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清的羊樓洞古街
國內最老的磚茶已經103歲了現存湖北羊樓洞趙李橋茶廠價值達到五百萬元
一條真實而漫長的“萬里磚茶古道”,在遺忘中湮滅。羊樓洞,鄂南偏僻小鎮。這個因茶而興的“國際”小鎮,也因茶而衰。
從明清時期起的200多年間,羊樓洞磚茶遠銷歐洲多國。清末,晉商、粵商,甚至外商云集羊樓洞,200多個茶莊,讓這個千年小鎮走向了巔峰,也造就了中華老字號“川”牌磚茶。
3月16日,本報記者探訪了沒落的羊樓洞。古樸的石板街、破敗的百年商號和大宅門、石板路的車轍,及1910年的印俄文磚茶,見證著羊樓洞昔日的輝煌。
千年古鎮沒落
1000多米的羊樓洞古街,是昔日茶貿重鎮的唯一遺存。2米寬的石板路,呈一字延伸。這是一條明清商業街。
1000多米的石板路中間,一道淺淺的凹槽,向街外延伸。
赤壁市宣傳干部說,石板本無痕跡,因運茶的獨輪車太多,持續數百年的碾壓,青石板上也就出現了清晰的車轍。由此可見羊樓洞磚茶貿易的繁榮。
古街的住戶來自五湖四海,祖籍多為江西、湖南、通城、山西等地人。只不過,隨著羊樓洞茶葉貿易的衰落,曾雄踞羊樓洞的商賈大腕,賣掉了豪宅搬離了此地。冷清的古街,沒有了以往熙攘的客商。
據記載,唐朝以來,羊樓洞“藥用黑茶”已小有名氣。明朝中期,羊樓洞制茶業相當發達。清朝乾隆年間,晉商在羊樓洞開設了茶莊,其中“三玉川”、“巨盛川”兩家茶莊,將羊樓洞磚茶大批量賣到了歐洲市場。
如今,趙李橋茶廠仍收藏著一塊1910年生產的磚茶樣品。該磚茶由“聚興順”茶莊生產的,磚茶下端印刻著俄文。這是一塊國內最老的磚茶,目前其市場價值已達到了500萬元。
羊樓洞因茶而興。1907年,羊樓洞小鎮最先放無聲電影,隨后開通了電話、電報業務。
萬里磚茶古道湮滅
以羊樓洞為起點,順江而下至漢口,再逆漢水至襄陽,靠畜馱車拉,貨分兩路往北至蒙古、俄羅斯、歐洲。清咸豐后期,羊樓洞進入茶事極盛之期,年銷往西北、歐洲各國磚茶可達30萬擔以上,鎮上茶莊200多家(由俄商、晉商、粵商等分別開辦),運茶的獨輪手推車川流不息,小鎮上制茶從業人員多達4萬多人,有“小漢口”之稱。
然而,這條“萬里磚茶路”逐漸湮滅。近代,京廣鐵路的開通,這條萬里磚茶路,被鐵路取代。20世紀初的戰亂,羊樓洞磚茶貿易之路受阻,加之全國多處磚茶廠的出現,羊樓洞磚茶從此走向沒落。赤壁市趙李橋磚茶廠行政副總監權威說,“特別是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后,該國政府認為磚茶是奢侈品,限制了羊樓洞磚茶的進口。”
羊樓洞磚茶欲東山再起
記者了解到,200多年來,羊樓洞的“川”牌、“火車頭”牌、“牌坊”牌磚茶,仍牢牢占據內蒙古、新疆等邊疆地區絕大部分市場。
羊樓洞豐富的茶文化價值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去年底,赤壁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茶葉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欲打造以磚茶為特色的百億茶產業,試圖讓羊樓洞磚茶東山再起。
湖北茶文化傳播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鄧慶華說,過去,內蒙古等北方地區居民主要吃肉食,蔬菜較少,具有消食、刮油、降脂等保健功能的磚茶,如“食鹽”一樣,成為北方邊疆牧民的生活必需品。但磚茶并不被吃素食為主的內地人所喜歡。
近些年,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內地人,也開始認識到了磚茶的功能,內地的磚茶市場呈上升趨勢。此外,越陳越香的磚茶,其收藏價值也被藏友追捧。
鄧慶華認為,云南普洱等國內諸多同類黑茶的崛起,讓羊樓洞磚茶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他建言,在黑茶日益被人所接受的契機下,羊樓洞磚茶需重點挖掘當地源遠流長的磚茶文化。目前,當地已開發新的磚茶,選擇一些較為細嫩的茶葉制作磚茶,以滿足內地人喝茶品味。
文/圖 記者張勇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