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講玉有“十德”:“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廉而不劌,義也。垂而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貫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不貴者,道也。”
“石之美者”為玉。玉有晶瑩、溫潤的特點,視之玩之,令人賞心悅目。在中國人收藏賞玩清單中從來不缺玉,古往今來,因玉有特殊的用途和美感,而廣受推崇、身價倍增。
中國玉料分為三大系,第一是礦石學稱為“透閃石——陽起石”系玉,俗稱“軟玉”,最典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和田玉;第二是“岫玉”,礦石學稱“蛇紋石”系玉。岫玉在全國各地都有蘊藏,有名的如遼寧岫巖滿族自治縣的岫巖玉,甘肅酒泉的祁連玉(用來做夜光杯的玉),北京十三陵的京黃玉等,硬度比昆侖玉略低;第三類是其他雜玉,又俗稱“地方玉”。
玉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更多是文化和道德的承載。孔子曾經以玉來比喻君子的德行,稱玉有“十德”大意說,玉溫潤而有光澤,有梭角但卻不傷人,是為仁義;玉瑕不掩瑜,質地透徹是為忠;玉垂之如墜,是為禮;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是為樂,等等。因為玉有如此多的魅力,故而“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佩玉成為時尚成為崇尚道德的象征。如身上的玉佩走起路來叮當做響,也時刻提醒君子走路時也要正行知禮,不可橫行無忌。
但是,在當代藏玉熱中,人們過分強調玉的材質,推崇玉的升值投機功能,讓人不得不扼腕興嘆。其實,“藏玉”絕不應該與“藏料”畫等號。
中國人用玉可以追溯到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歷代歷朝的遺物中有大量的古玉存留下來。這些古玉除了質料的價值外,還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是一個時代歷史的固化物。因此,對于真正的收藏家來說,收藏古玉的上述意義遠比金錢價值更高。
不過古玉假貨很多,故而收藏難度大,需要藏家具有很高的鑒別與鑒賞能力,不僅要鑒玉料、還要鑒年代和真偽,很多人因為難辨真假而選擇觀望,導致古玉收藏市場遠不及新玉,古玉被低估,難以回歸它本來的價值,大量珍貴的古玉低價流失到了海外藏家手中。
《國家人文歷史》雜志記者近日專訪了古玉鑒定大師周南泉先生,一起分享他的古玉鑒定經驗與收藏故事。
古玉收藏無捷徑
周南泉是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寶玉石協會鑒定委員會副主任。他不僅是一個古玉方面的專家學者,也是一個古玉的收藏家,在他并不寬敞的家里,擺放著一件件形態各異的古玉,十步之遙,就可以一口氣看完跨度千年的精品古玉,簡直就是一部古玉的演變史。
或許是美玉的溫潤滋養,77歲的周南泉老先生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全無古稀老人耳聾目瞽之態,談起古玉的收藏來目光犀利,滔滔不絕。
