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生來世(國畫) 220×509厘米 2011年 馮遠

人物名片
馮遠,1952年生于上海,1980年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歷任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長,藝術司司長,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等職,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常務副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馮遠作品多以反映歷史題材和現實生活為主,尤擅大型史詩性作品和古典詩詞畫意,曾獲國家優秀教師和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馮遠的“筆墨塵緣”展繼去年在工作多年的北京舉辦首展、家鄉上海的第二站后,今年又來到浙江美術館,相當于“離開母校多年后,對眾位師長的一次匯報,也是一個階段性的總結”。 近日又應好友相邀,將在江蘇美術館舉辦第四站。雖然經常在各種大型綜合展覽上見到馮遠的作品,但“筆墨塵緣”是馮遠從藝多年來首次舉辦的個人回顧展。馮遠解釋道:“我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從事文化行政領導工作期間,不做個展、不出版專著。今年我60歲了,應該可以把多年積累下來的作品,做一個匯報了。”
調任中央文史館任副館長的馮遠,相對而言有了更多的時間從事藝術創作。而聊起下一步的創作動向時,馮遠謙遜地說:“目標總是有的,計劃也有,但還沒做,總不宜先說到前頭。等有了新作品,還是用作品說吧。”
前段時間,馮遠在中國外文局做了《寫意的藝術――中國歷代書法繪畫淺談》的講座,其實平時也經常借各種機會做中國藝術的普及推廣。當問是不是與曾經做過21年教師的經歷有關時,馮遠說:“我之所以樂此不疲地利用各種機會,來介紹中國藝術,是因為我覺得中華文化很多的財富精華、內涵和價值,宣傳得還不夠,真正了解它的人還不夠多,所以我愿意做這種普及傳播工作。”
藝術家,應該永不止歇地嘗試
美術文化周刊:您的作品風格面貌多樣,題材也是多元化,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變化,做了很多嘗試,您是怎么看待這種階段性的探索?
馮遠:我覺得從事藝術研究,不斷地充實、完善自身,研究新的繪畫語言,是一個藝術家的責任。藝術家,應該具有永不止歇地在他作品中對新的問題、語言形式、風格技巧進行嘗試的精神。
我這些系列作品,是出于兩個考慮。一種是藝術創作需要有精妙的構思,有些我覺得用寫實的語言來表達更適合這個題材本身,有的可以用兼工帶寫的、抒情的、寫意的,或者是傳統文人畫的技巧,來表達作品的內涵。還有一種考慮,就是嘗試抽象的、實驗水墨的方式,來表達不同的意念。我想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探索創造不一樣的風格語言,所以這些年我沒有被某一種固定的風格語言所局限。中國繪畫的風格,不能僅僅是一種風格流派,應該以更為多樣的手段,來豐富中國畫的形式。
美術文化周刊:在您創作的這么多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作品中,哪些是您感覺更接近藝術追求的目標?您對自己的藝術發展是如何定位的?
馮遠:作為一個以人為主要創作命題的人物畫家,我在現實主義藝術創作的挖掘和表現方面,是有些體會的。我在作品中進行一些嘗試,試圖解決一些問題,比如我的《世紀智者》和新創作的《今生來世》。我在《今生來世》中給自己出了四個課題任務,第一是中國傳統水墨寫意畫,能否承載宏大敘事那種多人物、大場面的題材;第二是如何把色彩引入到大型多人物創作場面中去,改變以往過于側重以水墨為主的表現手法,豐富中國畫的語言;第三是注重多人物繪畫中人物的形象特征、表情特征,克服傳統繪畫里人物概念化、程式化的缺陷;第四是寫意畫的語言,如何體現在寫實的人物造型與筆墨的關系上。如果說這件作品還有價值,就是在這四個方面我有些收獲,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些成果。
耐得住寂寞,才能做得好學問
美術文化周刊:您既從事著繪畫實踐的創作,又在理論上有著很多的建樹。您認為現在的中國人物畫,從中國畫這幾千年的歷史角度來看,處于一個什么樣的位置和階段?
馮遠:從個人來說,我既是一個藝術實踐者,同時也是關注理論建設的人。我覺得在當下的中國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中,人物畫取得的成績是最高的,取得的成果也是最大的。
這得益于兩方面的因素:一是有一大批有志于此的藝術家對于中國傳統繪畫能夠深入地研究;第二在適度地吸收了西洋繪畫中科學的寫生、造型方法及訓練,這對于駕馭人物的造型和表達人物的形體語言,以及把握題材的生活氣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我認為中國當代人物畫,是強勝于古代人物畫的。
當然對于今天的人物畫來說,關鍵是如何把中國古典人物畫的精華部分保留住,同時有效地吸收現代繪畫的某些理念,創新藝術的視覺樣式、風格技巧。我認為當代中國人物畫具有寬廣的發展前景。
美術文化周刊:當代中國畫,特別是中國人物畫發展的出路在哪里,我們應該往哪個方向去努力?
馮遠:當代中國人物畫,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作為人物畫專業來說,要研究人、表現人,精妙地表現藝術的人,這是當代藝術家要下功夫的大課題。第二,由于人的多樣性、豐富性,使得今天的中國人物畫家始終面臨著如何進一步創新豐富人物畫的風格形式問題。一個是豐富的人,一個是多樣的藝術形式;一個是研究豐富的人,一個是不斷探索、創新藝術形式,這是人物畫家繞不過去的兩個大課題。
研究人,藝術家要不斷學習,不斷加深學養,跟上時代進步,讀懂社會這部大書。研究藝術形式、藝術規律、藝術本體,就是要讀懂藝術這部大書。所以要能夠耐得住寂寞,靜下心來抵制住各種誘惑,不斷地承前進取,才有可能做得進去學問,不斷地創作出好的人物畫作品。
數量做減法,質量做加法
美術文化周刊:您從1996年任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以來,歷任各種行政領導職務。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您還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請問您怎么處理日常工作和創作之間的關系?
馮遠:確實很少有畫家能有我這么豐富的人生經歷,我很幸運。當然了,也比較辛苦,等于從事著兩個職業。但是也給了我一個平臺,讓我有更多的機會了解古今藝術與文化的精華,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看到文藝生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有機會接觸到各種名家大師、碩學鴻儒。這使得我能夠有一個比較寬闊的藝術創作視野,能夠站在一個相應的高度、寬度、深度,以關注現實生活、社會進步的人文精神,關愛弱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而不局限在技術層面,或者是藝術家感興趣的一個局部。我的付出與得到相比,應該說是得到的更多。
美術文化周刊:您可以說是見證著藝術這幾十年的發展,對整個中國美術的現狀非常了解,您認為當下中國美術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馮遠:這些年來,美術發展的狀態是比較好的,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應該說中國美術家們趕上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這是一個不可否定的事實?,F在的問題就是,我們的數量不斷在增長,但是經典的、讓人過目不忘的精品,真正能夠留下來立得住、傳承久遠的好作品還不夠多。這個現象也是大家應該清醒意識到的。
改變這個現狀,我覺得在藝術家圈里要大力提倡認真讀書做學問,深入研究一些藝術本體的東西,少一點浮躁之心、功利之心,少一點數量,關注一下質量。在數量上做減法,在質量上多下工夫,要又好又多地發展。所以要能夠真正地沉得下去、深入進去,研究藝術規律、風格樣式、語言技巧,多為這個時代能夠留下一些有思想深度、體現時代精神,藝術風格語言精妙的好作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