調、意境、趣味不足。二,好工惡荒率,好華麗惡質樸,好柔美惡瘦硬,好細膩惡簡渾,好濃縟惡雅淡,此乃常人之審美情趣而非文化人之所為。三,執涂之行為,以粗狂為蒼渾,以板滯為沉厚,以淺薄為淡遠,斤斤于此,舍氣韻骨法于不顧。四,書法乃畫事之根基,畫家們之書全然處在門道之外,慘不能睹,比比皆是,舉不勝舉。五,以個人出風頭,作風格解,早年結殼,不思提升。
我們承認,除了依仗功利主義權勢混跡于畫壇的人之外,當代畫得好的畫家大有人在,非常刻苦地不棄不舍地盡其全部人生者比比皆是。但是,100年內幾百萬人畫畫,歷史僅留幾位。這個概率有危言聳聽之嫌,但事實就是這樣!畫家們也很困惑,成功之路何在?何處才是“盡頭”?哀哉!豈不知自身素質提高之路即成功之路,品格的高度即是“盡頭”。
骨法用筆
畫法與書法用筆相通,凡古今繪畫大師者,皆能書,且畫中筆法與書無異,余不曾見得古之畫作有不善書者。謝赫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摸寫。后四點是畫家的基本功力,達者甚多,重要的是前兩點。謝赫開宗明義,首推氣韻生動與骨法用筆,立定基礎,至今仍為畫壇喝捧,不見有異議。但五代以來正解者甚少。遠有趙子昂論畫詩曰:“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柯九思論畫竹曰:“寫竹干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法……”。歷史遺存中,可見古代畫家與書家一體的必然現象。近有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陸儼少等大師亦如此。玩技法畫畫者,人被筆使,意在紙上,骨法用筆者,筆被人使,意在心中。小家使筆,毛筆飄忽,以形體表達為目的,大家下筆,肯定有度,根據自身性格和文化理解行筆,舒寫胸中之逸氣。做人雅則筆跡雅,做人有火則筆跡有火;做人不玩技巧,筆跡不顯技巧;做人不搔首弄姿,筆跡就不會搞怪……。敢不敢骨法用筆,是畫家自信、坦蕩、定力之標志,筆觸躲躲閃閃玩巧,這樣的書畫作品是一定不能以“品”論的!
氣韻生動
氣者宇宙天地運行之規律,龍之軌跡也,韻者和諧統一有序之象也,生者生命蓬勃向上之意境也,動者靈性也。中華民族視其為中華雅韻。儒、道、釋三家在氣韻生動上的追求是一致的,南禪在前人基礎上,更上一層樓,視氣韻生動為禪味。早在先人創造甲骨文時,就超越象形文字的實用性藩籬,注重結字的審美,此審美標準就是雅致。這一雅致氣息,一直被繼承發揚,篆、草、行、楷、繪畫、雕塑、戲曲及民間各類藝術,無一不是以雅韻為判定標準的,至今仍被中華民族視為中華之魂。匠人求之于畫面,應客體使筆,如刻舟求劍尋找氣韻,必然無果。高人求之于筆墨,精神主司使之,學養深厚則氣韻出,真可謂“君子之道可至不可求”也。何為學養?除勤于學問外,將活生生的生活環境視為修業的道場,在人情世故中,總能高屋建瓴,以博大的胸懷包容和正確處理之,體現出很高的思想境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功夫在畫外”的道理。畫癡是刻苦畫畫的畫家,每個時代都有數十萬人,由于在社會生活中,注重自身各方面的修養的提高不夠,甚至墮落成吸取無知百姓血的畫錢的機器,歷史無情地將他們拋棄,自然在人們的記憶里,也會很快地消失。書畫同理,皆以氣韻生動為鑒。
墨法的運用
書畫之道,除筆法、章法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墨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皆以墨法在宣紙上實現的。濃、淡、破、潑、積、焦、宿,其豐富的變化是以和水的調和運作的,墨法實際是水墨法。因此,一般畫家枯筆焦墨,恣意涂抹,墨法盡廢,一派亂象。即使懂得對水的調用,其變化也不能和諧。最要命的問題就是用墨有火氣,行話叫“黑蹴氣”。墨法有兩點最難:一是縱情潑墨仍顯文靜;二是焦墨有畫龍點睛之功,用焦黑而不感到火氣。大師的畫卷剛入眼簾,第一印象就是沒有火氣。收藏愛好者一定要牢記這一點,凡大師者,一定是用墨高手。黃賓虹用“干裂秋風,潤含春雨”來形容用墨之精妙,其難度便可想而知了。書法用墨亦是如此,墨的黑度要能體現書法的精氣神,但不見火氣為行家。
提高鑒賞眼力的捷徑與方法
甲骨時代以降,歷史長河漫漫三千余年。先賢們為中華民族遺留下精美的書畫魁寶無數,時至今日,仍受吾輩愛護,學習研究,繼承發展,由于學問高深叵測,棄功名利祿于不顧,潛心用功者仍大有人在,可喜可賀!然清二百余年,八旗欺負與殺戮,為求生存,我中華民族優良之氣質,偉大之精神,嚴重受損。阿庾奉承,搖頭擺尾,言語虛偽,投機取巧,精于世俗等俗稱之“社會經驗”,無意中已附入基因傳代。此類現象今天仍無時無刻地破壞著我們正常的社會生活,無益于我們國家的發展,中華文化被貶為“鉆空子”的哲學。某些畫家通過市場炒作墮落成畫錢的騙子,道德已經越過了做人的底線,還在故作高雅,就不作為怪了。何來成為大師之可能呢?悲哉!
本章節著重談這些時弊,目的是要在收藏者在學習提高眼力之前,有一個基點,不能用俗眼進入學習狀態。要把意識放回到本民族曾經非常偉大的精神高度上去看待、琢磨、體會中國書畫遺存,看懂它透露出來的文化內涵。先人在干嘛?為什么一定要這么寫這么畫?
我們把自甲骨文至近代大師(不要當代的)的所有書法帖子放置在枕邊,日日翻閱,當你把不同時期,不同書體,不同風格看成是一樣時,你就看懂了所有好字好畫,就算你養眼成功。看不出也莫急,繼續堅持天天看。你就會體會到韻味是一致的,行話叫“味道”,此乃中華文化之主脈,得此者得道也。自然你也會在當代區別好壞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