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聿光《白洋晚眺圖》
新浪收藏訊 據悉,上海道明2013春拍將推出“日出海上——首屆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專場”,其中一幅張聿光的《白洋晚眺圖》頗引人矚目。
夕陽西下,天空已然泛黃,蔥蘢的樟樹下,幾人或坐或立,向著白塔洋畔的普照寺方向,怔怔發呆。
張聿光先生的這幅畫,初看平淡,深究下去,背后所承載的,卻是畫家本人一段顛沛流離的苦痛經歷。
始于金陵,成于渝州。
張聿光先生本是浙江紹興人,但在完成這幅畫時,已然客居重慶。畫面內容所欲描繪的,也是家鄉紹興陶堰白塔洋的湖光山色。當年張聿光與表叔陶冶公相遇于金陵,兩人共游燕子磯,觸景而生思鄉之情。于是,便有了這幅畫創作的開端。卻沒想成,張聿光在金陵還沒完成此畫,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滬寧兩地勢必也難逃相繼淪陷的厄運。倉皇之下,張聿光只能逃往四川。而后在蜀地與表叔重逢,山河破碎,剩水殘山,家國之痛在故人之間更尤深切。
畫面平靜,卻是深邃。平靜的山、平靜的水、平靜的建筑,以及看似平靜的三個人物。
三個人物,將觀者的視線自然而然地引向了遠方——夕照之下輝映廟閣的景致。這些景色,無疑是平靜而令人陶醉的畫面。而在“倉皇入蜀”的情形下,這些畫面,卻無疑是添入了更多復雜的情懷于其中。夕陽美景,在這樣的情形下,也更像是對國勢衰敗的一種寫照。三個人物的表情我們無法看到,但那種無從捉摸的情緒,是否也藏著一份對家國未來的憂思呢。
張聿光:(1885—1968)字鶴蒼頭,別號冶歐齋主。浙江紹興人。民國美術界的風云人物,與劉海粟共創上海美專。建國后為第一屆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作品取材寬廣,能融中西畫法,饒有天趣而風格獨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