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翡翠雕福壽紋螭龍耳四方瓶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2012年12月4日拍賣,RMB 3,220,000成交。此件拍品為日本山中商會于1942年在北京前門購得,有當時的發票作為佐證

中華民國之璽 南京國民政府1929年制作,一直使用到今天

美國《珠寶雜志》1965年8月號封面,刊登“張文棣翡翠大寶塔”照片。1965年,張文棣后人根據張文棣遺囑,以“中國人民贈送美國人民禮品”的名義,將該寶塔正式捐贈給美國奧克蘭博物館,作為永久收藏
實際上,民國不止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在翡翠的發展歷史上亦是如此,可惜的是,今天喜愛電影的普通觀眾對于民國時期翡翠所創造的那些輝煌,可能還知之不多。
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轉變的時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終結階段。
今年年初,王家衛電影作品《一代宗師》問世,再次向世人展現了民國時代獨特的文化魅力,令翡翠愛好者印象深刻的是宮二在金樓等葉問前來赴約的一幕。該幕中,眾多金樓女子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個個都佩戴著翡翠首飾。導演采用慢鏡頭蒙太奇手法,將蔥翠欲滴滿綠翡翠鮮靈活現地展現在觀眾面前,隨著花枝一起搖曳的翡翠飾品完美地彰顯了金樓女子的榮華富貴。這類通過翡翠飾品來交代主人身份的處理手法,在民國題材的電影作品中變得十分常見了。
張藝謀2011年推出電影作品《金陵十三釵》,翡翠飾品在片子中也成為重要的電影要素,其中香蘭就是為了返回“翠禧樓”取遺忘在抽屜里的耳墜時不幸身亡的。張藝謀為這對耳墜用了兩個鏡頭,一是香蘭戴上翡翠耳墜后在布滿灰塵的鏡子上照了照,露出滿意的笑容;二是神父和陳喬治找到香蘭尸體后,陳喬治通過辨別翡翠耳墜確認死者正是香蘭。此外,電影中還有一幕:眾妓女在假扮學生為學生赴死的那場戲中,出現了這樣的對白:“他給了我這副鐲子,要領我走,我怕他不是真心的,想再等等看,我當時要是跟他走了就好了。”畫面上出現一對滿綠的翡翠手鐲。這兩個鏡頭中翡翠飾品的出現,都對劇情的推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妓女”、“翡翠”的具象以及對話中的“他”,導演恰到好處地交代了電影的時代背景。
實際上,民國不止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在翡翠的發展歷史上亦是如此,可惜的是,今天喜愛電影的普通觀眾對于民國時期翡翠所創造的那些輝煌,可能還知之不多。
爭議
翡翠能否成為民國時代的標志?
玉器街網記者曾在新浪微博上做過調查,發現有部分網友對如今影視作品大量使用翡翠作為人物的配飾有異議,他們認為那個年代肯定還有其他材質的首飾,影視作品的做法明顯有失偏頗,沒有充分尊重史實。
那么除了翡翠之外,還有其他寶石能進入當時上流社會的圈子嗎?
長年研究中國翡翠自然歷史的權威學者王春云博士對此回應說:“作為民國時期時尚的風向標,我們可以參考民國時期位于天安門前門位置的玉器街。那里的廊房二條是加工翡翠的重要作坊,著名的翡翠大王——鐵寶亭就是在這兒發家致富,成為民國時期的一大財閥的。但前門不僅加工翡翠,也加工和田玉,包括來自天山瑪臘斯的碧玉;此外,還加工金綠貓眼、祖母綠、紅寶、藍寶、星光紅寶、星光藍寶、珍珠、歐珀等高檔珠寶,以滿足清代王府貴族和民國達官貴人、軍閥、買辦和外商的消費需求。”
既然我們都知道民國時期其實還有其他珠寶存在,而為什么最終只有翡翠才能在歷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呢?
