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無極
趙無極,華裔法籍畫家,1920年出生于北京,2013年4月9日逝世于瑞士。自2011年,他安家于日爾瓦湖畔,徜徉于山水冥想間。生后留下與他相伴40年的第三任妻子弗朗索瓦·瑪格(Françoise Marquet),和前兩任婚姻留下的女兒善美和兒子嘉陵。
他出生文人世家,祖上可循至宋代。年僅14歲的趙無極師承林風眠學畫,林是杭州畫苑的創始人,趙早年也曾在此上學。在畫苑的后幾年,趙無極體察到中國繪畫傳統的因循守舊,因而轉身探尋新路。他提問“如何表現風,如何畫空,畫光的純凈”。他逐步領會石濤的另類,這位先輩視繪畫為“表情達意”。
追隨如林風眠等首批赴法留學的中國藝術家,趙趕上第二批,于1948年來到巴黎,旨在學成西方大師手筆后返華。然而, 1949年,當時仍居住在上海的趙父勸他留在法國。于是,趙無極同其他中國藝術家一樣,留在了法國,并于1964年正式成為法國公民。
矛盾在于,其創作,雖作于中國之外,且均由重要的西方機構收藏,現如今卻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現代主義繪畫。趙無極自知身為華人,與此同時,亦將自己歸屬于一片更廣闊的世界,存于天地之間的一位藝術家。其創作所反映出的包容性亦可視為中國藝術傳統與西方所崇尚的表達自由之融合。
趙無極在早年就迎來了歐美藝術界對他的認可與贊譽。他在瑞士對保羅.克利(Paul Klee,1879-1940)的作品的發現提升、豐富了其自身的創作自由之路。一如克利,趙無極創造了得以表現體驗之潛意識層面的符號,入木三分的藝術表達形式由此顯露,使其對藝術之奧義的獨到體會愈加成熟。
19 世紀80年代,法國學界以“抽象”、“裝飾”、“匠氣”等標簽試圖框限其創作。他一邊忍受著這些誤讀,一邊繼續獨辟蹊徑,善其技藝,以求深切直觀。他屬于藝術世界,廣交良友,作家、詩人、音樂家、建筑師。他勤于筆耕,每日連續工作八至十個小時,工畫、輯訂、雕版,不一而足。他以敏銳的直覺進行系列創作,探索獨特的構圖、節奏、行動、色調之可能,由其持之以恒的意念中煥發出視覺表達的多元的、新的意義,并從而演繹為一門語言,來描繪風、空、時間流逝、思想、情緒、喜與悲。每問及其藝術進程,趙無極的回應,總會點亮你我意識的揮之不去的夢醒時分。
1983年他的作品回到中國展出,1985年他受邀在杭州畫苑短期任教。1988年,臺北美術館舉辦了展覽《中國-巴黎》,這是中國公眾首次得以一睹其作品真容。而這一展覽的引介,則緣自“海歸中國藝術家”的語境。
19世紀90年代,他對現代中國文化的至關重要的貢獻(大多來自在中國以外的工作)受到廣泛認可,其作品在藝術市場上也相應掀起了熱烈反響,并進而成為中國藝術世界的標志。隨著經濟增長,中國在全球格局中的新角色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買家將趙的畫帶回家。
2003年是法國的“中國年”,巴黎Jeu de Paume畫廊于是年舉辦了趙無極的回顧展,將其譽為最重要的現代中國畫家。
趙無極從他的第一個展覽開始,就完好保存其作品的記錄。19世紀80年代,他正式委托其夫人弗朗索瓦.瑪格,巴黎現代美術館的舊任策展人,歸檔、維善其作品。自那以來,她策劃并組織了趙無極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項目。這不僅源于她對趙作品的洞見卓識,更可體現在她迄今出版的大量致力于趙畢生創作的不同方面的專著、研究,并正在編寫趙無極的作品全集。
趙無極與夫人相濡以沫。他是一位智者,仁者,善者,厚者。美國藝術家卡爾.帕特森(Carr Patterson)在回憶其師承趙無極的學徒歲月時如是說:“無極對我的教導,并非技巧或畫工,而是其作為一名藝術家的生活哲學。他告訴我,做一名藝術家,不是為了出名。你做創作,因為你一定要做,因為這是你的生活。如果你不愛它,那么你就不應該做它。若只是為了名利,那是誤入歧途;話說回來,要名要利,自有比這條路更輕松容易的辦法。”
也許趙無極的藝術之旅,同少數杰出藝術家一樣,可視作兩種偉大文化之關聯的寓喻。即便如今,這兩種文化仍涇渭分明,趙無極卻已將其達成一統。這一成就,可謂史無前例、或言后無來者。

趙無極和Philippe Koutouzis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