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仗義幫忙“換來”近千斤和田玉原石
今年,家住鎮江高資的潘先生收了幾塊“石頭”,這是一個朋友為了感謝他的幫忙送給他的,“石頭”放在家里,潘先生也沒當回事,可有懂行的人來家里玩,一眼瞧出了“端倪”,說這幾塊都是玉石原石。
潘先生找來專家一鑒定,果真是的!其中一塊和田青玉籽料,重達120斤,已有人出價180萬元打算購買。
□通訊員 鞠永平金陵晚報記者 曹德偉
“好東西”隨便擺在庭院里
潘先生家住鎮江丹徒區高資街道,年前,他的一位老朋友由于在新疆投資煤礦開發失敗,欠下了巨額債務,潘先生出錢、出力助他渡過難關。為了聊表謝意,朋友便送了他幾塊從新疆帶回來的石頭供其把玩。“石頭”頗大,其中兩塊重達300斤,一塊重120斤,另兩塊也有三四十斤。
記者在潘先生家中看到,重120斤的這塊“石頭”通體淡綠色,表皮光滑溫潤,呈卵石狀,用強光電筒及放大鏡就近觀看,可以看到中間有些米粒狀結晶,但沒有明顯綹裂。潘先生告訴記者,他曾在送玉石的朋友家看到原先他家人是用這些“石頭”壓在缸里腌咸菜。雖然轉送給他的時候,朋友告訴他,這是“好東西”,但他也沒有當回事,就隨便擺在庭院里。
經檢測全是和田玉原石
沒想到這幾塊石頭竟然大有來頭。
前不久,潘先生一位懂行的朋友來家里玩,看見了這幾塊石頭,便告訴他這些都是玉石原石。潘先生大驚,拿了其中一塊較小的石頭請當地的石匠加工,果然,雕琢成的一只手鐲通透光潔,呈黑青色,后經揚州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檢測,結論是和田玉。
其中一塊120斤重的和田青玉籽料,潘先生稱,在取得鑒定證書后,有人出價180萬欲購買,但自己暫時不準備出手。
資深文博鑒賞家、江蘇省收藏家協會鎮江分會副會長郭應楠也已應邀鑒定了潘先生的玉石,他告訴記者,潘先生的這些玉石是標準的新疆青玉籽料,質地細膩、緊密,這么大體積的著實罕見。
郭應楠介紹,原生礦床被剝蝕滾落到河床中的玉石,經流水千萬年搬運、磨蝕、沖刷而形成“籽料”,由于長期受水流滋潤、保養,玉石也較直接開采的“山料”瑩潤,質地好。潘先生的這塊“籽料”就是天然形成的。
“值多少,跟我沒關系了”
都說“黃金有價玉無價”,朋友送來這么貴重的東西,潘先生不淡定了,鑒定結果出來后,就給對方打了個電話,“這都是和田玉原石,怎么辦呢?”可沒想到,對方早就知道了,
昨天下午,根據潘先生提供的聯系方式,記者聯系上了送玉石的孫先生,孫先生告訴記者,在鑒定結果出來后,潘先生便打電話告訴他了,“其實我一開始就知道那些是和田玉,可那又怎么樣呢?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他幫助了我,無論玉石價值多少,跟我已經沒關系了。”
孫先生和潘先生早年因一起做工程相識,期間兩人成了朋友。之后,孫先生去新疆投資,潘先生去了日本,兩人便斷了聯系。去年,因投資失敗,孫先生從新疆回來,欠了一屁股債,當地的朋友送了他幾塊玉石。今年年初,潘先生回鎮江,兩人見面時,孫先生聊起了自己的困境,潘春生當下表示愿意幫忙,并順利解決了孫先生的難題。
“當時的我就是窮困潦倒,玉石根本幫不了我,而他并不知道我能回報什么,卻鼎力相助,我就把這些石頭都送給他了。”孫先生說,遇上困境之后,原先身邊的很多朋友都不見了,潘先生的援助讓他感動萬分。“也是他讓我明白,這一輩子,朋友不在多,一兩個就行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