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龜形銀幣
摘要:漢武帝鑄造發行的“白金三品”錢幣材質形態,是錢幣學術研究中的千古之謎,實物前所未見,隨著墓葬三種形態鉛餅的出土研究,近年同樣式形狀銀幣的出土發現,西漢“白金三品”的輪廓逐漸明晰。西安最近發現的龜形銀餅,揭開了西漢“白金三品”面紗。
繼陜西近年相繼發現三枚有馬圖形的銀幣之后,最近西安又發現一枚龜形銀幣(見圖1、圖2)。三枚馬圖形銀幣與龜形銀幣的發現,使錢幣收藏研究界的西漢“白金三品”貨幣材質之爭塵埃落定。
中國錢幣 學會與陜西省錢幣學會于2003年8月26日至28日在陜西省漢中市召開的全國西漢“白金三品”專題學術研討會上,與會的絕大數學者幾乎一邊倒地將多年出土有所謂外文的鉛餅和有馬圖形鉛餅、龜紋鉛餅,認定為西漢武帝時期鑄造發行的“白金三品”之“龍幣”、“馬幣”和“龜幣”。會上,對西漢鑄造發行的“白金三品”貨幣材質主要成分是鉛的觀點持懷疑否定意見的學者,苦于沒有實物資料佐證,觀點的論證顯得軟弱無力。
所謂的西漢“白金三品”,人們僅根據《史記》《漢書》記載,知道西漢武帝時期,因遭天災人禍,為支撐抗擊匈奴戰爭,解決國庫空虛問題,漢武帝鋳造發行了“白金三品”高值貨幣以補充國家財力。據《漢書·食貨志》載:漢武帝“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莫如龜,故曰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兩,圜之,其文龍,名‘白撰’,直(值)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馬,直(值)五百;三曰,復小,橢之,其文龜,直(值)三百。”但“白金三品”是什么形態,什么質地,實物誰也沒見過。近年,錢幣收藏研究學術界根據各地墓葬出土的所謂有外文圓形鉛餅和有馬圖案方形鉛餅、龜紋橢圓形鉛餅推斷其為西漢武帝鑄造發行的“白金三品”。
2003年陜西漢中召開的“白金三品”學術研討會上,雖對錢幣材質存在爭議,但對形態制式趨于一致,將墓葬出土的鉛餅的這三種形態,認定為漢武帝鑄造發行的“白金三品”的形制,并達成共識。陜西近年出土發現的馬圖形銀幣及這次發現的龜紋銀幣證實了學者們的推論,所發現的銀質實物與史籍記載相吻合。
2007年陜西發現第一枚馬圖形銀幣時,沒有得到錢幣界的認可,2011年發現第二枚馬紋銀幣之后,泉友們開始重新審視“白金三品”。
西安發現的這枚龜紋銀幣,呈橢圓形,下端有澆注遺痕,長40毫米,寬21毫米,厚處3.1毫米,重10克。銀幣正面呈圓弧狀,中間較厚,邊緣薄,表面有蜂窩狀龜紋,并有一“少”字印記。銀幣背面有兩個篆字,黃錫全先生曾撰文釋讀為“垂光”,并論證“垂光”為:光輝普照,恩澤人間之意。
據調查,這枚龜紋銀幣是挖沙工人在西安市北郊已改道干涸的渭河古渡橋下發現的。
西安龜形銀幣的發現,可稱得上是錢幣界的重大發現,他使西漢“白金三品”千年之謎,及多年的西漢“白金三品”幣材之爭塵埃落定。 王泰初
.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