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里柯 《梅杜薩之筏》
有一類作品具有特殊的時代性,它們有些是重寫社會片段,有些是紀錄歷史關鍵,這類作品往往呈現出與其它畫題不同的風貌。
讓我們來看看這一件作品,這應該是船難的情景,有一群人擠在狹小的竹筏上,每個人都瘦弱、蒼白,在這之中,有人痛苦絕望、有人已經長眠不醒,竹筏搖搖晃晃,右下方還有一個人一腳勾在竹筏上,軀體則已經浸泡在水中;竹筏的小帆灌滿了風,后方有一個大浪即將拍來,彷佛再下一秒,所有的人都將會被浪花卷走。盡管是在這么危急的狀態下,在畫面的右側,仍有一群人拼命要墊高身體,他們揮舞著手中的衣物,努力向遠方求援。
這幅作品,便是如此劇力萬鈞的呈現出希望與絕望的情感。
為什么要畫這樣的題材?其實,這是發生在當時一件轟動社會的悲劇事件,有一艘名為梅杜薩的船,在海上遇到了暴風,最后不幸沉沒在海上,船上大部分的人都無法生還,僥幸生還的人卻在海上漂流了27天,經歷了莫大的痛苦,這是一件慘劇,震驚當時社會。藝術家藉里柯先生決定要表達這種人性掙扎的時刻。為此,藉里柯做了許許多多的素描與習作,構圖也不斷的調整修正。畫面上,竹筏、風帆、大浪,都傳達給我們危險不安的感覺,但整個構圖卻又維持巧妙的平衡,并不會讓人有輕重不一強弱不分的不協調感,除此之外,若自左上角往右下方畫一條線,將畫面分割成兩部分,恰好形成一個明顯的對照,左下方的人們個個凄苦無奈,表達出絕望的氣息,而右上方的人,努力振作,奮力呼救,盡管遠方看不到救援,但仍展現出永不放棄希望的堅持,這是人性中高貴情懷的展現。
就因為這種審慎仔細的創作態度,才成就了這樣一件精采的杰作。這并不是甜美優雅的題材,但藝術家努力表現出人們絕處求生的奮斗精神,這仍是動人的,仍屬于美的作品。
《梅杜莎之筏》創作時代背景:
十九世紀初,法國海軍部任用了一位根本不懂得航海的人肖馬雷任遠洋船“梅杜莎號”的船長,這艘巨型船在駛往非洲途經布朗海峽時觸礁沉沒,船上有權勢的人都乘小船逃命,遺下一百五十多名乘客和船員。他們為生存造了一只木筏漂泊海上,半個月后得救的時候,筏上生還者只有十五人,上岸后又死去兩人。這宗海難事件激起法國人的強烈不滿,受到社會各界輿論的譴責,富有正義感的畫家席里柯從這一真實事件出發,創作了這幅世界名作--《梅杜莎之筏》。
畫家為了描繪這起真實事件,閱讀了生還者的回憶文字,并訪問了幸存的那幾個人,請他們作指導,還自己做了一只類似“梅杜莎”的木筏,親自在海上漂泊,以獲取真實的環境、氣氛和對大海風浪變幻的體驗。他構思良久,先后構圖多幅。為了能真實地再現當時的情和景,他親自到病院觀察垂死的人的情態,為了描繪死者的肉體色彩,他將解剖的死人體浸于海水中觀察其色彩變化,他還請黃膽病人為他做模特兒,據說病中的德拉克洛瓦就曾做過他的模特兒,他的藝術觀和創作直接影響了德拉克洛瓦。這幅畫描繪了遇難者呼救的緊張瞬間,他們居高呼喊遠方的救生船。畫家有意在背景上畫一風帆,逆風將木筏往后吹行,這就造成了遇難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風逐漸將木筏往后吹的現實造成對立的緊張氣氛。激情正是浪漫主義精神所在,但畫中那座人體構成的金字塔不免有古典主義的遺風,在這幅畫中浪漫主義的激情和古典主義造型交織在一起,構成由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的杰作。
這幅畫巨大的畫面,結構宏偉、氣勢磅礴。情節激動人心,構思大膽富有戲劇性,構圖嚴謹充滿律動,畫中人情感激越。人體塑造堅實有力度,光影對比強烈,整個色調陰森沉郁,顯示出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這幅杰作的問世,開辟了浪漫主義的藝術道路。法國歷史學家彌列什贊揚說:“席里柯獨自一人憑自己的力量把船引向未來,法蘭西本身,我們本身在《梅杜莎之筏》上被表現出來了。”可是當這幅史無前例激動人心的作品1819年在沙龍展出時,受到古典主義畫家猛烈的攻擊。安格爾看了以后說:“我真希望把那幅《梅杜莎之筏》從盧浮宮博物館內剔除出去,我不想看這種東西,這只能算是解剖學的表演,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死尸樣的人物,實在敗壞觀賞者的趣味。”在當時最能理解這幅畫的是一位比席里柯小七歲的青年,他在自己的日記中曾這樣寫道:“當席里柯在畫他的《梅杜莎之筏》的時候,允許我去看他作畫,他給我這樣強烈的印象,當我走出畫室后,我像瘋人一樣跑回家去一步不停,直到我到家為止。”這個人就是被譽為浪漫主義之獅的德拉克洛瓦。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