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千年瓷都 源遠流長
德化縣地處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轄18個鄉鎮、202個村(社區),面積2232平方公里,人口31.6萬。境內山多、水足、礦富、瓷美,素有“閩中寶庫”之稱。陶瓷生產歷史悠久,是我國陶瓷文化發祥地之一,曾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并稱為“中國三大古瓷都”。作為民窯典型代表的德化窯,在中國民窯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德化有著悠久的制瓷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印紋陶的制作,考古工作者曾在德化城區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上采集到石斧、石矛和印紋陶片。
唐末五代,德化制瓷業就開始發展,出現了第一部完整的陶瓷專著《陶業法》。
進入宋元以來,制瓷工藝已采用輪作、模印和胎接技術,以龍窯和“雞籠窯”大量燒制各式瓷器,陶瓷業已初具規模,德化瓷大量涌入國際市場,暢銷海外,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最主要的貿易品之一。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游記》一書中提到:刺桐(泉州)港附近的德化“制造碗及磁器,既多且美”。根據近40年來的普查,迄今德化縣已發現西周以來歷代古瓷窯址239處,古陶窯址6處,窯址遍布德化縣各鄉鎮。1976年發掘的屈斗宮古窯址,窯基全長57.10米,寬1.40-2.95米,共有為17間。宋元時期德化瓷產品以青白瓷為主,主要是國外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器型主要有碗、盤、爐、盒、壺、軍持等。這些瓷器造型優雅,釉色晶瑩潤澤,溫潤如玉。
明代,是德化窯陶瓷生產的又一個高峰期,德化窯燒制的白瓷馳名于世,其釉色純凈,釉面晶瑩剔透,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凍玉,美不勝收,代表了當時白瓷生產的最高水平,有“象牙白”、“豬油白”之美稱,西方則稱之為“中國白”(Blanc de chine),被譽為“東方藝術珍品”和“乃中國瓷器之上品也”。明代又是德化窯瓷塑藝術最為繁盛的時期,以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陳偉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藝術大師,把德化窯瓷塑藝術推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境界,他們的瓷塑作品被視為“世上獨一無二的珍品”,有“天下共寶之”的美譽。
進入清代以后,德化陶瓷業進入鼎盛時期,開發了釉下青花、釉上五彩和色釉等品種,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成為德化窯生產的主流,窯址遍布德化縣各地,出現了“一籠白瓷一箱銀”的喜人景象。據文物普查,德化縣青花窯址有177處,為歷代以來窯址數的最高峰。德化青花瓷大量銷往中國各地與東南亞以及非洲各國,清嘉慶德化詩人鄭兼才《窯工》詩描繪了當時外銷瓷的盛況:“駢肩集市門,堆積群峰起。一朝海舶來,順流價倍蓰。不怕生計窮,但愿通潮水。”德化窯青花瓷以其裝飾圖案題材取材豐富、構圖簡潔舒展、筆法灑脫豪放,畫風樸實大方等獨特的藝術魅力,倍受國內外收藏家的青睞。
民國時期,由于戰禍連年,民不聊生,德化瓷的生產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陶瓷市場日趨蕭條,瓷業每況愈下,已無明清時期的盛景。盡管如此,在德化窯民國瓷器中,也不乏精致的作品。瓷雕老藝人蘇學金、瓷雕藝人許友義三兄弟、彩畫藝人鄭少陶等即是當時的佼佼者, 1930年許友義為仙游龍紀寺精心雕制的“五百羅漢”系列瓷雕,形態逼真,開創了古今系列瓷雕的新紀錄。新中國成立后,德化瓷業獲得新生,傳統瓷雕重放異彩,明代象牙白復產成功,建白瓷、高白瓷、瓷雕被譽為現代中國瓷壇的“三朵金花”。
現狀分析:改革開放 異彩紛呈
