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3月28日,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全國政協書畫室、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安徽省文化廳、安徽省文聯、安徽省政府文史館共同主辦;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安徽省書畫研究院承辦的《溯古亦新——田唯謙書法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本次展覽共展出田唯謙先生近期的精品力作共計60余件,涵蓋了真、草、隸、篆、行五體。
出生于1949年的田唯謙,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曾任安徽省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文史研究館名譽館長、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安徽省書畫研究院院長。田唯謙自83年在中央黨校開始學習書法,曾受教于張海、李鐸、徐利明,作品曾入展:全國省部長將軍慶祝建國六十周年書畫展、全國第三屆行草書大展等一系列書法展,但作為個人書法展,這還是頭一次。為此,雅昌藝術網記者專訪了藝術家田唯謙。

藝術家田唯謙
書法好比京劇清唱,繪畫好比京劇彩妝
作為高干出身的田唯謙,多年來一直處在從政崗位上,雖然在從政崗位上舉辦個人書展也是合法的,但是舉辦書法個展在田唯謙看來還是有一些“過”,于是決心“慢慢修煉自己的書法技藝”的田唯謙,三十年彈指一揮,終于第一次舉辦了自己的個展。
“早在一九八三年中央黨校學習時我就開始學習書法,那時有同學問我為什么?我說,‘到了退休時多一個愛好很重要,對于我來說晚年生活有一個能獨自玩的愛好更重要。’聽者大笑說,‘那還早呢!’現在我笑了,彈指之間三十年已過,我即將退休, 內心追求形成的動力讓我不懈地書寫著……”
田唯謙回憶,小時候的硬筆字寫得并不好,但是對于書法的美卻有著不懈的渴望和追求。在田唯謙看來,祖先們創造的方塊字和毛筆是世界上獨特的藝術形式,對此他有了近乎癡迷的追求。
“為什么不是其他藝術門類而僅僅是書法,不能說我不熱愛繪畫,但是我覺得書法離我的日常生活更近,這是一層意思。第二層意思,書法有很奇特的魅力,中國文字、方塊字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生命力不光是反映它有記錄事項,表達內心的文字的實用性,更重要它有一種藝術的生命力,尤其是中國古人又創造了毛筆這種書寫的工具也是特殊的,更能表現方塊字的藝術生命力。”田唯謙對記者說到。
“你看故宮里邊皇帝的背后不是畫,而是字,這也體現了一種書法這門藝術它具有更高層次的審美觀,它是一種純粹的線條表達,我把書法和繪畫做一個比喻,書法好比京劇清唱,繪畫好比京劇彩妝。書法不可能重復,每筆都不能因為寫的感到不滿意再去描繪,越描越黑,就失去了書法本身的意義。繪畫有時可以重復,可以填筆,可以加彩。清唱的演員要表達自己最真實的功夫,哪一句唱得無論是音色不到位也好,還是唱詞有缺陷也好,都無法彌補。而在彩妝演出的時候有布景、有樂隊、導演、群眾演員、輔助演員、盛裝出場,有點兒瑕疵可能都被這些東西掩蓋了,書法沒有掩蓋的可能,所以我覺得它具有更神奇的藝術魅力,我熱愛書法,但是也不排除我以后不學習繪畫。”
田唯謙追求書法的另一個原因則“有趣”得很,“人都追求健康長壽。縱觀書法史,書法家平均壽命都高于同期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這說明書法不僅是創造美,還給書寫者帶來了健康因素。作為凡夫俗子的我當然也不想錯過這等好事。人都追求愛好。這是人的精神需求,尤其象書法這樣的高雅愛好更是人生中的高層次需求。”開幕式上,田唯謙用“祝大家都活到120”的祝福送給到場觀展的所有嘉賓和朋友。

魏碑楷書斗方?田唯謙?2012年?紙本
溯古求法,不創亦新
在問到為何采用“溯古亦新”這樣一個展覽主題時,田唯謙的解答是:“溯古求法、不創亦新”。“這是我跟徐利明老師學書法的時候形成的一個理念,在不斷地臨習古人作品當中感受到古人的書法精粹。隨著臨帖越多就感到自己獲取的越多,當然這是無窮無盡的,能獲取的只是大海當中的一滴。”
田唯謙坦誠“愚人”學書就是要找到正確的路徑,“回想起來,由于自認愚鈍,只好堅持‘三盲’:對老師‘盲聽’,對古人‘盲從’,對自己‘盲智’。這期間無論是李鐸老師講的‘鉆進去,跳出來’,還是張海老師說的‘要在臨帖中改變自己的書寫習慣’,亦或是徐利明老師‘溯古求源’的教學內容,我都堅信不疑地‘盲聽’。”
“‘溯古亦新’的本質是必須溯古,在溯古的過程中求得書法的法度。溯古以后全是古人的,也不是你現行學書法的目的,還是應該寫出屬于自己書法的藝術風格,有人擔心你強調溯古會不會寫出來成為自己有風格的書體,實際上在溯古過程中能獲得古人書法的一些精粹、內涵,你不可能把古人的東西全部拿出來,你也不可能完全寫出跟古人完全一樣的東西。就好像父與子之間血脈相承,但是兒子僅僅像父親,不可能完全成為父親的面貌,氣質、修養更有很大的差別,遺傳基因都導致不了一模一樣,臨帖能臨出一模一樣嗎?所以不必擔心,所以說溯古了肯定會出新,我在這次作品當中這個理念導致了我這個展覽作品中必須要有臨帖的部分,也要有自己創作的部分,體現這個理念。”
“大家看了我的臨帖就知道我臨過哪些帖,包括刻本,甲骨文只能是刻本,包括真跡,我臨了這些帖才寫出了自己的創作作品,這兩者是聯系的,如果只寫創作作品人家會產生疑問,你為什么會寫這種體?我把臨帖的展現了,就交待了我自己創作出處、源頭在那兒?在臨帖部分,你可能注意到了我的臨帖從甲骨文一直到‘大草’都有,這也像昨天李鐸先生看了我的展覽以后講了一句話,也是類似的意思,就是要不斷地臨帖,自己可以選擇自己這個時期愛好的帖臨。是花都有蜜,是花都要采,采花為我用,我就是采的蜜為我用,也是這個意思。你把所有古人精品的東西都臨習、都學習,才能采到更多的精華,才能夠使你的書法能夠有更多的古意,同時又能夠產生更多的新意,只臨一家是難以形成書家的,只有重彩百家才能成為真正的書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