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繼超
——訪全國人大代表、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王繼超
核心提示:
我省是一個民族文化豐富的地區,提到少數民族文化,很多人想到的是服飾、工藝品、民歌等,而在畢節市彝文文獻翻譯研究中心主任王繼超看來,少數民族文獻古籍,是少數民族文化的底蘊和內核所在,對我省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問:研究和翻譯少數民族文化古籍的作用和意義是什么?
答: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少數民族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獻典籍。這些古籍是我國各民族智慧和心血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共有的寶貴精神財富。
我們貴州的彝文古籍、水族水書、東巴文等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一些香港學者還認為中國古彝文可以與中國甲骨文、蘇美爾文、埃及文、瑪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且可以代表著世界文字一個重要起源。
問:提到貴州的民族文化,大多數人腦海里立馬浮現的是絢麗的民族服飾、優美的民族歌曲以及歡快的民族節慶,民族文化古籍和它們有什么關聯?
答:用現在流行的一種說法來講,一個是“面子”,一個是“里子”。雖然不十分準確,但也可以簡單的總結兩者之間的關系,兩者都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
侗族的侗族大歌、布依族的八音坐唱、苗族的刺繡等等這些可以說是民族文化的“表象”,而民族文化古籍則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核”,保住了民族文化古籍,就是保住了我省民族文化的底蘊和基礎。
問:目前,我省民族文化古籍的保護和利用工作現狀如何?
答:在城市化和商業潮流的沖擊下,目前通曉少數民族古籍的老一代傳承人數量日益減少,而對古籍感興趣的年輕人也不多。生活壓力大,整理工作也相對枯燥,從而造成了少數民族古籍翻譯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狀況,很多少數民族古籍因此變成了無人能識的“天書”而失傳。
我們貴州的民族文化傳承人,如彝族的畢摩、水族的水書先生等都在日益的減少,很多古籍也在流失。
問:有什么辦法緩解這一狀況?
答:一是整合資源。我們的鄰居云南省就善于整合資源,云南的楚雄州,他們整理出版80多部納西東巴文文獻,就是聯合貴州、四川和一起來做的,如果僅靠他們一個州的人力資源,是不可能做出來的。
二是加大投入。對于民族文化古籍的保護和利用,要加強認識,加大投入,希望政府將少數民族古籍搶救、保護、整理、研究工作經費列入常年財政支出預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