改革開放,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化縣把陶瓷業作為支柱產業優先發展,在領導力量、政策、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使傳統技藝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有機結合,陶瓷產業得到培育、發展和壯大,生產總量和出口產值不斷擴大,初步形成陶瓷產業集群。按照“傳統瓷雕精品化,工藝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藝術化”的發展思路,陶瓷種類不斷開發。按照“繼承傳統、創新發展”的原則,相繼開發出紅釉瓷、色釉瓷、結晶瓷、紅壤陶、釉下彩精陶、輕質瓷、低溫瓷、中溫瓷、精密陶瓷、玉瓷、自生釉骨瓷等新種類。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在大力發展出口工藝瓷的同時,出臺對生產高檔日用瓷企業購買生產設備的優惠政策,大力發展日用、半日用瓷及工藝日用瓷,日用工藝陶瓷產業集群被評為“中國百佳產業集群”。生產總量和出口產值不斷擴大,2011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65.68億元,其中陶瓷產值108.51億元, 出口交貨值80.8億元,其中自營出口值達2億美元,陶瓷企業達1400多家,從業人員10萬多人,初步形成陶瓷產業集群。
20世紀80年代以來,德化民營陶瓷企業快速發展,陶瓷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相繼開發出紅壤陶、釉下彩精陶、輕質陶瓷、稀土生態陶瓷、納米陶瓷、耐熱陶瓷、精密陶瓷等新產品,形成了傳統瓷雕、出口工藝瓷、日用瓷并駕齊驅的陶瓷生產格局。德化陶瓷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強勁的活力在中國同行業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最大的工藝陶瓷生產和出口基地,陶瓷業也成為德化縣的支柱產業。
傳統瓷雕:早在明代,瓷雕塑已經成為一項獨特的工藝。繼承和發展了“傳神寫意”的傳統技法,運用洗、捏、雕、鏤、刻、塑、刮、削相結合的技法,把優質原料和精湛技藝融為一體,使瓷雕人物形神兼備,色彩明凈,蘊含著美好、健康的意境,給人以美的感受,具有獨特的風格。德化瓷雕取材廣泛,品種多樣,現代、歷史、神話等題材數不勝數,各種動物、花鳥、盆景、花籃琳瑯滿目,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出口工藝瓷:根據世界各國不同的藝術風格、民俗風情制作而成,自宋元時期始德化窯即已大量外銷,既有圣誕節、萬圣節、復活節等系列,又有家居、花園等系列,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堪稱為濃縮的西洋工藝美術史。
日用瓷:顧名思義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瓷。德化窯日用瓷主要有餐具、茶具、燈具等,胎質潔白細膩、純凈溫潤,裝飾技法多樣,無論是潔凈溫潤的白瓷,還是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和色釉瓷,集實用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盡顯高貴典雅。
陶瓷產業的發展,帶動了人流、物流、資金流向城區集中,大城關的集聚效應明顯,輻射帶動作用增強。一是旅游發展呈現新氣象。隨著陶瓷經濟的發展,德化陶瓷名聲鵲起,陶瓷文化旅游也水漲船高。二是房地產業平穩發展。城區人口的聚集,加大了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的供應,舊房交易市場活躍,咨詢、評估、經紀代理、裝飾裝修等房地產服務業得到發展。三是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由于德化地處山區,而陶瓷需要通過港口遠銷海外,交通運輸業隨之迅速發展。
基本經驗:傳承發展 相互促進
德化陶瓷發展的基本經驗是,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其傳承形式主要為:
一、文化傳承
德化是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文化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從生產印紋陶器到德化窯的形成,歷經幾千年。德化窯是德化陶瓷文化的載體,形成于唐代,興盛于宋、元、明、清。唐代青瓷,宋代青白瓷、影青瓷和黑釉瓷,元代青白瓷,明代和清代所產白瓷已聞名于世,被稱為“中國白”,其實已是“國瓷”了。此時,青花瓷和彩瓷也已進入鼎盛時期,1999年,在南中國海發現的古沉船“泰興”號,就打撈出35萬件德化青花瓷器。伴隨著瓷質的不斷提高,瓷雕技藝也日臻精湛,明代瓷圣何朝宗便是德化的瓷雕大師,他雕成的觀音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現在德化的瓷雕大師們很好的運用了何派傳承下來的洗、捏、雕、鏤、刻、塑、刮、削八種技法,雕刻成各種惟妙惟肖的藝術品。1915年,德化瓷雕大師蘇學金的梅花瓷雕作品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為中國爭得殊榮。德化白瓷以潔凈細膩、溫潤典雅、晶瑩剔透、如脂似玉被譽為“中國白瓷之冠”而著稱于世。
