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5月7日下午兩點左右,負重30396噸的英國客船“路西塔尼亞號”毫無預警地被一枚魚雷擊中,她只用了20分鐘左右就沉沒了,船上1201名乘客(另有說法是1119人),包括婦女和兒童失去了生命。在死亡名單中,有128名美國公民。發射魚雷的德國潛艇U20繞著下沉的船只轉了幾圈,然后逃離了現場,于5月13日返回了其位于威廉港的基地。這一事件促使美國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懷表收藏
這一歷史事件的最著名物證,是一只珍貴的懷表,這塊表永遠停留在1915年5月7日的下午兩點零九分。這只懷表的主人是當時船上的乘客Holman,現在歸Holman女兒所有,是重要的歷史遺產。
懷表譯作Pocket Watch,意思就是口袋里的表,顧名思義,應該是佩帶在胸前、懷里的表。這種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得以大規模生產的鐘表類型,在當今社會已經不常見,就連英國紳士也很少佩戴。人們對懷表的了解更多地是來自于影視劇,比如大偵探福爾摩斯緩緩地從上衣口袋掏出一枚金色懷表,輕描淡寫地看了一眼,然后眉頭稍皺,陷入沉思;又比如《一代宗師》中“武林大會”各家宗師合影時,幾乎都從上衣襟中露出金色的懷表鏈。懷表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風貌和生活的印記,是男人的神氣和魂魄。
中國情愫
有資料記載,16世紀末期, 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引進了首臺時鐘到中國,這一當時的“珍寶”在往后300年里俘獲了清朝歷代皇帝。除了用作計時工具,清朝皇室和達官顯貴也鑲嵌了許多貴重的寶石和珍珠在鐘表上,并在上面描繪很多中西方的生活場景。一時之間,鐘表成為歐洲列強攀附中國皇室及達官的禮物。懷表在其中也順理成章成為權貴的象征, 和皇室、貴族愛不釋手的時尚玩物。
1757年,清朝授予廣州獨家進口權用以控制外國貨進口,此后,越來越多的西洋鐘表從廣州入關進入中國。之后到18世紀末,懷表在中國流行開來。
有媒體報道稱,2011香港佳士得5月“精致名表”春拍上,150多件巧奪天工的懷表被展示,均為頂級佳品,其中不乏歷經兩個世紀近200年歐洲頂級制表師專為中國市場度身打造的名表,尤以精致琺瑯鑲寶石表殼及創新機械計時功能見稱。
在北京潘家園古董市場也不乏古董懷表的身影。有媒體報道稱,乾隆年間,中國懷表制作技術達到巔峰,那個時期出產的宮廷懷表成了近年來拍賣市場上最為熱門的, 一般成交價都超過50萬元,甚至高達幾百萬元。
佩戴與收藏
從時尚拍賣市場可窺見懷表 收藏 有一定的市場,雖然在此類型中,中國的收藏家乏善可陳。國內知名鐘表收藏家張澍生在接受國內某媒體采訪時說,今天機械手表的所有功能性技術問題,其實在懷表年代都已經解決了,手表走的路是微型化。很多制表大師的成長都始于懷表的裝拆和維修。所以,懷表永遠是手表的導師。
“就古董懷表而言,品牌沒有手表那么起決定性作用,但仍以今天依然熱賣的品牌為焦點,如百達翡麗、寶璣和朗格等。但真正有涵養的懷表收藏家絕不 會以品牌作為收藏導向。懷表的功能與手表大致相類似,但價格規律卻大相徑庭。手表的價格曲線向上是:計時—萬年歷—陀飛輪—三問(或自鳴),而懷表卻是計 時(或追針)—三問—萬年歷—自鳴—陀飛輪。這主要是由珍稀度決定的,古董懷表很少有萬年歷和陀飛輪。而從手表實際的制作難度來說,價值順序應該是:萬年 歷—計時(及追針)—陀飛輪—三問—自鳴。”
不僅在收藏界懷表漸漸開始受到矚目,隨著復古風潮的流行,時裝界也開始引入懷表因素,開始有年輕人青睞用懷表作為時尚搭配。通常情況,以前歐洲 的紳士都是將懷表裝在西裝馬甲的口袋里,表鏈別在第二或第三個扣眼上。現在的年輕人出于對牛仔褲的喜愛,會將鏈子頭別在牛仔褲右邊第一個穿帶上,然后把表 裝在右口袋上面的小口袋里,酷感十足,懸下來的鏈子有些像腰鏈。女士表則掛在胸前,直徑在3cm左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