這不僅與我國是玉的國度、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之一就是玉文化有關,更與一個女人有關。
“從封建帝制的清朝,演變到實行共和的民國,實行的是和平讓渡,這與上古時代的堯舜禪讓,是可以媲美的,因為二者都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流血沖突,這是國民之幸。大清王朝在咸豐末年已是風雨飄搖、病入膏肓,京師被英法聯軍占領,清朝幾近亡國。這時,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神奇的女人——慈禧太后,正是在這個女人統治的48年時間里,大清王朝回光返照,并出現了同治中興。”王春云繼續指出:“這個女人特別嗜好北緬的翡翠,正是在她的帶領下,清末出現了翡翠開發、鑒賞和收藏的高潮。承清而立的民國,延續了對于翡翠的熱愛,達官貴人,大多以收藏、玩賞、顯擺高檔翡翠為其身份和地位的標志。翡翠加工和雕刻而成的藝術珍品,大規模地輸入到了日本、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西方國家的收藏家手中和博物館陳列室中。而作為翡翠登堂入室達到登峰造極程度的一個顯著標志是,中華民國1929年制作的一枚國璽——‘中華民國之璽’,就是用滿色的豆種翡翠制作而成的,至今還被臺北當局使用著。”
所以,王春云認為現代電影以翡翠作為民國時代的標志,是有根有據的。
誤區
宋美齡并非是民國翡翠達人唯一代表
要說誰是民國時期的翡翠達人,大家可能會眾口一致地推崇宋美齡女士。確實,她與蔣介石在1927年12月的婚禮上,獲贈了上海聞人杜月笙一對翡翠手鐲,那可是這位青幫大佬花了天價的4萬銀元,從北京的翡翠大王鐵寶亭那兒買來的。宋美齡一直珍藏,在1997年于紐約舉行的100歲誕辰生日晚會上,人們都看到她戴在手上。
但實際上在宋美齡之前,民國時期的翡翠達人可說是群星璀璨,人才輩出。王春云博士在接受玉器街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的翡翠商鐵寶亭、沙云五、常星垣、高濟川、李濟川,上海的翡翠大商如馬功甫、陸鈞仁、馬晉卿、張文棣,各路軍閥和政客如張學良、張勛、馮國璋、曹錕、吳佩孚、孫傳芳、段祺瑞、徐樹錚、閻錫山、徐源泉、宋子文、戴笠等都收藏有不少珍貴翡翠,其它行業的商界巨擘如黃金榮、杜月笙、虞洽卿等也對翡翠也是情有獨鐘。”
王春云博士向玉器街網記者展示他收藏的一份翡翠大王張文棣后人提供的6頁藝術品手寫清單,上面列出上海玉雕行業協會1939年參展舊金山金門世界博覽會時提供的藝術展品,涉及上海很多大佬的翡翠珍品。
在宋美齡之前,民國時期有兩位杰出的翡翠達人:黃蕙蘭和張文棣,本文將特別介紹。
第一位是黃蕙蘭女士,她是民國時期外交家顧維鈞的第二任妻子,是印度尼西亞“糖王”黃仲涵之女,可說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王春云博士研究發現:“其超級的財富和在世界各國廣博的游歷,使她與英王喬治五世、喬治五世的情婦——辛普森夫人、墨索里尼的女兒和兒媳、印度土邦主、在上海發家的猶太富商維克多•沙遜和雪拉斯•阿隆•哈同,成了好友和玩伴,而她的最大玩好竟然就是高檔、奢華、稀罕、珍貴的翡翠,她常與這些國際富豪用翡翠斗寶,用翡翠比富。在與顧維鈞離婚之后,黃蕙蘭搬到了美國紐約,大部分翡翠藏品也因世事變遷和幾番被盜,而逐漸地煙消云散。蕙蘭臨死前出版了《沒有不散的宴席》的英文傳記,為自己紙醉金迷的生活劃上了句號。”
第二位是翡翠大王張文棣。作為中國翡翠自然歷史研究的權威學者,王春云博士對 “張文棣翡翠大寶塔”有開拓性研究。他在接受玉器街網采訪時稱:“張文棣就是民國時期赫赫有名、多次名震國際藝苑的‘翡翠大王’,蜚聲國際的‘翡翠大寶塔’的主人。他購買、設計、請人制作并擁有‘翡翠大寶塔’,他帶著他的寶塔以及附屬藏品,包括三層翡翠玉階、二個翡翠宮燈、一座翡翠牌坊以及翡翠藏經閣、翡翠獅子、翡翠仙鶴、翡翠仕女等,參加了1933-1934年芝加哥國際博覽會,參加了1939-1940舊金山國際博覽會,每次都引起國際輿論轟動,為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贏得了尊敬,贏得了地位。美國郵政局1933年為此特別發行了一套明信片,隆重紀念這批民國時期最為輝煌的中國翡翠藝術品。”
眾所周知,從明朝初年到民國時期,因為經營翡翠而成就“翡翠大王”美名的富商,可說是不計其數。但這些“翡翠大王”大多靠賭博毛料和販賣原石發家。隨著毛石的不斷易手,不斷分割,不斷交易,財富也是聚而又散,散而又聚,不斷演變。最終的結果是,絕大部分翡翠大王都隨著歷史的演化和市場的變遷,而變得煙消云散。“唯有張文棣,因為‘張文棣翡翠大寶塔’的巨大藝術價值和巨大媒體感染力量,而成為萬古流芳。如今,翡翠大寶塔繼續在美國的奧克蘭博物館陳列,吸引著來自全球各地的游客。”王春云博士認為張文棣不僅在翡翠界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就,也為中華民族贏得國際社會尊敬作出了重大貢獻。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召開前夕,張文棣后人表達了想讓“張文棣翡翠大寶塔”回歸故土參加展覽的想法,但終因各種原因未能成行。這讓上海世博會美國館少了一道光環,也讓中國的翡翠愛好者在“張文棣翡翠大寶塔”闊別祖國70年后仍不能一睹其迷人的風采,而多了不少的遺憾。
.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