周南泉坦承自己從小就喜愛古玉,大學時念的是歷史系,畢業后在故宮博物院工作。當時故宮搞文物鑒定的專家,大都是民國時期在琉璃廠古玩店里為資本家打工的專業職員,搞鑒定主要靠他們。這些老先生文化水平不高,不會寫東西,也說不出多少理論道理來,但眼力極好。 周南泉回憶,當時皇宮里的玉器年代鑒定很籠統,如沒有新石器時期玉器的概念,把當時的玉器歸入夏商時期玉;又把夏商至漢代的玉器統稱為“高古玉”或“三代玉”;唐代至清朝的玉器界線也不清晰,大都要重新鑒定。有時還要經常去琉璃廠文物商店回購文物。老先生經驗多,所選玉器幾無“魚目混珠”的可能,但思想保守,教徒弟都留一手,當問到某一器物為何被選上時,有時會說一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淺嘗輒止了。周南泉就通過分析老先生的眼活兒總結經驗,清宮眾多古玉成了他最好的老師,他做完觀察筆記就去找宮里面的檔案、圖書、文物、雜志比對,慢慢琢磨。
周南泉坦言,其實這是古玉鑒定和收藏的必經階段,現在如果有人想入這一行的門,還是要去大的博物館仔細觀看古玉真品,學習歷史文獻、文史知識,通過比對逐漸積累經驗。
為了做到知己知彼,更好地識別假貨,周南泉有時候還會悄悄潛伏到古玉作假的作坊里,觀察作假的工藝辦法和成品特點等。不過,現在各地的古玩市場里假貨太多了,想看假貨不用那么麻煩,直接去古玩市場轉轉,對比多了就能心里有數了。
辨材質
鑒在藏先,除了經驗之外,古玉鑒別還是有規律可循的。首先就要看它的材料,即是不是玉?是什么玉?這看似簡單,卻至關重要。
市場上常見的假玉有些是玻璃仿制品,識別玉與玻璃的方法很簡單,玻璃一般是澆模而成,高溫玻璃液在模具的邊沿多少會冒溢出一點,冷卻后就會隱隱凸起一條范線,用肉眼就能發現。如果手上有放大鏡,可以迎光觀察,只要在其中發現一個氣泡就是假玉。如果是以現代高分子材料制作的假玉,用這個方法難以識別,可以觀察其表面是否有玉的天然石紋,如果沒有,就是假玉。白居易的詩“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其實講的也是一種破壞性的辨玉方法,在古代頗為流行。 除此之外,還要判斷所用之玉是否與年代相符。
古時由于交通不發達,一村一寨、一城一國大都是劃地而居,像徐霞客那樣見多識廣的行者畢竟少數,大多數農人一生都在一個村落中度過,因此地理的疆界常常也是文化的分界點,古人制玉也就大都就地取材。如著名的紅山文化玉器用的就是一種屬于遼寧本地寬甸滿族自治縣的“老岫巖玉”,或者是同省岫巖縣的岫巖玉。良渚文化常用的是產于江蘇省南京溧陽縣小梅嶺一帶的礦石,如果材料與年代不符就肯定是假貨。再如,歷史記載楚人卞和得璞于“楚山”,后制成了“和氏璧”和秦始皇“傳國璽”。周南泉分析“楚山”之璞可能產自昔為楚地的河南南陽,此地的獨山玉類似翡翠,翡翠俗稱“賭石”,就是因其外表與一般石料無異,裂之才能見玉,不好分辨,卞和獻玉才會被楚王誤認為欺君。因此,如果有人找到“和氏璧”和“傳國璽”,其玉料多半應該符合獨山玉的特征。
戰國以后,昆侖之玉與代馬、胡犬并列成為當時統治者心目中的“三寶”,代馬是春秋趙國代地之馬,是極出眾的戰馬,性能甩出中原馬幾條街,趙國當年就是靠著代馬胡服騎射,才練出一支傲視諸侯的騎兵軍。胡犬高大威猛,體型毛發大異于中原犬類,代馬、胡犬都是不可多得之物,昆侖之玉與它們并列,可見貴重。
戰國以后,九成以上玉器用料都是“昆侖山系玉”,即和田玉,明《天工開物》載:“凡貴重用者,盡出于田、蔥嶺”即可為證。上世紀80年代以后逐漸多用青海玉、俄羅斯玉和南韓玉等。這些玉器雖是“透閃石——陽起石”系玉,但其中新疆和田玉質地細膩,溫潤而凝重,俗稱真玉,質量最好,是玉中的極品。與和田玉相比,青海玉有明顯的水線紋,俄羅斯白玉則顏色慘白。因此戰國以后的重要玉禮器一般都會選用上好的和田玉制作以示貴重,如果是用青海玉或俄羅斯玉制作古代玉器,幾乎是假仿之作。
辨玉色
玉的顏色有本色、皮色、沁色。
玉的本色一般有白、青、黃、碧、墨五色。除了本色外,玉石在野外經過長期的地質變化和雨水沖刷、浸泡,在表面會形成一層黃色、褐色或紅色皮色等。漢魏、兩宋遼金、清乾隆三個時期的古玉制作喜歡利用皮色巧妙設計,使皮色成為玉器造型之美的一部分。