新中國成立后,德化陶瓷業獲得新生,陶瓷藝術煥發出巨大的活力,已成為我國出口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名瓷品種不斷涌現,瓷雕藝術突飛猛進,在國內、國際的各種瓷雕藝術評比中捧金奪銀。蘇清河、柯宏榮、陳仁海等一批瓷雕大師的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人民大會堂永久收藏。許多瓷雕藝術品已成為國家領導人出訪時的贈品。德化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發展最迅速、后勁最強的瓷雕藝術產業基地。1993年,時任總理的李鵬欣然提筆,書下“德化名瓷、瓷國明珠”的題詞。1996年以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授于德化縣“中國陶瓷之鄉”、 “中國陶瓷藝術之鄉”、 “中國瓷都·德化”、“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等榮譽稱號。
二、技藝傳承
德化縣礦藏異常豐富。已發現的礦藏達40多種。與陶瓷生產有關的高嶺土、瓷石、紫砂礦、白埴土、石灰石、鉀長石、葉蠟石、硅石、黏土、石英石等,儲量大,品質優良。其中高嶺土已發現92處礦產地、127個礦點,總儲量1億噸以上,其瓷土品質優良,含鐵鈦等雜質成分少,潔白細膩,為陶瓷業制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條件。德化縣山多水足,為陶瓷制作提供充足的水電能源。德化是世界白瓷的重要產區之一。德化的白瓷素有“中國白”的稱號,“世界白瓷看中國,中國白瓷看德化”,它工藝精美獨特,瓷質潔白堅硬,造型雅致,色澤瑩潤,是中國燦爛的民族文化藝術的精華。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聰慧的德化人師承傳統,不斷地開拓創新,重振泉州港“海上絲綢之路”的雄風,陶瓷業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成功地恢復了明代的“象牙白",研制出了白中閃黃的新瓷種,取名為“建白” (“福建白瓷”的意思)。德化的陶瓷藝術也相繼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翻開了陶瓷研發的嶄新畫卷,相繼研制出高白瓷、寶石黃、瑩玉瓷、玉白瓷、紋片瓷、松柏瓷等幾百種,為優秀的德化瓷雕設計師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材料資源。與此同時,德化的傳統工藝制作手法在德化瓷人手中得到傳承,并隨著瓷質的研發、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著。德化人在繼承了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突破,制作技術精巧、瓷雕品種繁多、造型豐富多彩,德化陶瓷工藝百花齊放的時代也隨之到來。
四大創新:構圖 材質 手法 工藝
德化窯瓷雕以塑造人物著稱,人物形象傳神、衣紋簡練、線條流暢,高超的雕塑技藝、獨特的純凈瓷質和典雅可愛的形體,在我國瓷雕藝苑中獨樹一幟。人物瓷雕是德化窯最有代表性的產品,為了體現德化瓷土特有的材質,德化窯瓷人大多圍繞著體現獨特的材質感而采用各種制作手法,但每一種制作手法的采用,均是為了體現德化瓷土材質的美,在此之上再來注重人物整體造型,強調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入刻畫,達到靜中有動、形神兼備的效果,賦予作品很強的感染力??偟膩碚f,德化瓷雕作品的表現手法注重于“線”的運用,突出“線”的表現力,講究“線”的起伏和走向。在立體的雕塑中,以“線”作為主要表現手法,是德化陶瓷雕塑比較突出的特點。而隨著新材料的出現、新窯爐的改造,出現用“面”塑造的“紋片瓷”,它講究整體,線條簡練,利用紋片的線條來豐富和裝飾作品,而作品局部(例如面部等)則刻畫準確,細致入微,使得整體構圖新穎,氣勢舒展。 “紋片瓷”以寫意手法來表現,追求大面積寫意與局部寫實的結合手法,更好地體現材質和制作手法的結合統一:以整體形態塑神、勢,以寫實的細部來塑情,“面”之中的紋路變化和細部寫實的表情相得益彰。而每件“紋片瓷”作品的紋路都不盡相同,更顯出了它的獨一無二和珍貴。另外,近幾年興起的“纖維燒成法”也為德化瓷塑增添了更多的光彩。它利用德化優質透亮的材質和稀土的結合,在德化傳統寫實的基礎上,進行了服飾仿真的裝飾。制作者選擇適合這種制作手法的題材,來表現材質所體現出來的表面肌理效果。而服飾的不同色澤則源于稀土的摻配、服飾的里外層次和色澤,在與人物主體白瓷的相互襯托下,相輝爭艷,服飾表面所產生的細微紋路恰當地體現各種質地的服飾材料,人物動態產生的衣服紋路合理傳神,最終效果惟妙惟肖,觀者很難分辨其是陶瓷還是服飾布料。再加上制作者選擇的題材都是為了體現“纖維燒成法”的制作手法,所以制作出來的作品有更強的視覺效果,更符合時代的審美觀。
