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坡遺墨

東坡銘款碑拓
從蘇軾后裔蘇澤民的《蘇東坡在江蘇》談起
江蘇南京 單汝鵬
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第四位詩仙蘇軾(1037—1101)(前三位是曹植、李白和白居易)自號東坡居士。拜讀蘇軾后裔蘇澤民的專著《蘇東坡在江蘇》,筆者獲益頗豐,不禁追溯起馳名遐邇、譽滿文壇的詩仙。他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22歲時,同他的弟弟蘇轍隨父蘇洵辭別天府之國的眉山故里,踏上曲折仕途,奔赴汴京(開封)之途,中年以后竟與橫跨長江中下游的江蘇結下不解之緣。
我自幼酷愛北宋文學巨擘蘇軾的作品。46年前,奉調入蜀,在峨眉山下、岷江之畔的眉山工作達20個春秋。朱德元帥在蘇軾故居書寫的“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題詞,至今歷歷在目,記憶猶新。當地父老以鄉梓出了詩仙而自豪,向我介紹毗鄰的樂山大佛寺旁的蘇軾少年時讀書樓的趣聞逸事。蘇軾夙興夜寐,好學不倦,將用過的毛筆在洗硯池中清滌后的墨水倒入岷江,幽幽墨香引得魚兒紛紛爭食,魚身上竟然出現點點墨斑,肉細鮮美,名曰墨魚,乃水中珍品。
改革開放后,我調至南京,受聘于三江大學。蘇東坡的后裔蘇澤民教授現任三江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他1941年生于江陰市。據《新編蘇氏大族譜》收錄的“毗陵(常州古稱)蘇氏族譜”總世表記載,蘇東坡有三子:邁、迨、過。蘇澤民是蘇軾季子蘇過的第三十一世孫。他曾任江蘇省機械工業廳副廳長、高級工程師,是一位機械工業管理專家。從1994年起,他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廣泛收集有關資料,潛心蘇學研究。在大量閱讀譜牒、典籍和作筆記過程中,他形成整理、編撰《蘇東坡在江蘇》的理念和愿望。
此書以蘇東坡與江蘇之緣為線索,運用翔實材料、科學考證和中肯評說,生動說明蘇東坡的一生同江蘇存在著千絲萬縷、血肉相依的聯系,特別是他置田于宜興,終老于常州,江蘇已成為蘇東坡的第二故鄉。
蘇東坡與江蘇之緣始于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他35歲時第一次來到江蘇,直到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農歷七月二十八日于常州城內顧塘橋畔孫氏館,他倚臥在嬾板(常州友人陸元光贈送的躺椅)上與世長辭,在66年的生命過程中,有長達30年的時間,共14次頻繁往來于江蘇境內。從江蘇的最東面到最西面,從西北部到東南部,大江南北60多個縣、州,都留下蘇東坡的足跡,金陵就到過三次。這些都有史志和他的詩、詞、文的佐證。他所寫與江蘇有關的詩約320首,詞約49首,散文57篇,其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蘇東坡與江蘇之緣還表現在他在江蘇為官期間,能體貼百姓疾苦,為民請命,辦了一些好事、實事,同大江南北的父老鄉親結下深厚感情。蘇東坡在徐州抗洪護城,就是他最突出的政績之一。蘇東坡名篇《江城子•別徐州》字里行間表達了他難忘徐州人民的依戀之情。
蘇軾宦海沉浮40年,顛沛流離,命運多舛,是封建社會中承受苦難最多的一位文人。但他沒有畏葸消沉,而是直面人生,致力于文學藝術創作。他是散文家、詩詞家、書法家、畫家,揮筆不止,成就卓著,為祖國的文化寶庫留下上百萬字作品,僅詩詞就有4000多首,“清雄”的藝術風格,與后來的豪放派大詞家辛棄疾并稱“蘇辛詞派”。
蘇軾自號東坡居士,是他46歲以后開始使用的。這個別名源于他的一首七絕《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詩言志,詩貴曲。詩的內涵是不言而喻的。當時和后世的人尊稱他為詩仙。蘇東坡之名不脛而走,享譽中外文壇。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