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絳瓷壺

淺絳
淺絳,聽上去非常迷人,就像是少女腮上的輕紅一般。不過這個名詞原是中國畫的概念,指以水墨勾畫輪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花青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畫。最為著名的當然就是近年來無人不知的黃公望,他被視為淺絳山水的始創者和代表人物。也被視為元人畫的代表之風。而這種在紙絹上設色鋪陳的畫風,如果一旦延伸到潔白如雪的瓷板或是瓷胎上,將會如何?
答案就是清末的淺絳彩瓷,這是當時景德鎮具有創新意義的釉上彩新品種。從同治、光緒到民國初約50年之間,將中國書畫藝術的“三絕”—詩、書、畫,在瓷器上表現,使瓷畫與傳統中國畫結合,創造出瓷畫的全新面貌。其標準工序是以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繪出花紋,再染以淡赭和水綠、草綠、淡藍及紫色等,經低溫(650—700)℃燒成的一種特有的低溫彩釉。
有人認為,在淺絳彩瓷之前,只有工匠,而無藝術。這顯然是傳統中國藝術觀念中將造型藝術排除出藝術領域的偏執。實際上,淺絳彩瓷未必體現了陶瓷工藝的最高峰,但不妨說,它確實是文人意趣在瓷器上的一個高峰。文人的審美情趣取代了工匠意識,這也直接影響了淺絳彩瓷的表現形式—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淺絳彩不用,而是直接將淡礬紅、水綠等彩直接畫上瓷胎,所以粉彩有渲染而淺絳沒有。清代粉彩藝人由于分工細,文化程度不高,多數只能專工一種題材。淺絳藝人則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多數兼善山水、人物或花鳥。清代官窯粉彩由宮中發樣,工匠照描,描完后填色,很難表現出藝人的個性。淺絳則從圖稿設計、勾畫到渲染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達畫者的風格與個性,因而粉彩為局部工人分工合作的產物,而淺絳則是文化層次較高的藝人得心應手之作,故粉彩板而淺絳活。晚清粉彩多取自前代瓷器圖案,淺絳則多借宋元以來的文人畫稿。
除上述之外,淺降彩瓷還有一大突破是在瓷畫上題寫作者名字,或題詩、署款兼備,這在陶瓷史上是一種創舉。因為它首次使中國畫自宋元以來形成的“詩、書、畫”一體的優良傳統表現在瓷器上,其文化氣息更加濃郁,也為近、現代的新粉彩瓷創造了新模式。
同治元年(1862年) 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是淺絳彩的“黃金時期”,原御窯廠的畫師們大都選擇了畫淺絳瓷而謀生,如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王鳳池、周子善、汪藩、俞子明、吳少萍、程次笠等。畫師們的作品,幾乎件件都極顯功力,畫技不凡,且都署有名款、年款,深受消費者的歡迎。以后淺絳繪手名家輩出,蔚然成風,淺絳彩瓷器的書畫水平空前發展,足可媲美紙絹丹青。在流俗影響下,一些非繪瓷專業名家也加入到創作中來,如篆刻大師黃士陵、山水畫家吳待秋等都有作品傳世。淺絳彩器也從供觀賞的瓷板、扁壺之類轉向日常用品,如帽筒、水盂、印盒、花盆等,幾乎覆蓋整個日用瓷領域,風行一時。一些器物上還燒有“某某堂藏”等字樣底款,則說明是藏家專門定制的珍玩。
進入光緒朝,淺絳彩瓷大放異彩,作者、作品非常之多,粗細兼備,可以肯定地說,絕大多數的淺絳彩瓷都是在光緒時所產生的。
到了光緒末年,外國進口的洋彩,由于顏色鮮麗,很快吸引了景德鎮的繪瓷藝人,同時也給淺絳彩畫上了句號,尤其是民國之后,許多陶瓷學校、研究所和私人都致力于復燒各種彩釉。民國時期著名的“珠山八友”很多人在早年都曾畫過淺絳彩,但后期亦都轉用新粉彩了。到民國初年,淺絳彩瓷便已完全退出了歷史舞臺,為粉彩所代替,至今景德鎮也沒有人能畫淺絳彩。但是淺絳彩的技法與創造力并未隨之消失,而是被“珠山八友”為首的彩瓷藝人在其他領域成功地繼承和發展,其流風余緒至今未絕。
淺絳彩藝人不同于前代瓷器工匠,最大的區別是他們均具有多方面的修養,擅長多種畫科,多數且能詩善書。數十年間留下作品的畫人為數甚眾。目前在收藏領域,可稱第一軍團的有如下幾位,尤其以程門、金品卿和王少維被稱為三大家。比較有趣的是,后面兩位因為有官窯畫師的背景,又被稱為是“御廠兩支筆”。
