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手稿市價大漲
若以手稿重量來論,當代作家手稿早已貴過了黃金。
有些早已改用電腦寫作的作家,把作品手抄一遍去賣錢。
有位作家“一作多稿”導致價格大跌,惹得憤怒的藏家找上門。
仿佛一夜之間,“手稿”成了“手抄稿”。記者最近在調查中發現,在手稿市價大漲,藏家普遍患上“手稿饑渴癥”的今天,有受金錢誘惑的作家正在以抄寫的方式刻意“制造手稿”。“手抄稿”的泛濫,被認為可能徹底毀掉“手稿”原先具有的記錄作家創作軌跡的功能,讓讀者莫辨真偽。
手稿饑渴癥
實例一則
荊歌手稿拍賣皆大歡喜
幾天前,著名作家荊歌在自己的微博上搞了一場“微拍賣”,拍品是他即將在今年第2期上海《小說界》雜志發表小說《一刻》的手稿。荊歌這份小說手稿以毛筆直接寫于宣紙八行箋之上,萬字,60頁。
從他上傳的照片看,這份手稿以行書撰寫,字體雋秀,創作過程中的增添刪改一目了然。荊歌說得很直白,這等心血之物本不舍售出,實在是因為自己看中一件古玩而缺點錢,所以才忍痛割愛。
荊歌手稿開出的起拍價是2萬元,經過一天叫價,最終以5.6萬元的高價被一位叫“莊子的微博”的網友買走,可謂皆大歡喜。據了解,荊歌喜歡書法和繪畫在文學圈是有名的。也因此他在電腦時代的今天仍堅持手寫作品,而且大多如《一刻》那樣用毛筆寫在宣紙上,以書法的方式來寫作品。
然而,荊歌確實是中國目前為數不多的堅持手寫作品的幾位作家之一。幾個月前,莫言[微博]獲得諾獎后,其手稿身價大漲。一夜之間,多年前他寫的一部20萬字的電視劇本手稿從20萬飆升至120萬元。這件事讓很多收藏家恍然大悟,原來在世作家的手稿也具有如此驚人的升值潛力。
現象一窺
在世名家手稿貴過黃金
說到這里,問題來了,當藏家一擁而上搜羅偌大一個文壇,幾萬名作家中,還在堅持手寫作品的著名作家也就賈平凹、陳忠實、莫言、張煒等少數幾位。
“80后和90后寫手幾乎是清一色‘電腦族’,估計他們現在筆怎么拿都忘記了吧。50后60后作家年輕時都是手寫的,但現在許多已經改用電腦了,而且適應了這種生活。剩下的‘老頑固’沒幾位了。”手稿藏家許先生說,因為僅有的幾位手寫作家更愿將手稿捐給文學館或圖書館,所以現在想覓得一部名家手稿是難上加難,“根本無從找起,我覺得收藏界都有種‘手稿饑渴癥’了。”
在極端稀缺之下,最近作家手稿洛陽紙貴。像周作人、胡適、郁達夫這樣的已故名人手稿都已進入“百萬元級”的行列,而在世作家手稿因被認為存量比那些老前輩更少,所以被普遍看漲。許先生認為,荊歌萬字手稿拍出5.6萬元并不意外,“若以手稿重量來論,當代作家手稿早已貴過了黃金。”
金錢誘惑癥
有此一例
竟有藏家慫恿作家自抄稿件
現在的局面是,一方面當代作家手稿一紙難覓,另一方面收藏行情一天一漲。在此情況下,一些“腦子活”的藏家便開始向作家發起了“攻擊”。南京作協副主席魯敏[微博]是魯迅文學獎得主,在進入“名作家”行列后,她就遇到過藏家來買手稿之事。
但是1973年出生的魯敏從來都是用電腦寫作,身邊沒有一紙一字,于是藏家就慫恿她把存在電腦里的那些作品手抄一遍,他們要的就是這手抄稿。這種做法被魯敏拒絕,因為在她看來這就是“偽作”。
可并非所有作家面對金錢誘惑都舍得拒絕。據記者所知,有一些早已改用電腦寫作的作家,現在又重新拿起了筆,采用“雙軌制”創作模式――先在電腦上把作品敲出來(他們已經不習慣在稿紙上思考),再把作品手抄一遍,就拿這些手抄稿去賣錢。當然因為精力有限,作家手抄的大部分為短篇作品,可他們賣手抄稿的所得遠遠超過作品發表的稿費。
有此一煩
有人拿“手抄稿”冒充“手稿”
問題是,“手抄稿”并不那么靠譜。有位在家鄉頗有名氣的作家,將作品手抄幾份,分別賣給家鄉不同的藏家。結果“一作多稿”導致價格大跌,惹得憤怒的藏家找上門去。“現在當代作家手稿市場中,除了原創手稿之外,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這種手抄稿。為了讓手抄稿更接近手稿,有的作家在抄寫時還刻意涂改幾處。作家和藏家聯手欺騙下家。”許先生告訴記者。
資深評論人金哲對記者說,如果將“手抄稿”視為作家的書法作品(毛筆或硬筆),那賣一點錢似乎無可厚非。但如果將“手抄稿”當“手稿”來賣,那就是一種欺騙,欺騙的目的就是為了錢。“畢竟作為研究一位作家的重要材料,手稿中蘊含了作家創作過程中的很多信息,人們通過那些稿紙上的刪改痕跡,可以看到作家思考的過程。而手抄稿只是謄寫,沒有任何信息。” (現代快報 酈亮)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