沁色是玉器接觸到的物質蝕入到玉質當中留下的顏色。
古玉被發現之前大多埋藏在土中,或是散放在墓穴中,時間一長,就有了沁色。一些故弄玄虛的古玩商將紅沁說成是血沁,將黑沁說成是水銀沁,等等,周南泉認為這種說法很可笑,說完拿起家中一只玉犀牛,牛的下半身由于墓中液體的浸蝕完全變成了淺墨色,以此說明沁色是一種隨機的自然現象。
為了說明沁色,周南泉引記者看了家中一尊巨大的清康熙和田玉“九龍戲珠硯”。這是他從山西農村一個朋友家里收得的。據他推測這尊玉硯應該是宮里的,因為民間有這么多龍的大型玉器就屬僭越。清宮里的東西有很多流落到民間,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大肆搶燒,清帝王陵墓大多被盜,溥儀退位后,典當、盜賣宮中文物維持開支,都是宮里玉器外流的原因。周南泉估計這尊玉硯很可能是溥儀偷賣出來的。溥儀還住在故宮時,前三宮由民國政府控制,后三宮的東西還歸溥儀管理十多年,他在后三宮還有一二百妃子宮女,政府雖然給他一部分錢,但不夠他花,他就偷著把好東西賣出來。
這塊硯臺所用的和田籽料有三百多公斤,用現在每公斤一兩百萬元的價錢換算,這塊硯光材料也是無價之寶了。玉硯買下后,用了六個壯漢才抬進屋。可能是經常使用的原因吧,硯臺上到處是黑沁,角上龍頭顏色已經完全成墨色。
天然形成的沁色很難人工模仿,因此也是假玉最常露出破綻的地方。人工沁色慣用的手法有蒸、炸、煮、燒、烤等熱處理法,還有用強硫酸、強堿等物質浸泡。這些破壞式的方法形成的顏色仔細觀察都會有裂痕,色彩單調,而且有一種奇怪難看的輕浮感。
民間人造沁色的方法千奇百怪,據說還有一種偏方,就是用不流血的辦法將狗打死,然后把玉器塞入狗腹中,幾年后玉中就有血沁。還有人用土埋方法造沁,等等。人工做沁色,大都務求速成,跟幾千年沁進去的很難一樣,用強光手電照玉,就能發現真正的沁色是沁到玉的肌理之中的,而人工的僅在玉的表面。
辨工藝
“玉不琢不成器”,但如何琢玉,不同歷史時期工藝差別很大。由于玉的硬度很高,今天人們加工玉器時要使用切割機等各種機械器具。古代加工玉器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主要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剛砂、石英、石榴石等“解玉砂”,輔以水來研磨玉石,達到造型的目的。
工藝不同,古玉自然會體現出不同的造型細節。石器時代沒有金屬工具,只能用竹子、硬木、骨頭、皮革甚至鯊魚牙帶動解玉砂研磨玉器,因此,在玉器上打出的孔眼大多不太正,孔徑很大。在硬度上,不管是硬木還是后來用上的青銅棒都比解玉砂軟,玉石被磨開的同時,工具也被磨尖了,所以打出的玉孔全都是喇叭孔,進口大出口小,這也是這一時期古玉的一個重要特點。
周南泉從他的藏品中隨手揀出兩件:殷商的玉跪地形人和唐代的玉馬。玉人上的線條,行話叫“雙勾”,每一條線條都由兩條線組成,兩條線粗細不一樣,一條粗一條細,粗的那條會有斜坡的感覺。
這些工藝痕跡的細節可以幫助判斷古玉的朝代,也用來辨別真偽。
辨造型紋飾
古玉的造型與時代的審美時尚、禁忌文化有關。同樣的羊,每個朝代的造型都不一樣。商周時期的比較抽象,沒什么雕刻,鏤空的很少,都是一個籽料稍微加工就做出來了,后世的就越來越繁復生動。
玉龜,在宋朝和宋朝以前很多,因為它象征長壽。宋朝以后玉龜罕見了,因為送人玉龜等同于罵人是烏龜;玉兔原本也很吉利,到宋以后也不做了,因為兔子尾巴長不了,送兔子表示短命;宋代強調“圖必有意,意必吉祥”,蓮花與童子在一起,寓意“連生貴子”,蓮花與魚結合,寓意“連年有余”,鹿表祿,牡丹表富貴等。玉駱駝在唐朝很流行,唐三彩更是到處都是駱駝,但到宋以后也因為駱駝負重受累不討喜,也就用得少了。佛像造型更明顯,早時的玉觀音是男相,唐朝以后開始變成女相。魏晉的佛陀像干瘦,唐以后變得豐腴。 說到這里,周南泉又走到“九龍戲珠硯”前,說我們最常見的龍造型其實歷朝歷代也有細小的差別。像龍須在明朝以前的龍是沒有的,玉硯上的這種鲇魚須是典型的清代造型。再有元朝的龍大部分是三爪,而康熙龍是四爪,三爪前一爪后,仿禽類的爪子。乾隆龍就變成了五爪,仿動物的爪子。玉硯上的龍,頭發像獅子,鱗像蛇,龍鱗是東漢晚期才有,更早的龍,像紅山玉龍沒有爪子也沒有腳,更為不同。
