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富元。索卡藝術供圖
記者:顧博
“春江水暖——索卡館藏展”將在索卡藝術中心展出至3月24日,這是索卡館藏作品的一次集中亮相。經過20年的發展,索卡館藏已經達到1500件,其中包括徐悲鴻、林風眠、張曉剛[微博]、毛旭輝、洪凌等人的作品,索卡畫廊負責人蕭富元(下稱“蕭”)近日接受《京華時報[微博]·藝術品投資周刊》(下稱“京華藝投”)專訪時表示,他喜歡有內在的、有東方思維的作品。對于去年畫廊業的關門潮,蕭富元認為是很多畫廊太急于求成了。
■快人快語
入不敷出導致品畫廊關門
品畫廊的關門在年前引起藝術圈的熱議,這家由著名當代藝術家方力鈞“挑大梁”的畫廊怎么突然關門大吉了呢?索卡正在品畫廊的隔壁,面對目前大門緊閉的品畫廊,蕭富元認為,方力鈞是很好的藝術家,而之前的多個大型展覽消耗了品畫廊的“內力”。
目前,藝術品市場處于擠泡沫的階段,即使是很好的藝術家,拍賣價格相對于2008年或許跌了一半,但畫廊不會給藝術家的作品降價,由此導致購買減少。“品畫廊之前每個展覽都辦很大,如果在2008年市場好的時候,收入可以抵消展覽費用,但是現在這么做很危險。”蕭富元說。
蕭富元認為,畫廊是自己一輩子的事業,要踏踏實實、量力而出,企業最重要的是業務和財務,市場好的時候選擇大力開拓。“國外很多人做畫廊做得好,是因為有金融背景,對財務管理做得好。藝術家比較感性,在財務管理上可能做得不好,因此做畫廊也不會做得很好。”
>>選擇藝術家
不喜歡只有符號化的作品
京華藝投:在索卡20年的經營中,是如何與藝術家建立良好關系的?
蕭:做畫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選擇當今比較走紅的藝術家,買來就賣;一種是企業化永續經營,索卡的經營方式屬于后者。索卡更喜歡陪著藝術家一起成長,這些藝術家通過索卡的努力和合作,成為非常好的藝術家。比如至今已經合作14年的洪凌,很少有藝術家與畫廊有這么長時間良好合作的。
京華藝投:如何選擇合作藝術家?
蕭:我們主要做西方美術,藝術家要想成為大師必須要有自己的思維在里面,同時要具有本土性,比如材質和表現方式要有東方思維。從外國人角度來看,他們特別喜歡有中國符號的作品,這類作品我不是很不喜歡,我比較喜歡有內在的、有東方思維的作品。
我們的郵箱里經常能收到很多藝術家的郵件,有些藝術家我可能不大喜歡,但是目前有比較好的市場,也可能辦一些展覽,但是不會與他們簽約。
>>藝術家市場
市場炒作來得快去得也快
京華藝投:藝術家與畫廊之間是什么關系?蕭:藝術家應該是走在時代前面的,很多好的藝術家都是很晚才被人發現,比如趙無極,他在70歲以后才被更多人認識到其藝術價值。在藝術家沒有成名前,畫廊需要保證藝術家的生活,與藝術家同甘共苦,可以先買他的東西以支持他創作,讓他們可以在無壓力的狀態下去創作。
京華藝投:畫廊應該如何面對藝術家的市場起伏?
蕭:有些畫廊買了藝術家的作品后立刻炒作,結果市場并不長久,來得快去得也快。好的藝術家成名之路是非常漫長的,藝術家的成長就像一場馬拉松,在藝術的創作中不斷向前走,最后能在美術史中留名,才算是蓋棺定論。
在美術史定位前先發現藝術家,陪著藝術家成長是畫廊的重要工作,而完成這項工作,也需要畫廊有好的眼光和判斷力。
>>畫廊業起伏
做畫廊不能求又急又快
京華藝投:現在大陸畫廊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是什么?
蕭:現在大陸畫廊的共性問題是發展又急又快,但是不穩。很多畫廊希望盡快做大,有轟動性,頻繁做學術性的展覽。大陸有個現象,號稱學術性的展覽就是不能賣錢的,畫廊做這種展覽能獲得名氣,但是錢一下子花完了,畫廊就沒辦法繼續開下去。畫廊很少能短期獲利,臺灣的誠品、大未來等經營超過20年,都是通過庫存賺錢,而全世界好的畫廊都是有自己的收藏的。
京華藝投:去年798畫廊普遍的經營情況如何?
蕭:畫廊經營是很難的,與藝術家五五分賬,還要負擔全部的費用,如果打八折給客人,能賺到的錢只有一成,這還是在作品有銷售的前提下,否則連場地費都不夠。目前市場不景氣,我們去年在北京虧錢,一年要付出幾百萬,還好在臺灣是賺錢的。去年賺到錢的畫廊鳳毛麟角,我估計在798不超過三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