珠山八友與淺絳淵源
淺絳彩瓷畫乃文人畫家初入瓷苑之階段,由于他們對陶瓷工藝的淺嘗輒止,瓷藝與畫藝的結合尚有不足。民國初年,淺絳彩已漸衰微,隨之而起的民國粉彩承接了淺絳彩藝術所創的先河,將中國畫韻致與粉彩工藝的結合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
早期名家潘匋宇、汪曉棠等人融畫理筆墨于工藝技巧之中,用筆靈活而工謹,設色雅致而雋秀,瓷畫結合,別具懷抱。繼之而起的“珠山八友”結社圖新,在繼承粉彩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力圖在瓷藝與畫藝上有所突破。雖然他們“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魚蟲獸與人。畫法惟宗南北派,作風不讓東西鄰”,但創新宗旨是相同的,即以淺絳彩發展以來的中國畫藝術形式,力證傳統粉彩同樣具有在瓷上表現文人畫的藝術魅力。
他們對粉彩工藝能駕馭自如,作品寫人物之品貌,圖峰巒之氣勢,描花草之秀美,題材內容豐富,表現形式活潑,其中也以瓷板畫作品居多。這種張揚藝術家主體意識,強調個人藝術風格的瓷畫藝術史景德鎮陶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變化,它融入了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神,展現了瓷畫藝術的精湛魅力,體現了文以載道的文化品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珠山八友”將陶瓷文人畫推進到歷史的舞臺,他們從中國文人畫中吸取豐富的養料以陶瓷為載體,以陶瓷獨特的繪畫魅力與中國文人畫藝術結合在一起,開拓了陶瓷文人畫藝術之路。
程門 : 不衫不履游行自如
(1833-1908年),原名增培。字松生,號雪笠、笠道人,供職景德鎮御窯廠,最早從事淺絳彩著名畫家,是淺絳彩繪藝術的集大成者。程門的淺絳畫藝極受歡迎,“賞鑒家”視淺絳彩為時尚玩意而競相羅致。程門的存世作品頗多,現國內大型博物館及文物店多有收藏。這些作品的彩繪中又以所作山水成就最高。他的山水取法元人及清初四王,在瓷板上大膽地運用偏鋒連勾帶皴,表現出近于文人畫的寫意效果,為瓷畫別開生面。程門還喜愛用紅或青色作點景人物,以取得“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意境。除山水外,程門還兼擅人物、花鳥及高溫釉下彩( 青花)。程門之子程言與程盈( 曾盈)。也是畫瓷名家。其門生則有程士芬及汪友棠等。
金品卿 : 御廠名家
名誥,或稱品卿居士、又號寒峰山人,新安樵者,淺絳彩名家,擅長繪淺絳山水及花鳥人物,亦工行書,宗法二王。山水仿明沈周、文征明,花鳥則學蔣庭錫、鄒一桂工細的路子。其傳世作品有彩繪《花鳥圖》碗、《九如圖》象耳尊、《秋葵麻雀圖》瓷盤、《秋聲圖》、《松鶴圖》、《茂林修竹圖》、《墨彩山水圖》、《秋菊爭鳴圖》瓷板及青花《桃柳鸚鵡圖》貫耳尊等。其繪畫活動主要集中在清同治至光緒年間,供職于晚清御瓷廠。
王少 : 畫餅書生
(1862-1908年),名廷佐,字少維,號畫餅書生。其藝術創作主要活躍于同治- 光緒年間。多以淺絳彩技法描寫人物、山水,又以畫猴見稱。其傳世作品有彩繪《九如圖》瓷板、《拜石圖》帽筒、《幽居圖》方壺、《山水人物》方瓶、《香山九老圖》雙耳瓶等。
俞子明 : 瓷畫見長
字靜山,室名為:友竹山房、友竹軒、風柳室。安徽新安人。其藝術創作活躍于同治- 光緒年間。畫路寬,人物、山水、花鳥瓷畫都有作品傳世,又工行書及篆書,以淺絳彩人物瓷畫見長。其作品,工細端麗。畫面往往不繪背景。
汪藩 : 最擅人物
字介眉,活躍于同治、光緒年間,畫路寬,人物、山水、花鳥瓷畫流傳作品較多,較擅人物,他處理人物的手法與別家不同,人物衣紋袍發一絲不茍。
高心田 : 承前啟后
擅畫山水,他是淺絳彩轉向新粉彩承前啟后的畫人之一。他的作品對后來“珠山八友”之一的汪野亭影響極大。高心田畫山石的效法,青綠的運用及樹權出枝、紅葉的點綴都可以在汪野亭的山水畫中找到蹤跡。汪野亭的粉彩青綠山水向來被視為民國以及現代的創新瓷畫品種,現在看來,實汲取營養于淺絳彩山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