周南泉又拿起那尊玉跪式人,指著它的眼睛。商到西周,流行“臣字眼”,也就是人物的眼睛刻畫得像一個“”字。西周與商也有細小區別,西周的“”字上下兩橫是露出來的。漢代的人物眼睛是水滴眼,由唐到宋,又變成三角眼。
辨功用
古玉根據功用不同,可分為玉兵器、玉工具、禮器玉、喪葬玉、佩飾玉、玉器皿和玉擺件等幾大類。
玉兵器和玉工具在青銅器出現前比較多,商代以后,絕大多數的玉兵器和玉工具已經失去了實用價值,退出實用領域,成為一種禮器,象征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禮儀儀仗;玉禮器出現更早,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大量的玉琮等使用;喪葬玉,也稱葬玉,是古人專為保存尸體制造的玉器,而不是指所有的隨葬玉。古人認為人有九竅,以玉覆之可以防止人死后靈魂出竅,所以會有專門的隨葬玉塞在人的鼻、嘴、耳、眼、生殖器和肛門;佩飾玉是古人掛在衣服上或帶在身邊裝飾用的玉器,大多很精巧輕便。古人以玉比德,佩飾玉是身份和修養的象征,所以多選上佳質料制作,是古玉收藏的重點對象;玉器皿商代就有了,因為用料多、制作難,直到明清才成為玉器中的主流,數量多,種類繁;玉擺件是觀賞陳設性玉器,包括玉雕的動物、玉人、玉牌、玉屏風、玉山子、玉如意,等等。
在古玉鑒藏中,判斷功用是基本內容,比如對佩飾玉和生產用玉的要求和價值判斷自然不同,另外如果發生功用錯代,就值得高度懷疑古玉的真假。
民間古玉多
古玉的辨識當然不止這五個方面,需要一輩子當小學生,不斷積累經驗。各種文獻,包括野史、正史、小說都對古玉鑒定有幫助。市面上還有一種最難辨識的古人仿古玉器,漢朝就有仿古玉,明清兩代,意識形態上追求“法先王”,因此仿制古玉很多。仿玉雖然在造型上模仿,但是仍會在工藝上露出馬腳。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者永遠存在,沒有一個藏家敢說沒有走過眼,古玉的真假破立也是收藏中的考驗和樂趣。
周南泉研究了一輩子古玉,好東西過眼過手無數,對真假古玉特點了然于胸,因此出錯極少。饒是如此,他藏玉時還是盡量選擇去假貨較少的香港摩羅街淘貨。摩羅街的古玩行賣假貨會砸牌子,比較重視聲譽,買起來更放心一些。
周南泉對待古玉的態度是對歷史負責任,決不輕率決斷。一般人總誤以為只有博物館里的古玉才是真的,其實民間沉淀了一大批古玉珍品,有些地方十墓九盜,盜的東西都留存在民間。三星堆很大,三星堆文物出土時,除了考古隊發掘的文物外,民間也出土了很多古玉。周南泉希望官方能重視民間收藏古玉,充分肯定它們的價值。
古玉鑒定現在還沒有相應的鑒定儀器,主要還是靠人的感覺和長期的經驗積累。對于一個古玉藏家來說,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獨立的判斷和收藏的自信一定要有,這樣才有品藏的滿足感與樂趣。與玉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周南泉先生現在仍樂此不疲,不管稿費、鑒定費還是子女的孝敬,一有閑錢就買玉收玉,偶爾撿漏,也不乏快意,現在,每天看著自藏和朋友的古玉,周南泉神游千年,鑒古賞今,神馳向往,心滿意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