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馬起來
楹聯,也叫“楹帖”、“對聯”、“對子”,春節貼在門上的對子叫“春聯”。對聯是中華民族獨特的一種文字形式,有人稱它是掛起來的詩,是人類文化中的奇珍,長期以來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中國人民所撰寫的楹聯像海洋一樣,無邊無際,用途十分廣泛。它像號角,激勵人們前進;它像歡快的樂曲,創造喜慶氣氛;它像圖畫,吸引人們欣賞;它也像手術刀,切割毒瘤、揭露丑惡。當然,對聯還是一種高雅的游戲,具有妙不可言的娛樂功能。下面遴選的幾幅清代名家對聯,并非說其用途與功能,而主要是提供大家欣賞其書法藝術。均屬文物,價值不菲。

圖1 清 劉墉行書七言聯
清 劉墉 行書七言聯 長93.5厘米 寬21.2厘米 蠟箋
行書七言聯:“句里江山隨指顧,舌端幽眇致張皇。”是用硬筆蘸濃墨寫在滑潤不吸墨的金粉繪有圖案的蠟箋紙上。結字具有線條粗細對比、巧拙相生的特點。初看圓拙軟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貌豐骨勁,味厚神藏。墨飽時筆道非常豐滿肥厚,墨將盡時仍不輟筆繼續行進。這種枯潤生巧、粗細對比的特點所體現出的靈動節奏,正是劉墉書法的絕妙之處。精于書法的劉墉,乾隆時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合稱四大家,且居之首。并與金農、鄭燮等相呼應。
劉墉(1719-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善書法,尤長小楷。用墨厚重,貌豐骨勁,別具面目。

圖2 清 鄧石如隸書七言聯
清 鄧石如 隸書七言聯 長135.5厘米 寬30.6厘米 蠟箋
隸書七言聯:“吟壇贈答追長慶,華榭壺觴繼永和。”隸書結體寫得很緊密,略似北魏書中斜畫緊結的特色,用篆籀之筆而略帶行書之意,故神彩飛動。其波挑也很有個性,隼尾處不是一味向上挑筆,而是橫挑偏平,捺筆往往向下出鋒,有筆斷意屬之勢。趙之謙評價鄧石如曰:“國朝人書以山人為第一,山人以隸書為第一。”安徽博物院藏有鄧石如十幅《隸書詩屏》,他的學生包世臣稱“是頑翁絕筆也。”鄧石如學漢碑而不為之所囿,借古開今,敢于創新,故風標獨立。
鄧石如(1743-1805年),原名琰,又字頑伯,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懷寧縣人。書印兼擅,開宗立派,為清代碑學巨擘。

圖3 清 畢沅篆書八言聯
清 畢沅篆書八言聯 長198厘米 寬28厘米 紙本
篆書八言聯:“岺回山幽流云夾道,祠興本報景福來廷。”上下聯兩側用行草分別題云:“乾隆五十八年癸丑長至,余幕友鄧生石如歸皖,言其族人新構祠堂,乞余聯以為頌禱之辭,意甚嘉之。適撫漢三公山碑,愛其古樸淳厚,有似鄧生,則其族可知。三公,尊爵也。因輯此碑字,以為鄧氏后來之兆。鎮洋秋帆畢沅題。”該聯其字受秦李斯《嶧山碑》及唐李陽冰篆法影響,參入《石鼓文》筆意。通篇以隸筆作篆,殺鋒以取勁折,故字體表現出微方的特色,雄強穩健。大字篆書聯與小字行書款,古樸秀逸,相得益彰。
一說此聯為鄧石如代筆之作。
畢沅(1730-1797年),江蘇鎮洋(今太倉)人,字秋帆,自號靈巖山人,乾隆進士,官至湖廣總督。生平最愛禮賢下士,曾經曹文植介紹延請鄧石如到節署作幕賓三年之久,二人結成深厚友誼。當鄧石如告歸時,畢沅特制鐵硯相贈,硯背還鑄有“笈游道人”四字,“鄧一生寶愛之”,后來鄧石如將自己書齋取名為“鐵硯山房”。

清 伊秉綬隸書十一言聯 長162厘米 寬26厘米 宮廷繪庫絹
隸書十一言聯:“海闊天空容得間曹充吏隱,水流云在好從寂境悟禪機。”在用筆上,筆勢穩健,筆畫平直;在結體上,四邊充實,字形方正;在布白上,分布均勻,外周余地很少,顯得嚴肅莊重而又大方。字體較大,雄偉壯觀,使人心胸廣闊。行書小字落款與端莊隸書大字相襯托,靜中有動,神逸奇縱。評家贊曰:“墨沉筆實,勁秀古媚,獨創一家。”伊秉綬隸書,在清代書壇上大放異彩,與鄧石如并稱大家。
伊秉綬(1754-1815年),字組似,號墨卿,晚號默庵,福建寧化人。乾隆進士,官至揚州知府,擅長書畫、篆刻、詩文,以隸書成就最高、影響最大。

圖5 清 陳鴻壽行草七言聯
清 陳鴻壽行草七言聯 長126.6厘米 寬29.5厘米 灑金箋
行草七言聯:“彝鼎圖書自典重,醴泉芝草見根源。”其格調與隸書同樣高古,清勁古雅,簡樸超逸。行草筆筆中鋒,力透紙背。結體瘦勁古練,介于篆隸行楷之間。字形取上寬下窄的豎長形,在不合常規中自含奇意。布白疏密長短有致,上下呼應涉趣自然。字內空間優游廣闊,字外于體面中流露天趣。看似散漫不經心、無拘成法,實則別具匠意,精心遣置而自成風格。其深拙凝練新意和挺拔奇峭之風姿,在清人行草中頗為引人注目。
陳鴻壽(1768-1822年),清代篆刻家、書畫家。字子恭,號曼生,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詩書畫印,無所不精。工四體,尤擅隸書,為“西泠八家之一”。

圖6 清 何紹基行楷八言聯
清 何紹基行楷八言聯 長206.3厘米 寬38.3厘米 臘箋
此幅行楷八言聯:“玉堂寶書茶煙禪榻,墨池云篆天風海濤。”作者用異于常人的、如老猿抱樹般回腕高懸法寫出。若開勁弩,通身力到,極錐沙蝕木之妙,濃于金石氣味。中鋒用筆,于行草筆勢摻入篆隸筆意,體方勢圓,古拙沉雄,柔中帶剛,精氣內涵。何紹基書法自秦漢篆籀,至南北碑,皆心摹手追,自成一家,風標獨立。其“執筆用回腕法,為書林別調”,成為中國書法藝術中一個生命力很強的流派。被譽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
何紹基(1799-1873年),字子貞,號東洲,湖南道州(今道縣)人,官編修,四川學政。清代詩人、書法家、畫家。書宗顏真卿,參以北魏《張玄墓志》等碑版意趣。
以上介紹的六幅清代名家楹聯,除伊秉綬隸書十一言聯,為安徽藝海拍賣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春季古字畫拍賣品外,均為安徽博物館藏品。(責編:李禹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