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紙
歷代文人雅士、達官貴人,對文房四寶特別是紙張都非常講究,西漢末年造紙術的發明也正是這種需求的產物。歐陽詢、顏真卿、張旭、李煜等都對宣紙愛不釋手,甚至都有屬于自己的定制品。當你揮毫潑墨、才情躍然紙上時,思緒則早已神游于天地之間,隱藏在那片云煙深處。
宣紙的分類
按紙面洇墨程度不同,宣紙可分為生宣、半熟宣、熟宣。
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強,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寫意山水多用它。熟宣是加工時用明礬等涂過,故紙質較生宣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時墨和色不會洇散開來。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繪工筆畫而非水墨寫意畫。其缺點是久藏會出現“漏礬”或脆裂。半熟宣也是從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介乎前兩者之間,“玉版宣”即屬此類。
簡單區分生宣和熟宣的方法就是用水接觸紙面,水分立即散開的即為生宣,凝聚基本無變化的即為熟宣,散開的速度較慢的為半熟宣。
“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宣紙聞名于唐代,因地制宜,采用皖南地區特有的青檀樹皮、沙田長稈秈稻草、楊桃藤等原料,經過浸泡、灰掩、蒸煮、漂白、制漿、水撈、加膠、貼洪等十八道工序,從材料生長,到紙張制成,歷經五年時間。傳統材料與技法制成的宣紙具有“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等特點,并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性能。寫字則骨神兼備,作畫則神采飛揚,成為最能體現中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所以廣受歡迎,使用最為廣泛。
一得閣董事長孟繁韶告訴筆者,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屬寧國府(府治宣城)管轄,所以這里生產的紙被稱為“宣紙”,亦有人稱涇縣紙。由于宣紙有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紙張堪稱書畫生命載體
“紙張對寫字畫畫非常重要,尤其是畫畫更重要。就書畫紙來說,其質感、吸水性直接影響書畫創作的效果。”專門從事古紙研究的易先生說道,在書法上,寫不同的字體,對紙張吸水速度也有不同的要求。“譬如隸書、篆書,這類字體一般圓潤沒有棱角,用吸水快一些的紙張,也就是常說的偏生的紙張。而寫一些棱角鋒利的字體,譬如歐體,甚至是小楷,則應用偏熟一點的紙。再者,不同的紙張,墨涂上去顯示的顏色是有細微差別的,這就是墨色,同樣的墨,寫在好的紙上油光黑亮,寫在差的紙上發灰發暗,作品也沒有神采。此外,不同的紙潤墨性也不同,中國畫講究墨分五色,尤其是潑墨寫意,經水稀釋的墨畫在紙上,會迅速向周圍散開,在好的紙上,水走而墨留,能夠分出由濃到淡的層次”。因此,不同材料、種類、品牌,甚至同一家生產的但是年份批次不同的紙張,在上述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寫字畫畫想找到合適的、襯手的紙張并不容易。優良的紙墨搭配最能體現中國書畫的神韻,所謂“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
好紙越老越稀罕
一直以來,以好紙為載體的名畫屢創天價,使人們忽視了宣紙本身的價值,其實,真正的宣紙本身就很珍貴,特別是老宣紙在拍場上的表現不俗,有的一刀就賣到上萬元。
“近幾年興起的老紙收藏熱,有多種原因,炒熱這個市場的,除了資本與收藏者外,還有一部分是利用老紙仿復制書畫大家的作品,用當時藝術家用的紙、墨進行仿制,然后到市場上流通,牟取暴利。” 孟繁韶回憶道,所謂的老紙,先要從造紙的工藝變革來區分。
“1968年以后,中國造紙術進行了技術變革與創新,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工業化生產,采用燒堿、漂白液對宣紙的材料進行漂白,嚴重降低了宣紙的壽命,做出來的宣紙,若不經特殊包裝,保存時間很難超過百年,目前市場上能稱之為宣紙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書畫紙,即使是用某些知名的企業的產品與古代的宣紙相比,無論是用材還是工藝,都不可同日而語,收藏價值存疑。我個人覺得目前只有安徽涇縣為數不多的幾家紙廠還在采用最傳統的宣紙生產工藝,可基本實現‘紙壽千年’”。
“為什么我們小時候的書,現在已經黃得一塌糊涂了,而家里掛著的古畫品相尚算不錯呢?工業化的紙張容易老化。”浙江富陽蔡氏紙坊負責人蔡項菲也覺得由機器大規模制造而成的紙張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存放上。由于原料不斷漲價,有的廠家就將化學紙漿往手工漿里兌,甚至兌到90%。若用傳統工藝,從伐竹到出漿,再到造紙,需要較長的周期。因此,兌化學漿的方法被大量采用,后果是其無法長久保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