工藝復雜又非常流利的傳統工藝瓷、相得益彰的“紋片瓷”、逼真的“特藝薄胎瓷",把德化獨有的材質和創作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在這些制作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表面誤差現象,因其特有的效果形成了另一種表現方式,對其繼續研究的結果創造了一種新的制作手法:“松柏瓷”。這也是由于德化瓷塑材質潔白細膩溫潤,造就瓷土的可塑性較差,在印制的過程中,因人為壓力和模具之間產生的不均勻,容易在瓷塑表面產生細小的紋路。傳統的印裝制作在這步之后的濕胚上都要進行填補修整,使之表面整潔光滑,而且填補的時候還要求填補者十分的認真和細致,否則容易在燒制時出現氣泡或者瓷塑開裂。但“松柏瓷”正是利用這種天然的誤差紋路,利用瓷土各部分干濕不同的原理,有意將紋路轉為裝飾性的制造手法,從而在一件造型完整的作品表面產生一層細小的紋路溝,之后再根據作品的造型外觀及其題材所體現的意境選擇合適的顏色稀土,填入細小的紋路溝,之后,用清水擦洗表面。擦洗的過程中,流入凹區細小紋路的顏色稀土無法擦去,在燒制成功后,卻創造出一種天然的裝飾效果。這種效果新奇自然,猶如松柏樹樹皮生長的紋路一樣,故取名“松柏瓷”。采用此種手法制作的作品,由自然紋路、顏色稀土和部分區域表面瓷質潔白的這三種手法共同作用、互相搭配,達到渾然一體的效果。它雖然沒有傳統瓷雕的衣紋,卻以單純的瓷塑美和呈現天然紋路的制作手法,達到了作品的材料自然性和理想性的統一、整體與細節刻畫的完美結合。
德化現階段的陶瓷制作技術,是處于“繼承了傳統的工藝制作手法,同時又不拒絕接受外來營養”的狀態,吸收了西方雕刻雕塑的造型處理方法,同時也融入了現代陶藝的手工技藝。隨著陶瓷制作技術的多樣化及大量現代新材料的進入,利用各種新材料制作特色瓷塑的現代陶瓷制作手法也出現在德化窯。它們大多為新材料和新設備的結晶,結合了陶藝本身的創意之美和傳統德化窯的制作手法,在此之上進行了探索和嘗試,也獲得的一定的經驗。新材料的開發和進入為德化窯的陶瓷創作開拓了一條更為寬闊的道路。紅瓷、開片結晶等多種材料運用的窯變系列產品相繼得到開發,并投入了生產。無論在工藝技術或藝術創作設計方面,德化窯都得到了提高和拓展,不僅生產出大量優質的出口工藝瓷和日用瓷,同時也有許多優秀的藝術陶瓷作品誕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德化窯的陶瓷生產得到巨大發展,整個陶瓷藝術創作呈現出了嶄新的面貌,受到了國內外的關注和贊譽。在過去,在現在,在未來,德化窯都會以繼往開來之勢,為創造新的輝煌而努力奮進。
運作模式:政府搭臺 企業唱戲
現在德化陶瓷產品已銷往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德化瓷不僅外銷做得好,內銷也走出了一條具有德化待色的道路。按照“鞏固東南亞,拓展歐美日,挺進國內外大都市”的思路,鼓勵企業擴大出口。一方面會展經濟繼續發展??h政府每年撥出專項經費,為企業承擔運輸費、展位費、宣傳廣告費等參展辦展費用,組織企業到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西安、濟南、南寧、哈爾濱、成都、香港、金門、臺灣等大中城市或地區舉辦德化名瓷展覽(銷、售)會,組織參加廣交會、華交會、商交會、津洽會等知名展覽(銷)會100多場次,在廣交會期間專門設立了德化陶瓷工藝館。組織企業到美國紐約、英國伯明翰、法國法蘭克福、意大利米蘭、日本大坂等地參加國際知名展會。另一方面營銷網絡不斷健全。新建了陶瓷街、陶瓷展銷城、陶瓷博物館等窗口,加快國際陶瓷藝術城建設步伐。目前有近千家陶瓷企業加入國際互聯網發展電子商務,有5家企業到美國、德國等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擁有自營進出口企業160多家,成為福建省十大重點出口縣(市)之一、全國最大的工藝瓷生產和出口基地。
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方式,引導企業走出去,把好的經銷商請進來。每年在國內10個不同大中城市設立中國瓷都·德化陶瓷營銷中心等經銷網點,現已建立陶瓷經銷網點2萬多個。
通過代代德化人的的努力,德化陶瓷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但也存在著相當多的困難。雖全球經濟有所回暖,但全球消費水平還未完全恢復,作為外向型明顯的德化陶瓷受到較大的影響,陶瓷出口還相當的不穩定。匯率的變化、人民幣升值等等因素都對德化陶瓷的出口產生影響。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遲緩。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未能搶占高端環節,利潤空間小,而且企業管理方式普遍粗放,技術設備仍較落后,用于轉型升級的資金有限。產業集群優勢未能充分發揮。企業間缺乏有效的聯合,分工協作不緊密,增加了生產經營成本,削弱了產業競爭優勢。
今后,德化縣將圍繞打造“中國瓷谷”為發展目標,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品牌經營”為驅動,推動陶瓷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工業陶瓷、高檔日用瓷、酒店用瓷和飾品陶瓷、功能陶瓷等,重點培育陶瓷會展經濟、小總部經濟,打響“中國瓷都·德化”品牌,著力打造世界瓷藝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