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大的整木雕儺面具:中國儺面具王
2005年,一具由千年古槐雕刻而成的儺戲假面在貴州省安順地區被發現。專家稱,這是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最大整木雕刻儺戲面具,堪稱中國儺面具王。
這具假面是貴州省藝術科學學會會長謝彬如研究員在貴州省安順市民間發現的。面具高度達2.5米,寬達1.35米,幾近一層樓高,人立于旁,顯得十分矮小。尤為罕見的是,這個面具由一株上千年的古槐整體雕刻而成。至今尚未發現高度及寬度能出其右者。
據謝彬如研究員介紹,整個面具造型統一,風格獨特,既具有儺戲面具的粗獷和神秘感,又具有地戲面具的精致和工整的特點。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曲六藝教授看到這具儺戲假面后大為驚訝,他表示“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宏大的東西”,認為它“在中國獨一無二,技藝精湛,構思奇特,是中國最大的木雕假面。”
儺是源于古代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現象,其意為“驅疫癘之鬼”或“驅邪納吉”,發端盛行于中原地帶,后來流向長江流域和西南邊陲。儺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演出劇目有《孟姜女》、《龐氏女》、《龍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貴州是中國儺戲最為集中的省份,其儺戲面具藝術也尤為發達。由于歷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藝術影響不同,儺戲分為儺堂戲、地戲、陽戲三種。地戲是由明初“調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貴州屯田戍邊將士的后裔屯堡人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種儺戲,沒有民間生活戲和才子佳人戲,所演都是反映歷史故事的武打戲。這也是貴州儺戲的特點。
中國的儺戲有著悠久的歷史,貴州的儺戲吸收了花燈的藝術成分,儺戲用反復的、大幅度的程序舞蹈動作表演,多在固定的節日演出,極具原始舞蹈風格。儺戲的腳色行當分生、旦、凈、丑,多數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楊木等不易開裂的木頭雕刻、彩繪而成,按造型可分為整臉和半臉兩種,整臉刻繪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個臉部,半臉則僅刻鼻子以上,沒有嘴和下巴。
早期的儺戲角色,便是靠面具來區分角色行當。面具又稱臉子或臉殼子,多為木質,近年亦多絲質,所繪花紋及色彩,各地大同小異。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較為直觀地表現出角色性格。儺戲的面具來源甚古,可以追溯至遠古先民的紋面,是紋面的再度夸張,既增加了自我獰戾與異狀變形后的神秘感,對疫鬼增加了威攝力,又給人審美感受,增添了娛人功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