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容瑾《漢苑圖》
方 翔
在今年的春拍中,一幅題為元代李容瑾《漢苑圖》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因為這幅畫乃是目前市場非常少見的元代界畫。
界畫,是中國繪畫中別具特色的一個門類。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名。《漢苑圖》中,華麗的樓閣臺榭建筑在高嶺上。以天空、樹木、遠山為襯景。界畫工整,折算精確。畫家以無限精細的手筆,描繪出規矩嚴謹而結構復雜的建筑物,布局有致,層次分明,既繁復精致,又富麗堂皇。“以毫計寸”,真正以百分比繪圖,與兩宋建筑繪畫極其吻合。殿堂的元代標志明顯,擎檐柱不似劉松年畫法,而與王振鵬、夏永等人一樣,加圍欄護板雕花佩飾。重檐歇山頂兩山部分,繪制懸魚(垂魚),用以遮擋兩山的內飾。殿堂基臺部分,像兩宋繪畫一樣,描繪得逼真寫實,這些明清兩代界畫是做不到的。格子窗既不像北宋的直欞窗形制,也不像南宋可拆卸的形制,演變為推拉形制。
創作界畫時,畫家一般將一片長度約為一支筆2/3的竹片,一頭削成半圓磨光,另一頭按筆桿粗細刻一個凹槽。作為輔助工具作畫時,把界尺放在所需部位,將竹片凹槽抵住筆管,手握畫筆與竹片,使竹片緊貼尺沿,按界尺方向運筆,便能畫出均勻筆直的線條。界畫適于畫建筑物,其他景物可用工筆技法配合。早期的界畫專指以亭臺樓閣為主要表現對象,用界尺引筆畫線的表現方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界畫的內涵有了一些變化。其表現對象,從廣義上來說包括宮室、器物、車船等;從狹義上講,則專指亭臺樓閣。其表現形式,從廣義上來說應包括用界尺畫線和不用界尺畫線。
宋徽宗時代,界畫就已被作為皇家美術文獻的《宣和畫譜》排在了各畫種中的第三位。但古代學者認為,界畫的真正獨立應歸功于更早的隋代畫家。隋朝滅亡之后,界畫在始于公元7世紀的唐朝幾乎成了繪畫界的一種時尚,眾多畫家以工謹、絢麗的筆墨和色彩孜孜不倦地描繪宮苑的華麗和帝王的奢侈,其中最優秀的被認為是李思訓、李昭道父子。
宋代之后,界畫并沒有完全成為絕響。像王振鵬、李容瑾、夏永、孫君澤和明代的仇英都是有成就的界畫家。如今各地博物館還藏有許多佚名的明代界畫作品,像臺北故宮[微博]博物院的《越王宮殿圖》和劉海粟美術館的《游春圖》等。其中,仇英的界畫非常具有特點,他畫的宮殿樓臺大都散見于山水人物畫中,被認為“嚴謹細秀,發翠毫金,絲丹縷素,獨樹一幟”。
清代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界畫發展史上的絕響。清代界畫家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以袁江、袁耀為代表的聚集在江南一帶的界畫家,他們或師承,或朋友,勇于探索,創作活躍,是清代中前期界畫創作的主流;另一部分畫家居住京城,大都為清代如意館畫師,條件優越但作品內容多是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技法上也過于板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