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圖為清初官窯白瓷茶壺,胎質細結,釉色勻潤。最大特色乃于壺身四周精繪樹木山石和小小屋苑,顯得古雅細致,富有筆墨情趣,好比一幅“立體”水墨畫
自康熙、雍正至乾隆,三朝官窯(民窯例外)瓷器皆注重繪藝,輒把制瓷與繪畫藝術融合。康熙時制品不但胎釉上乘,圖案紋飾繪畫均典雅優(yōu)美。據(jù)文獻所載,康熙時,景德鎮(zhèn)官窯器上之畫圖,大多先以宮廷畫師如焦秉貞、劉源(伴阮)等名家畫稿為藍本,不限于山水、花鳥、亭臺樓閣和人物,題材廣泛,畫面宏大。筆者曾于博物院見過幾把,康熙官窯瓷壺(有白瓷、五彩、青花與三彩),每每繪整幅山水(若畫卷繞壺身)、耕織圖、歷史人物故事(如赤壁之戰(zhàn)、關公送嫂等)、花鳥蘭竹,皆栩栩如生,變化多姿,如同繪于紙、絹。
另有一些大筆筒和瓶罐瓷器,繪漁樵耕讀,多采“四王”(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和王翚)及吳歷畫法;同時有些五彩亦受那時小說、戲劇、版畫與蘇繡等影響,輒出現(xiàn)三國刀馬人物、“麻姑獻壽”、“八仙過海”等題材,使官瓷畫風一變,畫法亦變;再非單線平涂,而繪人物面目用寫照法,繪花卉用洗染法。畫法畫意取紙畫作風,更有陰陽向背與濃淡之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